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最该补上它|“学了”和“学会了”之间差这三步

幼小衔接最该补上它|“学了”和“学会了”之间差这三步
真“学会”.mp3 音频: 进度条 00:00 09:00 撤退15秒 倍速 快进15秒


前几天,我团队小伙伴说身体不舒服,找我请假了一天。一问,才了解是被她儿子气的。


带着孩子学识字,课堂上明明看着都懂了,日常看到相同的字还是个“文盲”。英语也是如此,只能在谁人app上读得出;数学更好玩,练习册的题目都会做,日常随口问几加几,连数指头还是错。


小伙伴一下子就上火了,在家休养了一天。再次回归时给我抛了一个魂灵拷问:她家孩子是“傻”吗?

看着她的提问,我憋着笑忍不住想说,是你气傻了吧。
终于,她理智回归,又追问了我,都在做幼小衔接,那么终归怎么判断孩子是“学会”了?那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1
怎样才是真的“学会”?
关于学习,大家一定别忽略这四个词:了解、熟悉、掌握、精通。
这是每个人学习的必经之路,大部分人并不一定都会到“精通”这个层面,但是肯定会经历前三个阶段。
当我们说“学会”,其实指的是“掌握”,但很多现实情况,那个孩子只是“了解”或者“熟悉”而已。
  • 了解:听过这个概念,混个脸熟或者耳熟,大概知道是怎么回事。比如,3岁多的孩子大概知道“数字”的概念,也能乱数几次。

  • 熟悉:反复接触到了这个概念,也因为反复被告知,所以能用自己语言表达这个概念的含义,但不部分情况下缺乏自己的实操应用。
    比如,某个绘本读的多了,似乎大部分字都认识了,也能自己读出来了,但同样的字,换到其他场景,就不认识了。
  • 掌握:从某个场景学到的技能,在其他场景下可以熟练运用,举一反三,而且正确率相对比较高了。
  • 精通:不仅仅能够熟练运用,而且自己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或者优化,比如速度更快、使用更得当。
从“了解、熟悉”到“掌握”是“学会”的精髓,不然就容易出现开头我同事的情况。但别说孩子了,对很多成人也很难。
基本功的扎实程度很大程度决定了接下来的“精进”潜力,那接下来就谈谈,怎么帮助孩子真正“学会”。
2
打上“记忆结”
很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就告诉了我们,学习的本质就是遗忘。
20分钟后,42%被遗忘掉,58%被记住。
1小时后,56%被遗忘掉,44%被记住。
1天后,74%被遗忘掉,26%被记住。
1周后,77%被遗忘掉,23%被记住。
1个月后,79%被遗忘掉,21%被记住。

大脑学习是有知识链和记忆结相结合的。
很多人看似一直很用功拼命学习,但总是前学后忘,效率很差。这里的原因就是,只顾着“学”,而忘记了“总结”。
这就好比往知识链上串珍珠,却忘记了打记忆结,结果一头不停串珠子,另一头不停掉珠子。
我们带孩子学习时经常会进入这样的惯性思维,越是记不住,越想着多做多练,最终自己和孩子心态都崩了。
这么一说大家肯定就理解了,为啥对着孩子吼,“最后一遍,你说对了我们今天结束了”,孩子仍然做不到。
我这几年亲身经历的血泪经验就是,不要纠结“最后一遍”背出来,反倒是在最后一遍的时候,多做总结。
这时不要再去考孩子,可以尝试替孩子总结,好啦,我们今天学到这里了。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呢?学了两个字,天上,我们一起在空中写一下。
这“今天最后一遍”总结就是第一个记忆结,孩子还没养成这样的学习习惯前,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总结,打上这个记忆结。
(同样的,看我文章总觉得“前读后忘“的,别着急往下看,先停一下在这里做个小结,打个“记忆结”)。
幼小衔接最该补上它|“学了”和“学会了”之间差这三步
3
间隔、多场景复习
毫无疑问,复习一定是真正掌握的必经之路。但要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加州大学Cepeda教授在做了一次研究,同一个新知识,在同一个时间段密集连续学习同一个内容三遍的效果,不如分隔时间进行学习,后者的有效率比前者高达96%

这一点其实是反传统认知的,毕竟间隔时间越长,复习的难度就越高。但恰恰这就是记忆的核心。
大脑提取记忆越困难,记忆的效果越好。对我们孩子来说,千万不要死磕,要学会先“放一放”。
像我们小伙伴那样的情况,比如日常发现之前认识的字都不记得了,这时就别指责,也别动肝火,赶紧小本子记下来,之后的复习安排起来。
那接下来的复习,就多在其他场景中进行。
比如孩子是从网课认识到这些字的,那么就不要逼着孩子多学几遍网课,需要延展到多个场景,比如路上的标签、绘本上的文字。
我自己在选择玩教具、绘本练习册时,会习惯稍微买一点点同质化内容的。它们设计或者形式有一点点改变,但是教授的知识点却是一样的,这本质也是多场景。

而且,多变化也不会让孩子产生排斥,不经意又很轻松地实现了多次的间隔复习。
所以,划重点,孩子没学会,不要在一个方式上或者一个时间段内死磕,多一些间隔,多一些变化,反而更容易真正“学会”。

4
以教代学
孩子有了“记忆结”,也在不同场景下间隔复习了好几次,那么检验孩子真正掌握的最好方式就是,以教代学。
简单来说就是,让孩子当老师来教我们,在解释和输出的过程中,就达到了真正的内化。
当然,孩子肯定无法像我们一样逻辑清晰地“教授”,因此和孩子的互动中,可以侧重一些技巧。
不要盯着问“为什么”,而是转化成“自己做错”。
比如,孩子教了你2+2=4,你盯着他问,为什么是4?孩子肯定回答不上来。
不妨先顺着说,哦,我学会了,2+2=3,这时孩子肯定会指出你的错误。你可以顺着再问,那怎么办呢?
也许你的孩子就会帮助你问题拆解,比如小D当时教我的就是数手指和数数学教具,这种可以解释出“怎么做到”的方式,其实就是“学会”了。
再比如,孩子教你认字,指着绘本里的某个字教了你后,你可以玩一点谐音梗,比如“心”,你就接着说,哦,心,我知道了,大猩猩的猩。
这时孩子如果指出你的错误,告诉你说,这是心脏的心,心情的心,心安理得的心。
那么也说明他是真正“学会”这个字了,大概率在其他场景下,也能认得这个字。


而接近学龄后的孩子,完全可以鼓励孩子做个presentation(演讲演示),这是纽约曼哈顿很多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会用的方法,来鼓励孩子践行“以教代学”。
总而言之,多创造一点机会,让孩子教教我们,而不是一味的只是我们的“填鸭”。
今天虽然谈了蛮多技巧,但其实最值钱还是一开始谈的“了解、熟悉、掌握、精通”这四个词。
我们总以为孩子“懂了”,恨不得立马到下一个阶段的内容,但大部分情况下孩子都只是停留在“了解和熟悉“的层面。
被不停赶进度的孩子,最终环环都没扣住,还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如果我们真的可以时刻带着察觉,认识到这四个词的差别。那么我们就能真正理解“夯实基础,慢就是快”的含义。
真正的高手,都是对基本功有强烈敬畏的。基础扎实了,才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基础扎实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大J叨叨叨

都看到这里了,记得点“在看”,多多转发,是对我用心原创最大的鼓励。
我最近好忙啊,看书写稿是最大的两块工作量了。今天二条有财商启蒙书《小狗钱钱》的推荐,还争取到了5折的包邮价,记得去看。


你们最近看了什么好剧好综艺吗?赶紧安利我,我好来调剂一下,真的累死了~~
戳下方视频,35年老校长说,这才是幼小衔接的关键👇
抖音、小红书、视频号都是“大J小D”,欢迎来找我玩~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156247168.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