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要写作
网上流行一个段子,“成绩差的孩子才是来报仇的,成绩好的孩子是来报效国家的。”
很实在,却仍然阻挡不了家长们鸡娃的殷勤,只能作为孩子考差时聊以自慰的借口。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夙愿,家长们不辞辛劳地展转各个兴趣班之间。
学跳舞,学钢琴,学画画……,美其名曰添加孩子自信,德智体全面发展。
除了成绩好,还要有一个拿得出手的兴致爱好。
从没问过孩子是否喜欢,有没有因此剥夺亲子工夫,有没有增长孩子读写算的底层能力?
通过写作也可以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酷爱,通过内在驱动自然而然地成长。
现在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孩子就像屁股有刺,在凳子上坐不住。
让他安静地坐着看会儿书,不是这里摸摸,即是那里瞅瞅,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
其根本的原因是孩子缺乏专注力,家里玩具成山,电子产物琳琅满目,哪一样不比书有诱惑力?
很多专家建议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可以让孩子学画画,画画是让娃儿把自己脑中构建的世界通过画笔展现出来的过程。
但学画画成本高,父母没有艺术细胞,要去特意的机构,还要家长有时间陪同。
如果家庭条件不允许,没有时间,精力,甚至金钱送孩子去学画画,那就从最简朴的写作开始培养吧。
写作也和画画一样,把自己构建的天下重新展示出来,只是以文字的形式。
而且写作比画画更简单,只消会说话就能写文章。
只是把平时说的语言组织起来,或用不同的顺序排列而已。
我身边就有同伴每天和孩子一起写日记,既不妨培养孩子的写作兴趣,又能增进亲子感情。
坐在桌旁,安静的写作,就是训练孩子的专注力的过程。
虽然相较于打骂,写作见效慢一点,但培养孩子就是“带着蜗牛散步”,需要有耐心,循序渐进地引导。
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都有让家长头疼的阶段,尤其是青春期。
你关心他的生活饮食,他觉得你拿他当小孩看,絮絮叨叨没完没了。
你过问他的学习成绩,他觉得你管的太宽。
你试探他的交友情况,他反感你对他的不信任。
思维总不在一个频道,一言不合就开战,要么语言暴力,甚至身体暴力。
可不但不解决问题,反而让孩子更叛逆,孩子要的是一个懂他的,爱他的亲人,不是一个教训他的人。
那我们何不学学龙应台,把对孩子的爱,把你的焦虑,你的担心用文字的形式写给孩子。
龙应台说“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今生今世你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且,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诉你,不必追。”
孩子一天天长大,只是父母一直不肯放手,何不换一种方式,用书信与孩子沟通,一封不行就再来一封。
我自己就试过这样的方法,在孩子上四五年级可以自己阅读的时候,就开始给孩子写信。
在我们互通书信中,我更加了解孩子,有些不能说的秘密他也会告诉我。
不断地给了我确定答案,看到他越来越有自己的判断,有自己的思想,我的心终于放下,逐渐放手让他按自己的节奏成长。
而孩子呢,在写作中认识到自己的行为让爱她的人伤心,也知道自己以后该怎样处理情绪,以及自己现阶段的主要任务。
他也更加确定妈妈的爱,也理解父母的不易,就算偶尔的调皮捣蛋,也不会做出出格的事。
会写作的孩子可以用文字与父母沟通,把平时说不出口的话用文字的形式分享给父母。
父母的反馈,引导,肯定,让他们平稳度过心理成长速度跟不上身体成长速度的青春期,成为阳光健康的大孩子。
辅导孩子写作业是家长最头疼的事儿,有人进了CEO,有人把孩子打出了问题。
这样的痛苦我也曾经历过,我的咆哮充斥整个屋子,是对孩子的无奈,也是对自己所学有限的埋怨。
现在孩子的题真的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简单。我家老大上初中,试卷里面的选择题也不会做,我自告奋勇要来辅导他。
谁知一读题我就傻眼了,不管是政治还是生物试卷,给出一个诗句,让你通过这个诗句来解答生物或政治题。
解题的第一步你必须得清楚这诗的意思,可因为没见过,我只好投降。
诚实地告诉孩子我不知道,因为这诗句我也没听过,但我们可以一起找答案,拿出手机搜索诗句意思,才算完成。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辅导孩子作业了,因为以我的水平,根本搞不定呀。
现在的考试关联性特别强,各科里面都涉及到语文,一定要有广博的知识面才能解决。
写作是输出的过程,既然要输出就一定要有输入,只要孩子爱上写作,一定会自己去找课外书看,根本不需要家长追着督促孩子去看书。
我相信如果一个孩子放下手机,手里捧着书看,没有哪个家长不露出笑脸的,妈妈再也不用担心孩子的学习。
写在最后:
写作不仅让孩子更有专注力,也让孩子主动读书输入,更是亲子之间沟通的桥梁,真是一举几得。
对于孩子写作的好处还不只这些,比如说更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比如说更活跃等等。
其实,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早在1980年出版的《第三次浪潮》一书中就预言了“写作时代”:新的经济要求掌握符号形象抽象的技巧,要求合乎逻辑地说明和表达问题的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
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所有这些技能和特征都必须伴随最起码的若干基本技能,如“阅读技能”“写作技能”和“一些(未必是大量的)数学”。
用你的耐心引导孩子爱上写作,看似培养了一个爱好,却可能成为孩子未来谋生的工具。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157239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