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2023年中考历史总温习最新考点梳理汇编

【收藏】2023年中考历史总复习最新考点梳理汇编

2023年中考历史总复习最新考点梳理汇编

中国古代史:七年级上册

考点一:北京人

时间:距今约70-20万年 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特色:有猿类特征

生活习惯/方式特点:

(1)能够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 (2)收集渔猎

(3)使用天然火,能保存火种 (4)过群居生活。

考点二:分封制度

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事形势,巩固疆土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依据:血缘关系远近以及功劳大小

影响:积极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弊端: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容易导致地方分裂割据。(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

考点三:商鞅变法

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背景:

政治: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变化,各国统治者都实行变法改革,以求富国强兵,

经济:铁制工具和牛耕 的推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新兴地主势力不断增强;

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其中秦国商鞅变法的成效最大。

治国思想:法家思想(“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性质: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考点四:百家争鸣

孔子(春秋):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仁”、“礼”、“以德治国”、教育思想

老子(春秋):道家学派创始人

“无为而治”、事物都有对立面,可互相转化

考点五:汉武帝巩固统一(作用:巩固大一统,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政治:推恩令(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经济: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文化:诸子百家学说流行,依附诸侯批评皇帝;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张骞出使西域

军事: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考点六:北孝文帝改革

政治: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经济:推行均田制,使无地农民获得了耕地。推行新的租调制,大大增加国家收入。

民族:495年,迁都洛阳以后,改革的重点在于移风易俗:易服饰、该汉姓、讲汉话、通婚姻、该籍贯等。

中国古代史:七年级

考点一:大运河的开通

时间:605年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地位: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中国历史上和世界运河史上的伟大工程

意义: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文化交流,对维护国家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起着重要作用

考点二:盛唐时期

1.政治上: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唐玄宗时期:开元年间,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2.经济上:农业(筒车和曲辕犁)和手工业(制瓷业)得以发展

3.民族关系:民族交融;开明的民族政策(例如:文成公主入藏、设置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唐蕃会盟碑

4.外交上:包容开放;兼收并蓄

5.玄奘西行: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玄奘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鉴真东渡影响:传播了中国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6.唐朝之所以兴盛的原因:

政治: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经济: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民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对外: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考点三:经济重心南移

原因:北方人口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奠定了基础→开始于唐朝时期(安史之乱后)→完成于南宋时期

影响:基本确定了我国经济南强北弱的格局;促进了江南经济开放

考点四:科技发展

活字印刷术:促进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

火药影响:促使欧洲骑士阶层的衰落,为摧毁封建势力创造了条件

造纸术影响:推动欧洲文化的普及和推广

指南针影响:为欧洲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条件

考点五:元朝行省制度

行省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发展,对于我国地方管理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考点六:郑和下西洋

目的:宣扬国威,加强海外联系

区域: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沟通西太平洋、印度洋

结果:不计经济效益,加重了政府和人民的负担,被迫停止

影响:都促进了各地区间的交往与联系

考点七:戚继光抗倭

背景: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患日益严重

性质: 一场反侵略的战争(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

意义:巩固了东南海防,保障了沿海人民的生命安全

评价: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考点八:清朝前期的兴盛

农业:耕地面积扩大;兴修水利;改进种植技术、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手工业:丝织、棉织、制茶等手工业发展,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出现了较为成熟的手工业工场,采用雇佣劳动方式,颇具规模

商业:商业网形成;工商业城镇形成

形成晋商、徽商等拥有雄厚商业资本的大商帮

考点九:闭关锁国

原因: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化昌盛,各方面领先世界

影响: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科技文化兼容并蓄,取得许多领先世界的成就

启示:开放则兴、闭关则衰;应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经验,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中国近代史:八年级上册

考点一:中国近代侵略史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时间

1840-1842

1856-1861

1894-1895

1900-1901

国家

英国

英法联军

日本

俄德法美日意奥英

条约

《南京条约》

北京条约》

《天津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侵略方式

商品输出为主

商品输出为主

资本输出为主

资本输出为主

影响

开始沦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隋朝沦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条约相同点:

1.都有巨额赔款;

2.都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

3.都给中国人加了沉重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

4.都不同程度影响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5.都是近代史上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考点二:中国近代化探索

1.洋务运动

失败原因:①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不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②内部腐败;③外国势力的挤压

2.戊戌变法运动

结果:慈禧发动戊戌政变,标志戊戌变法失败

影响: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启示: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3.辛亥革命

影响:

1.推翻清王朝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最大功绩)

2.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3.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局限:

1.胜利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性质: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4.新文化运动影响: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②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③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局限:局限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考点三:五四运动(结合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考)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口号: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意义:

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伟大的力量

一些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考点四:中国共产党成立

1.历史条件: ①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③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④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2.时间:1921年7月

3.地点:上海——浙江嘉兴南湖

4. 成立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5. 红船精神:

①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②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③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考点五:遵义会议

内容:

①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③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④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意义:

①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②挽救了党、红军、革命,是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③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考点六:全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

1.西安事变结果及意义: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②标志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七七事变意义: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3.敌后战场抗战的认识: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抗日战争的整体,成为抗日战争取胜的关键因素。

4.国共第二次合作意义:

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

5.中共七大——为胜利准备了条件 意义

①为争取抗战胜利准备了条件; ②指明了抗战后的奋斗方向。

6.重要战役:

台儿庄战役(李宗仁指挥) 武汉会战(进入相持阶段)

第三次长沙会战 豫湘桂战役

平型关大捷(林彪指挥) 百团大战(彭德怀指挥)

7.抗日战争胜利原因历史影响

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近代以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的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8.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国内:

A.近代以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B.促进了民族觉醒,为彻底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国外: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考点七: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广大解放军战士英勇善战。

3.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主要原因)    4.国民党统治腐败,士气低落。

中国现代史:八年级下册

考点一:新中国成立与巩固

1.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意义

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准备

2.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①国内意义: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三座大山)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②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易错考点提拔: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不意味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1956年底中国完成了三大改造进行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4.抗美援朝政治胜利的意义:

国内:中朝军队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护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

国际:稳定了朝解半岛局势、准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5.土地改革的意义

①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②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③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考点: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7年

1.一五计划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准备了物质条件

2.三大改造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意义:

(1)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2)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制度

4.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意义

(1)标志着《共同纲领》行使宪法作用的历史使命的完成

(2)为全国人民指明了一条清晰的、明确的通往社会主义的道路,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良好开端

考点: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1.:良好的开端: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

时间地点:1956年,在北京召开。

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探索中的失误

1.背景: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具体表现:(1)“大跃进”:高速度、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特点)

(2)人民公社化运动:政社合一,“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影响:1959—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3.调整国民经济

(1)时间:1961—1965年。

(2)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3)结果: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

考点提拔:

1)认识: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2)启示经济建设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4.文化大革命

考点提拔:

认识:(1)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很短,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因而在探索中走了弯路

(2)人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世界历史总是在跌宕起伏的曲折过程中前进的

启示:(1)要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

(2)健全民主与法制建设,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

5: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成就: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工业:①钢铁: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

②石油: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建成,原油和石油自给。

③新兴工业:电子、原子能、航天从无到有。

交通: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

科技: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文化大革命时期:

(1)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2)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3)1973年,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袁隆平)

考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1978    地点:北京

2.会议背景:两个凡是:“凡是毛泽东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泽东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一方针后来被称为”两个凡是“。

两个凡是“引起全国上下不满,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内容:

(1)思想上: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2)政治上: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3)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4.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它完成了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考点提拔

1)20世纪中国人民经历的历史性巨变

醒过来:辛亥革命(孙中山):结束了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主共和国

站起来:新中国成立(毛泽东):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富起来:改革开放(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开始富强起来

2)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重要会议

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肯定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共十九大: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

认识:中国共产党能够全面、深刻的总结和汲取历史经验教训,不断开辟正确的发展道路

2.经济体制改革

1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2.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过程:

(1)尝试: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2)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4.意义

a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b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考点提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1.土地改革,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私有制)

2.三大改造,农民土地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土地公有制)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土地公有制)

4.1949年至今,我国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趋势是: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2)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意义/作用: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

3)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意义: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考点四:对外开放

*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开放格局

*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特点

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时间:200112月

意义: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重要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点,参照书本)

考点五:一国两制

1.提出: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内涵: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目的: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5.意义:

①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 ②促成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③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考点四:、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背景原因:

(1)根本原因: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2)制度保障:“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过程:(1)中英联合声明,中国政府于1997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中葡署联合声明,中国政府于1999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意义:港澳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考点四:海峡两岸关系

考点:新时代强军之路

①政治保障:2014年,强调军队政治工作要为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②五大军种: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

③五大战区: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

④军队新格局: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

考点:新中国外交政策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2.推广;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影响:是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为中国打开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外交成就:

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中美建交:1972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P87 一个中国的原则(台湾问题)

万隆会议:时间:1955年 地点: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意义: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万隆会议反映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

全方位外交布局:中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考点提醒:对外开放的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全方位外交意义: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P88

考点:科学技术的发展

“两弹一星”:(核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①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导弹: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③氢弹: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④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第五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

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

青蒿素: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世界古代史:九年级上册1-12课

考点一:大河文明 古代印度

A古代印度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后来出现了许多小国家。鼎盛于孔雀王朝统治时期,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

B.印度种姓制度之下分为婆罗门刹帝利首陀罗吠舍,四个阶级,其次他的特点: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C.佛教在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他都在于教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宣扬“忍耐顺从,之后传播公元前3世纪后开始外传

考点二:西方文明 古代罗马

14.罗马共和国建立于公元前509年,国家统治的决策权掌握在元老院手中,设立两名保民官,有权否决执政官与元老院提出的对平民不利的决议;颁布了《十二铜表法》。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发动奴隶起义,使罗马共和国进一步衰落。

15.公元前31年,屋大维成为最后的胜利者,他首创“元首制”,掌握最高统治实权。 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帝国版图横跨三洲,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湖”。 

16.罗马帝国衰亡于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打击下灭亡。西罗马的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制度结束。

17.希腊罗马文学艺术:

荷马史诗》是了解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文献。    掷铁饼者》是希腊雕塑艺术中的杰作。

十二铜表法》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万民法、经济法以及众多的法律概念,构成了完整的罗马法学系统。 

考点三:封建社会(欧洲 亚洲)



 



 



 



 



 

经济

封建庄园:

A.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B.庄园法庭有司法权,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佃户在劳役中侵犯领主利益的行为都会受到起诉与处罚。 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C.手工业者主要从事小商品生产,家庭既是生产作坊,也是店铺。商人专事商业和贸易,通常比手工业者富裕。

政治

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改革。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成为封臣(封君封臣制)

城市

许多城市取得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部分城市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和设立城市法庭

宗教

基督教的兴起于1世纪时,兴起于巴勒斯坦地区。传道者宣传说,耶稣“救世主”。4世纪末,罗马皇帝确定基督教为国教,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



 

教育

大学兴起:

兴起: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发展:12世纪,巴黎出现了许多教会学校和教师私人办的学校。巴黎教师组成教师行会,选举会长管理学校;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了保证。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 

 中世纪

实行封建庄园制,封建割据

教会凌驾于王权,因此难中央集权,但也孕育了民主因素。


世界近代史:九年级上册13-21课 九年级下册1-7课

考点一:步入近代 文艺复兴 新航路开辟 殖民扩展

1.文艺复兴

1.背景:①14世纪中叶,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核心思想:人文主义,即: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

3.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4.形式:采取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但对古典文化并非是简单的“复兴”,而是有继承,更有创新。

5.影响:文艺复兴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延续了近300年之久;

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 新航路开辟

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1)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

3. 早期殖民扩张

殖民掠夺的影响:

1)欧洲殖民国家掠夺殖民地的财富,客观上有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

2)有助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但也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3)在此期间,欧洲文化传到殖民地,对殖民地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考点二:资产阶级革命及资产阶级发展(工业革命)

确立:资本主义化(资本主义制度建立)



 



 



 



 



 



 

背景:1215年颁布《大宪章》,规定没有经过协商,国王无权征税,逐渐确立了王权有限”和“王在法下”

詹姆士一世的专断:

1)17世纪初,英国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国王詹姆士一世狂热地推崇“君权神授”理论,渴望王权专断。他认为,王权是上帝所赐,神圣不可侵犯。

(2)詹姆士一世不经议会批准,强行征税,使议会与王权处于对立状态。詹姆士一世的言行与英国的法律和政治传统严重不符。

光荣革命爆发的时间、标志、结果:

⑴开始: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

⑵初步胜利: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英国宣布为共和国。

议会尊克伦威尔为“护国主”,克伦威尔独揽大权。

⑶反复曲折:①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查理二世恢复了君主制,但王权受很大限制;

②詹姆士二世恢复天主教和专制制度,激起人民反抗

⑷结束:1688年,英国发生政变,议会废黜詹姆士二世,其女儿玛丽和女婿威廉入主英国,史称“光荣革命”。     

《权利法案》的意义:

以《权利法案》为基础,英国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逐渐形成了君主立宪制。从此,分歧可以在议会中协商解决,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和内战。

北美殖民地的发展: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



 



 



 



 



 



 



 

美国

背景:北美殖民地的发展:

17世纪开始,英国先后在北美建立起13个殖民地。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移民来到北美,他们的辛勤劳动促进了当地农业工商业的发展。

美国独立战争

爆发的标志:

1775年4月19日凌晨,800名英军开赴波士顿西北郊搜查军火,在莱克星顿与埋伏在那里的武装村民交火,史称“莱克星顿枪声”。美国独立战争自此爆发。

影响:

莱克星顿的枪声激发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抵抗热情,各地人民纷纷组织起来,支援波士顿。

第二届大陆会议时间地点:1775年5月 会议的影响:与此同时,北美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

华盛顿:1775年5月大陆军总司令 此后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领袖,独立战争胜利后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

《独立宣言》

内容:

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宣言列举了英国殖民统治的种种暴政,号召殖民地人民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

地位:是第一个以国家名义明确表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纲领性文献,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结果:781年,美法连军在约克镇与英军激战,英将康华利率部下投降,美国独立战争结束。

美国独立战争战争的性质:它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1787年宪法的制定与地位

制度:1787年,各州派出代表齐聚费城,由华盛顿主持召开了制宪会议,经过争论和妥协,最终制定出美国宪法。

1787年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对后来许多国家的政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法国

革命准备:法国大革命宣传的思想:

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反对专制,提倡对民众进行启蒙教育,用理性之光驱散愚昧的黑暗

启蒙运动的性质:反对旧制度的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意义或影响:这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标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民众攻占巴士底狱

结果:1789年,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宣言》,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

1791年,制宪会议制定了宪法,废除了旧制度,确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

拿破仑上台:1799年11月发动政变组建新政府,建立高效率的国家机器。

拿破仑时期的对内政策:

1)重视改善财政和发展经济,大力发展工商业农业

2)主持制定民法典《拿破仑法典》,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



 

考点三: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

工业革命



 



 

含义:

人们把18世纪60年代起生产领域纷纷发明、制造机器的革命性变化称为“工业革命”



 

背景:

17世纪末,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后,政局稳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工业革命于是兴起。

国内外市场对棉纺织品的需求迅速增长,刺激了棉纺织生产方式的改进和新技术的发明。



 



 

发明成果:

1)1733年,凯伊发明了飞梭,提高了织布速度。

2)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纺纱机,命名为“珍妮机”。最初的珍妮机一次能纺出8根纱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珍妮机的发明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工厂制度建立的前提:

蒸汽机提供了更有效便捷的动力,工厂可以设在远离河流的地方,工厂的规模也变得更大,有些工厂甚至能雇用1000多人。

确立:进入19世纪,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所替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火车的产生:

1)时间:1825年

2)发明者:史蒂芬孙设计蒸汽火车  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

铁路出现的意义:

铁路时代的到来为社会提供了更为快捷、廉价、便利的交通,使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

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中期,英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考点四:第二次工业革命

知识点1电的应用P18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工业的蓬勃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P18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P18

3.成就: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P18

4.代表: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利用电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等事物。他在纽约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火力发电站和输电网,促进了电灯的广泛使用。P19

5.在各国发明家的共同努力下,世界由此进入了“电气时代”。P19

知识点2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P19

1.内燃机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应用技术的另一重大成就,这一发明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在这一领域内引发了一场变革,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P19

2.表现:(1)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本茨制造出一辆配有汽油发动机的汽车。P19

(2)1913年,福特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P20

(3)1903年,莱特兄弟的飞机试飞成功人类从此实现了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载人飞行。P20

知识点3化学工业和新材料P21

1.表现:(1)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经过多年的实验,发明了现代炸药。

(2)1869年,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现代塑料工业由此诞生。

(3)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 ,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

2.意义: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考点五:马克思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包括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共产党宣言》 发表时间:1848年

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考点: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倒幕运动后,睦仁天皇改年号为“明治”,迁都东京。P15

2.从1868年起,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明治维新”。P16

3.内容:P16

(1)政治上,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

(2)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忠君、服从、不怕死的“武士道”精神。

(3)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在“殖产兴业”的口号下,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4)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4.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P165.影响:P17

(1)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2)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 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3)日本的改革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它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世界代史:九年级下册

考点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政治:一战爆发;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建立并巩固,亚非拉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经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恢复和发展;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成就显著。

国际关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P35

爆发:1914年7月,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撒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意大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P35

规模:最初集中在欧洲战场,后来逐渐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P35。主要战役:1916年“凡尔登战役”。交战双方死伤70多万人,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

发展:1917年,美国参战;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P36

结束:1918年11月,德国投降,战争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P37

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战争,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取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P37

影响:P37-38(1)这场战争历时4年多(时间长),先后参战的国家共计30多个(范围广),参战各国死伤人数高达3 000多万。(2)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3)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考点二: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项目     

具体措施

整顿金融体系

通过《紧急银行法案》,对银行业进行整顿,恢复银行信用。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① 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制定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个工业部门的企业活动;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

②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在一定范围内维护工人合法权益。

调整农业政策



 

通过《农业调整法》,对全国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限制产量,保护农产品价格。

推行“以工代赈”

通过投资新建大量公共措施,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应急的救济机构等,稳定社会秩序。

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国家干预经济)

考点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开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主战场。

(2)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知识点2.主要战场:欧洲西线,北非、苏德及太平洋等。P67

知识点3.扩大:P68

(1)1940年4月起,德国先后攻占了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国等地。

(2)1941年6月,德国向苏联发动突然进攻。10月,苏联军民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3)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次日,美、英对日宣战,德、意也对美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4)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它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P6

考点四:雅尔塔会议:P70

(1)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雅尔塔召开会议。

(2)内容: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3)1945年7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波茨坦会晤,发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公告重申《开罗宣言》(《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所窃据的中国领土,例如中国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中国)的条件必须实施。

考点五: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P72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带来了巨大灾难。

(2)以反法西斯力量胜利而宣告结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拯救了世界文明,恢复了世界和平,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中国牵制着大部分日本陆军,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P73

考点三:冷战

1.定义: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P74点

2.背景:P74

(1)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称霸的欲望十分强烈。美国还认定社会主义国家都具有侵略性。

(2)苏联认为战争是资本主义垄断和竞争的产物,美国作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自然也是苏联潜在的防御对象。

3.开始(政治上):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这篇演说提出的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它标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P75

4.实施(经济上):P75

(1)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它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骤。

(2)1948年“柏林危机”爆发。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美、英、法占领,又称“西德”)和“民主德国”(苏联占领,又称“东德”)。 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5.北约与华约对峙:P76

(1)1949年,美、英、法等12个国家在华盛顿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简称“北约”,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2)1955 年,苏联同东欧7个社会主义 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3)美苏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最终固定下来。

考点四:全球化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P94

1.背景:

(1)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局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2.世界贸易组织(WTO):P95

(1)成立时间:1995年1月1日

(2)宗旨:以非歧视性、开放、公平为原则,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保证就业、收入与需求的增长,提高人类生活水平。

(3)主要职能:制定和规范多边贸易协定、组织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等。

(4)影响:①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②世界贸易组织与联合国一起成为支撑、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推动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158264057.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