如何创建学术型高中?这所学校的做法让先生的学术性素养抽穗拔节 | 关注

如何创建学术型高中?这所学校的做法让学生的学术性素养抽穗拔节 | 关注



民小编说

培育学生的学术性素养、为“强基计划”源源不断地输送优质人才、创建学术性高中是时代赋予优质高中面向未来的一项教诲责任与历史使命。上海市市西中学从2021年开始推进学术性高中创建,一起来看他们的经验吧。

2021年1月,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局提出以协同分类建设的工作思路,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2021年3月,上海市市西中学基于学校文化传统与现实基础,发布《创建学术性高中改革与发展规划(2021—2025年)》(简称《规划》),并于2021学年以一系列项目的实施推进学术性高中创建。


一、关于学术性高中的理解


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如何培养适应未来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已经成为亟须破解的时代命题。为了更好地推进高精尖科技发展,加大基础学科和关键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国家推出“强基计划”。由此,为“强基计划”的高质量实施输送优秀生源,成为优质高中必须回应的现实问题。市西中学以创建学术性高中为途径,通过学生兴趣发现、志趣聚焦,逐渐培育学生学术性素养,为后续成为不同学术领域的顶尖人才奠定基础。可以说,创建学术性高中是时代赋予优质高中面向未来的一项教育责任与历史使命。


学术性高中的概念从研究型或学术型大学迁移而来。学术教育源于古希腊柏拉图学园,奠定于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柏林大学认为,大学的首要任务是追求真理,科学研究应该与教学相结合,创造了习明纳(Seminar)教学法——一种研讨式的教学方法,由此开创了现代研究型大学的新范式。[1]


龚胜强认为:“学术性高中的培养目标是学生的学术素养、专业精神和审美情趣,奠定其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坚实基础。”[2] 李建民提出,学术性高中应该“全面体现学术导向”,“聚焦基础学术素养的培养”“提供丰富的学术实践活动载体”“拥有一支学术型教师队伍”成为学术性研究型人才从基础教育过渡到高等教育的“引渡人”。[3] 莫丽娟认为:应该以“问题导向式”“沉浸式、体验式”“团队合作式”的培养模式,“将学术研究活动和研究性教学贯穿于学校教育过程中”,搭建起“一个挖掘和展示学生个性才能的平台”,引导学生体现自己的志趣,知道自己未来发展方向。[4]


我们所理解的学术性高中,是通过学术型教师团队的建设,充分研发选择性的课程和活动,以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小组研讨和团队分享等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浸润在具有学术性特征的学校文化中,通过自主研习、实践体验、感悟升华,发现自我、聚焦志趣,培育学术性素养,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实现个别化的优势学习与发展。

二、高中生的学术性素养


《辞海》释义:学术指具有专门、系统的学问,素养指经常修习的涵养。牛文涛等将学术素养归纳为“学术意识、学术知识、学术能力、学术伦理道德”四个要素,安静等强调“无畏的精神、独立的意识、批判的思维和热爱的情感”,张克军等关注“知识要素、思维、技能”。国外强调“在特定领域的竞争力和知识”及“综合能力”,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华威大学分别增加了批判性思维和迁移能力。[5]


黄朝晖等认为:高中阶段能发展未来优秀人才的个体智力、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用探究体验等有创新思维特点的“术”,构建学生系统化“学”,即学科知识与技能、学科优势与潜能、学科创新方法与实验操作能力、现代技术应用能力等学术性素养,使其在高中能成就学术知识、学术能力和学术品格。[6]


我们认为,学术性素养是指具有学术成分或特质的素养,与学术素养既有联系也存在一定区别。高中阶段可以重点关注三个方面:


1.兴趣爱好的培育。兴趣爱好是学术性素养的基本内涵,要把激发学生好奇心、保有对未知世界持续探究的欲望作为培育学习兴趣的起点,通过丰富的课程与活动,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广泛的参与中逐渐发现自己优势所在,并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展开学习,引导学生在持续学习中将这种优势转化为学习兴趣和志趣、爱好和特长,甚至成为自己未来专业和职业选择方向。


2.意志品质的锤炼。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至关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更是学术性素养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在学术人才培养与发展中,在智力相当的条件下,是否能够在失败中一次次坚强地站起来、坚定地走下去,常常是走向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而这种不畏艰难、不怕失败,勇于挑战而坚定探究未知世界的理想与信念,是高中阶段可以培养的。


3.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一方面,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可以有力推动优秀人才科技创新,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人类;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新发现、新成果可以造福人类,也可能损害人类,甚至毁灭人类,掌握前沿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研究人员,将直接决定科技成果的使用方向。所以,可以说社会责任感是学术性素养的核心内涵。

三、创建学术性高中的目标与任务


《规划》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立足学校“好学力行”文化传统和“海派教育”特质,为将学生培养成“尊重规则会选择,合作包容有爱心,实践创新善质疑,身心健康全人格,胸怀天下担责任”,具有学术性素养和领袖气质的优秀高中毕业生,确定了学术性高中创建目标:在学校“优势学习理念”引领下,对标“强基计划”,依托“双新”实验,通过变革学校组织结构,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志趣培育机制,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管理评价制度,着力培育学生学术性素养,彰显学校学术研究特征,全面提升学校学术性内涵,形成学术育人文化氛围。由此,确立了2021—2025年创建学术性高中的八项任务。


(一)彰显学术研究特征,变革组织结构


学校创建数理、生化、智能、天地、文史哲等研究院,分设若干探究馆或研究所,以研究院为单位,组织协调活动设计、资源整合、导师研修以及学生管理等,指导每位学生针对某门学科或跨学科内容提出一个问题,根据研究规范和程序完成一篇“拓展性论文”。由导师团队负责研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负责对学生学习与探究活动进行全程、全方位的引领指导、咨询跟踪和记录评价等。


(二)指向学术性素养,建构课程体系


坚持“五育”并举,优化学校课程体系,科学配置学习时间,创设“学术探究日”,研发指向学术性素养的课程与活动。立足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依托研究院,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微型讲座、学生社团、校园节日和社会实践等系统整合成课程群,以充分选择性的课程内容、广泛多样性的实施路径、高度开放性的学习空间,兼顾全面与个性,实现学生差异性的学术性素养培育与发展。


(三)培育学术性素养,变革教学方式


聚焦学术性素养的培育,指向能力培养和思维发展,优化教学环节,加强教学设计,关注问题导向、真实场景,注重学生自主研习、思辨探究和合作研讨。针对学科特点,以项目化方式推进教学变革,融合信息技术,重构教学流程,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全学科的教学深度变革,提升课堂教学价值,激发学生持续学习与探究的内驱动力,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实现优势学习与发展。


(四)从兴趣到志趣,建构导航系统


依托研究院,探索兴趣发现、培养和跟踪机制,合理规划“兴趣萌芽期”“兴趣发展期”和“志趣形成期”,引导学生通过自我了解和评价,从兴趣发现走向志趣形成。完善生涯导师、拓展性论文导师和免修生导师等制度,实现导师全员化、全程化,保证早期进入、持续跟踪。探索校友学长制、学生社群制,挖掘学长引领价值,发挥学长与学生之间的同伴互助与教育作用,浓郁校园学术性氛围。


(五)对标“强基计划”,探索长距离培养


对标“强基计划”,以传家书院为载体,探索通过下接初中、横连高中、上承大学,初步形成资优学生的长距离培养链。针对资优学生的特点、优势和需要,以混龄、走班等形式,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安排学习进程,通过免修制、可转换学分制等,充分释放学习空间,依托研究院,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前进入某一领域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提供可能,鼓励和支持学生个别化优势学习与发展。


(六)融入学术内涵,建设学术文化


打造凸显学术特征的学校环境,完善师生学术性活动文化,建立支持学术性发展的制度文化,营造具有学术性内涵的校园文化。创办每年一届的“学术节”,展示师生应对学术性挑战的智慧与勇气,浓郁追求学术精进的学校文化氛围。建立“学术讲坛”“学术专递”“学术专报”等平台,鼓励师生分享学术思考与探究成果,活跃学术思想,拓展学术视野,使合作探究与切磋交流成为校园常态。


(七)提升学术培育能力,建设高素质队伍


强化党建引领,加强师德锤炼,聚焦学术培育能力,提升教师育人价值追求。引入大学、科研机构等高端优质教育资源,加强与各类学校合作交流,提供更多学术浸润与学习机会,完善教研训一体化制度和评价激励机制,以项目驱动鼓励教师积极寻求发展空间和路径,努力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和专业水平,并在实践与研究中提升培育学术性素养的专业能力。


(八)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评价机制


立足研究院建设,统整校园各类学习空间,建设若干学术特征鲜明的探究馆。持续研发和升级网学平台,丰富资源库结构化内容,全面整合教育资源,满足突破时空限制的教与学的需要。完善学科免修制,优化绩点评价制、可转换学分制,运用《个性化学习与实践指导手册》引导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更加灵活地参与课程学习与实践活动,保障学生个性化定制学习与个别化优势学习。

四、创建学术性高中的项目与实践


2021学年,我们开始以项目方式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创建工作。立足学校课程教学改革成果,继续深化思维广场跨学科融合式教学(语英政史),优化基于网学平台的教学流程(数英理化生地),探索漫思实验室目标分层、方式多样的教学(理化生地),全面推进探索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新型教学范式。在此基础上,重点推进下列五个项目,指向学术性素养的培育。


(一)“人人”拓展性论文


2021学年开始,每位学生围绕一门学科或跨学科内容提出一个问题或主题,根据学术研究基本规范,经历并体验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完成一篇拓展性论文。学校坚持逐一评审,按月推进,一年多时间,在导师指导下已有200多名学生顺利开题,20多名学生完成了中期论证,9名学生完成了结题答辩。学生在经历系统规范的学术研究过程中,初步领会基本的、通识的学术研究知识,切实体会学术研究的艰辛,明确学术规范,严守学术诚信,学术性素养与思维都得到了提升。


(二)“每周”学术探究日


学校将每周五下午设立为“学术探究日”,充分释放学习时空,以分层的目标、开放的内容、自主的时间、多样的方式、自由的环境,营造师生学术浸润中多元发展的常态化氛围。“每周”学术探究日,教师突破学科界限、年级界限,研发74门选修课与社团活动,一学年开设讲座62场;学生或选修课程,或自主探究,或参加社团活动,或聆听各类讲座,或走出校园开展实践活动。在积极、主动、广泛的参与中发现优势并逐渐转化为学习的兴趣和志趣、爱好和特长。


(三)“每天”早晚锻炼


体育是培养学生顽强意志、坚韧毅力的基本途径。在2016年建立的体育“月月赛”基础上,2021学年开始全面展开早晚锻炼:每天,男生跑1000米,女生跑800米,由学生自主组织管理。


(四)“每年”学术节


学校每年举行“学术节”,总结、交流学术性素养培育的成果。2022年举行的第一届“学术节”中,组织了学生“拓展性论文”、“学术探究日”选修课程与社团活动、“早晚锻炼”成果展示、教师实践推进项目成果展示、课堂教学研讨与交流等活动,70多位教师、100多位学生参与交流展示,全体师生通过自主选择进行观摩学习。其间,学校还组织了面向全市学生的“数学学术展评活动”和“STEM科创邀请展评活动”。通过“学术节”,活跃了学术思想,浓郁了全校师生追求学术发展和学术精进的氛围,学校文化的学术性内涵更加凸显。


(五)“多方”合作联动


在复旦大学、华东师大等高校大力支持下,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委托市西中学与多所学校合作联动,我们组织了第一届数学学术展评活动,共有16所学校25支队伍参加,经专家评审,16支队伍100多位学生参加现场展评,在开放、探索、学术的数学活动中,迈出了数学学术研究的第一步。在同济大学、静安区教育基金会的支持下,组织了第七届STEM科创邀请展评活动,来自全市28所中小学的200余名学生参加活动,同场竞技。在追求学术、创造学术的活动中,师生纷纷表示对学术研究、团队合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围绕创新实验室迭代升级和研究院建设,我们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大等高校相关院系,以及航天八院等单位相关部门,进行了多次研讨。


学术性高中的创建是一项长期工程,我们将在持续推进已有重点项目的基础上,深入开展“技术融入教学”实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更大范围推进学术性素养培育,以创新实验室迭代升级为突破口,攻坚研究院的建立,拓展高校与高中、高中与初中合作育人的模式与路径,更好支持学生个别化的优势学习与发展。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从‘思维广场’到学校整体因材施教的行动研究”(DHA190457)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系上海市市西中学校长)


注释

[1] 周光礼. 走向高等教育强国:发达国家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创新[j]. 高级工程教育研究,2010,(03):66-77.

[2] 龚胜强. 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建设学术性高中的思考[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5,(18):6-7.

[3] 李建民. 新时代学术性高中建设的实然困境与应然向度[j]. 当代教育,2021,(05):61-64.

[4] 莫丽娟. 学术性高中公平性的质疑与反思——基于差异公平理论的视角[J]. 当代教育科学,2015,(16):3-8.

[5] 孙婷,孙欢. 科教协同育人模式下大学生学术素养与创新能力晋升[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2,37(07):31-36.

[6] 黄朝晖,刘旭东. 基于实验的普通高中学术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14):11-15.

文章作者|董君武
文章来源 | 《人民教育》2023年第2期
微信编辑|谭希
责任编辑 | 施久铭


推荐阅读

孩子长期使用电子产品居家学习,开学后手不释“机”怎么办?| 家长慧

老师,如何展现自己的魅力,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每周一问

③书中“黄金屋”如何变成自己的“思想库”?这三种方法教会孩子在思考中阅读|支招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201353935.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