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常说“我不行、我不要”家长要看重:成长型思维的孩子才优秀

孩子常说“我不行、我不要”家长要重视:成长型思维的孩子才优秀

宝爸宝妈们,你们有观察过娃儿的思维方式吗?

最近有位妈妈问我说:为什么我的孩子总是喜欢说“我不行”、“不要”这样的话。


比如搭积木失败时,我让他在试试,他会沮丧的告诉我,“我不行”;我想带他去视听多个课外班,看看他对什么感兴趣,可他总是跟我说不要。妈妈说,宝宝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拒绝公式,她觉得与宝宝的性格和天赋是有关系的。

但其实,这并不是性格和天赋将孩子分红了三六九等,而是孩子的思维模式在作祟。


一.什么成长型思维?

人的思维模式可分为两种,且不同的思维模式会有不同的行为结果,也会让孩子乃至成年交出不同的人生答卷。

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曾撰写过一本书,叫做《终身学习》,书中将人的思惟模式分为两种,一是固定思维,二是成长型思维。

卡罗尔教授认为:幼儿行为和成年人的成败实际上均与这两种思维模式脱不了干系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些常见的幼儿行为,来解读这两种思惟模式的区别:


1.行为差异:

固定思维的孩子喜欢框架,过既定的,有把握的生活;而成长型思惟的孩子喜欢探索,更愿意去接纳和挑战困难。

很多爸爸妈妈都有在家陪孩子玩积木的经历,在玩的时候,孩子也会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状态:

一类孩子喜欢参照图纸搭建,或是询问爸爸妈妈该如何做,搭建中孩子始终绷紧一根弦,当搭建效果好时,他们会非常开心,反之则会沮丧或是兴趣全无。而另一类娃儿则正好相反,他们不喜欢框架搭建,更喜欢天马行空的发挥,比起搭建效果如何,他们会更加注重搭建的过程,添加或删减积木,他们都玩的乐趣无穷。


这就是思维差异带来的行为差异:

固定思维会为自己定义:成功等于好能力,所以很多孩子从小就畏怯失败,有风险或超出能力范围的事从来不做。

但是成长型思维则不会为自己贴行与不行的标签,而是更注重努力的过程,如何努力等思维模式去直面失败。


2.心态差异:

固有思维的孩子会用成功定义能力,而成长型思维的孩子会用过程去提升能力。

在生活中总有这样一种声音:我的理科不好,我孩子的理科真是随我了,或是你生成就五音不全,这不是靠努力就能克服的问题。

这就会引发孩子心态上的差异:是固有常规的认为我不行,还是积极乐观的相信我可以!

我身边有位高中生,她是个小姑娘,理科成绩非常差。她周围的人都说,女孩逻辑思维差那是正常的,况且你学文,数学问题怎么可能会好?但是小姑娘不相信这说法,她一如既往的努力,从最初的40多分一点一点上升,直到高考那次,数学成绩达到了129分。


有人问她,是不是今年的高考题简单?

她笑着说不是,我只是不相信别人给我贴的标签,我一直在起劲,且在努力的过程中,我一直在调整我的方法和方向。

这种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但我们总是在潜意识中将他们当成天才。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成为不了别人家的孩子,并不是没天分或太笨,而是心态差异在作祟。

固定思维会用成功定义能力,一旦失败,会认为丧气难过,认为自己能力不行,而非努力不够。

而成长型思维则会直面失败,并且会重新调整方法,吸取教训继续努力,用过程去提升自我的能力。


二.能力,从思维中来

开朗乐观,自信勇敢,坚持努力…,这些好本领究竟从何而来?

很多爸爸妈妈在培养宝宝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但其实这些能力都是思维衍生出的产物。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能听到这样的故事:天资聪颖的孩子,越长大却越平庸。这并不是娃儿越来越笨,而是固定思维所衍生出的坏结果,越来越重视成功,一旦失败就溃不成军,无力翻身。

所以,对于孩子而言,任何外在的改变都不如思维模式的转变重要。

因为成长型思维难能可贵,比起成功,我们更喜欢孩子在逆境中有勇气和方法重新站起来,而成长型思惟所衍生的积极正向的能力,足以鼓励孩子对面对挫折,用自我努力去实现逆风翻盘。


三.成长型思维养成,父母言行很重要

能力来源于思维,而思维源于对环境的思考。

对孩子而言,父母是环境中最大的影响因素,咱们总是能从孩子的言行找到父母的影子。

所以,想要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父母只需要注意自己的言与行,就会让孩子有机会转变思维。

1.不要用说话扼杀可能性:

可能性是成长型思维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逆境中相信有可能的孩子,会更容易生出勇气和动力。

所以,在逆境场景中,父母转化沟通方式,会决议孩子看到可能性的高与低。


放弃:

当孩子说:“我不行,我要放弃了。” 父母要告诉娃儿:“我相信你,我们可以试试其他的方法。” 困难:

当孩子说:“这太难了,我好像做不到。”
父母要告诉孩子:“难题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耐心,你已经完成了一大半,再多用点时间和耐心,一定可以的!”
否定:

当孩子说:“我太笨了,我不如别人。” 父母要告诉孩子:“我们可以通过练习解决这个问题,多操演找方法一定会让你有所提升”… 在生活中有很多相似的场景,而父母需要做的是:

当孩子的情绪低落,自我否定时,父母要通过语言找到孩子内心的缺口,向内灌注积极正向的暗示,当孩子接收到这股力量时,就会相信万事都是可以通过努力去实现的,而成长型思维自然也会成长!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159239344.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