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债,谁的孩子谁抱

地方债,谁的孩子谁抱




我记得,最早讨论地方债的时辰,是。

那时候,正属于“四万亿”周期,各地的基建都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全然盛世模样。

房地产也在这周期中见底,而后又走向高峰。


地方债也是在这个时辰被拿出来讨论。

这种通过“扩大债务”形成大跃进,到底给城市进程会留下哪些隐患?


地方债作为因“地方信用”作为背书的债务,在我们“大家长”背景下,几乎是市场上最为“优质”的债务。


至少,从历史角度来说。

地方债,几乎不生存违约风险。

但是,2014年9月,国发部分发布了43号文件。

“加强地方债务管理的意见”

有关地方债问题,说明的很清楚。

“中央不救助,所在自负责。”

如今,时隔8年,地方债的管制问题屡禁不止。

这里面的问题,倒不是监督和管理简单的形而上学。

因为地方债问题,实际上是发展问题。

是因为国家机器的kpi制度下,地方不得不采用“举债换发展”。

一个是地方主官时任制,一个是所在kpi为经济制。

“反正借钱是现任干的,还钱是下一任干的。”

因为一个主官必须连任三届,才会轮到自己擦屁股。

换谁,都是无解的。

但是,8年前的地方债和8年的后的所在债,情况又不太一样。

8年前,地方是举债进行棚改和基建,再通过土地财政一次性回收偿还债务。

从角色来看,还是一个“摆棋”的人。

加上城市化进程的加持,土地的溢价,只要这种进程一直进行以下,债务的偿还不是题目,因为最终都可以通过“房产”,分摊到“购房者”身上。

但是,如今的地方债,是城投债。

是地方举债下场,把全部的活都干了。

这本来也没有问题,但是因为房地产的销售疲软,城投债的最终流转环节也就出现了问题:

债务无法通过“房产”,分摊到“购房者”。

说直白一点,债务砸在自己手上了,找不到下家接盘了。

而地方也很痛苦,明明知道市场端不可了,却硬着头皮“亲自下场”。

为什么?因为,很缺钱。

因为,“举债换发展”的逻辑一旦启动,几乎不可能停下。

除非找到新的“收入模式”,也即是新动能。

但是,国家机器下的kpi逻辑,几乎没有给足所有一个主官寻找“新动能”。

没办法,投入周期长,见效慢,就主官等的起。

“老百姓也等不起。”

一个城市一旦没有发展,生齿就会流失。

因为“举债换发展”是一个系统问题,只要有一个城市没有停下,就不大概有一个城市先停下,这也是城市之间的“内卷”。

为此,国家也出台了很多新动能的摸索,比如新能源,5g等等。

奈何,赛道不够争气,地方也不争气。

8年过去了,我们一直在探索,但KPI逻辑都没有变过。

面对地方不断扩大的债务,北上还是重申了8年前的那句话:

“坚持不救助,谁的孩子谁抱。”

以此倒逼地方改革。

地方也很无辜:哪哪都得用钱。自己凭本事借到的钱,自然可以凭本事还。

而且,我从没说过不还。

怎么还?如何还,谁也没有说。

但我们都知道,偿还债务的逻辑,只有一个,就是开源节流。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154257612.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