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会管教孩子么?

你真的会管教孩子么?


原创文字,转载请联系 madhatter_teaparty@163.com。




抚养孩子,不在于仅仅去纠正他们的错误和问题,而在于发现并强化他们的长处和美德,帮孩子找到可以把这些长处发挥到极致的合适地方(Niche) 。


raising children .. was farmore than just fixing what was wrong with them. it was about identifying and amplifying their strengths and virtues, andhelping them find the nichewhere they can live thesepositive traits to the fullest.

— martin e. p. seligman, ph.d.


niche来源于法语。法国人信奉天主教,在建造房屋时,常常在外墙上凿出一个不大的神龛,以供放圣母玛利亚。它虽然小,但边界清晰,洞里乾坤,因而后来被引来描述大市场中的缝隙市场。在英语里,它还有一个意思,是悬崖上的石缝,人们在登山时,常常要借助这些微小的缝隙作为支点,一点点向上攀登。

理念需要深刻理解并动摇相信的



·犯错误是与学的重要部分。要允孩子犯错误


·个性特(Temperament)是没有好与坏的。例如,慢可能对应着善于观察、思惟缜密,动活跃可能对应着运和社交能力发现并发挥孩子的长处,才是最好的培养方式。


·  先天基因(Nature)与后天培养(Nurture)就好像方形的,共同决定方形的面。找到孩子的优势与兴趣(Nature),提供良的培养环境(Nurture),培养正确的态度(Nurture),都非常重要。例如,学习下棋,不同的孩子可能天份有所不同,但帮孩子找到好的老师,树立对输赢的正确态度(下棋不是为了赢,而是为了学习并提高自己的下棋水平),培养孩子喜欢挑战的精神,以及对下棋本身而非对赢棋的热爱,才会把孩子的天份发挥到最大。而且往往学习态度和习惯要比天生智力更重要。


·  与孩子之的情感联结(Emotional connection)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是一切学与成的基


·  远远要比事后惩罚重要,且更加有效。



科学研究理论与发现



关于心理学的研究理论与结果,一直在读心理学专业的笔者想提醒大家的是,心理学的学科发展还处于比较初期的阶段,很多领域的研究都还在探索和积累的过程中。绝大多数研究所得到的结论往往是有条件限制的,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以以下这些研究结论,大家也要结合实际、具体情况来参考。


·  育与成熟是分段的,从后往前行的。大的前叶(通俗来说大概就是额头那里)负责的控制能力和划能力,要到25左右才育成熟。所以青少年的自我控制以及划能力的培养,不容忽


·  1000多个家庭的追踪研究发现,三类父母教育方式中,民主型是最好的,与孩子做朋友,互相尊重。权威型次之,放任型最差。

·  Erik Erikson提出的心理社会展的各个段:

o  儿期(0-2岁)是建立信任的关键阶段;如果没有发展好,小朋友就会在人生的后期阶段更多的表现出对人的不信任(mistrust)

o  幼儿期(2-4岁)是发展自主性vs羞耻感和质疑的关键阶段。

o  学前儿童(4-5岁)是发展主动性vs愧疚的关键期 。

o  小学段(5-12岁)展勤vs自卑的关期。

o  青少年(13-19岁)是形成自我认同vs身份混淆的关键期。

o  成人是密vs孤立的关期。

o  中年段是持 vs 停滞不前的关期。

o  老年段是展健全vs望感的关期。


·  情绪对于记忆的影响是巨大的。儿时记忆最最深刻的一定是感情色彩最强的。而且情绪对于行为的影响,对于习惯的建立,也是至关重要的。正例,如果睡前读书都是在妈妈温暖的怀抱、亲切的语调中进行的,那么孩子就会很容易的把对阅读的感觉与温暖亲密的感觉联结起来,小朋友每次读书,都会想起妈妈的怀抱,每到晚上在妈妈怀里享受温暖亲密的时候,也会想要读书。睡前阅读的习惯就自然而然、非常容易的养成了。反例,如果孩子每次弹琴,都得到老师或妈妈不断的批评与指责,非常不开心,充满消极的情绪。那么钢琴就逐渐的与消极情绪联结起来,孩子很可能就越来越不喜欢弹琴了。


·  4岁左右开始发展复杂情绪,如嫉妒。


·  体罚,短期虽然可能有效,但长期来说是无效的。


·  音乐是大脑的保健操,可以不学钢琴,但学些乐器或培养与音乐相关的兴趣爱好,对孩子是终生有益的。


家长要做什么?基于这些理念,理论与科学研究结果



·  功能性行为分析(FunctionalBehavior Analysis)。一个行为如果重复出现,一定是有原因的:孩子做一件事情,要不是为了获得些什么,要不就是为了避免什么?作为家长要仔细观察与分析,认真和孩子交流,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找到行为模式到底是怎样的,分解为:先兆-行为-结果(ABC :Antecedent-Behavior-Consequence)。然后在每次有先兆(Antecedent)出现的时候,及时引导孩子用可以获得同样结果(Consequence)的好行为来替代坏行为。并在接下来每次发现先兆,都提醒孩子,也提醒自己,只有在孩子作出好行为的情况下,才给予他想要的结果。


·  温暖而坚定(Warmand firm),相互尊重和鼓励。温暖是为了让孩子感到被接受,坚定是为了让孩子知道界限在哪里,不可以pushlimit。


·  把注意力放在发现孩子的点,光点上。某爸爸反:“自从听了您的座,每天看我儿子都有可爱的地方”。


·  虽然性格(temperament)没有好坏,但要培养好的品格(character)。如诚实、自主、负责、自信、尊重、耐心,等等。


·  关注好行为的出现,并予正向强化(positivereinforcement):及时鼓励、奖励 。孩子感觉开心的时候,也会做的更好。


·  于 2-3的小孩子,有任何问题要当解决,因个年是只能看到眼前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是非常短暂而有限的。


·  立清晰明确的界限(consistent boundary),立家,可以孩子参与家的制定,一旦制定,家里所有的人都要遵守。


·  于不好的行习惯,有几种方法:

o  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忽视不合理的行为。例如,以撒娇哭闹的方式提出的请求,不予理睬。

o  正向惩罚(positive punishment):例如,自己弄乱的地方自己清理。

o  惩罚(negative punishment):如果有不好的行为出现,就去掉一个孩子很在乎的特权(privilege),比如吃冰激凌、去公园玩。


·  惩罚之后的抱,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  给孩子选择权的的技巧:把握大方向,让孩子选择小方向。


·  调动孩子的热情与兴趣。例如,面对孩子不爱吃饭,试一试说“你看妈妈今天做了什么和什么,怎样怎样做的,特别好吃,你看!”绘声绘色充满感情的描述,也会激发孩子对食物的期待与兴趣,往往会比威逼利诱有效得多。


·  任何一个孩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目光接触、语气上,都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让孩子知道你在关心着Ta。


·  倾听非常重要。听听孩子怎么讲,孩子才会听进去更多你所讲的话。要先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孩子的感受如何。并且,无论孩子有什么样的感受,要先共情,也就是试图感同身受、理解认同孩子,让孩子在这种情景下有这样的感受是非常正常的。


不要做什么?



·  培养好的候要选择孩子感趣的,而非家长自己想要的。


·  家庭教育要一致。不但家要一致,家自身也要前后一致。反例,一个做股票的父亲每天对孩子的态度取决于当天的股市情况,孩子完全无法预测,每天都提心吊胆,像做过山车一样。


·  不可以说过于概括的话,如“女孩子学不好数学”,“你真是个天才小画家”,要就事论事。


·  而若要把好的行养成好的习惯,就要不断的重复,避免特例。如果有一次特例习惯的培养往往就需要从开始。例如进门洗手,起床叠被等生活习惯


下期我们会继续看看一些关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和实例解决方案。欢迎大家继续关注。


作者简介:张璇,美国波士顿学院心理系博士生。研究涉及情绪,声音,记忆,对人知觉(affect/emotion, voice, memory, and person perception)。喜欢钢琴长笛、篮球滑雪、看书拼图。最喜欢嘟嘟(偶女儿:)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153285831.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