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凡
高校讲师,从事幼儿教育工作4年
公众号“大贝的小书斋”创办人
那天,一位幼儿园老师有点儿忧郁地告诉我:“唉,你知道吗?大班一开学,就剩下一半的娃儿了。”
这位老师又叹一口气:“所以,领导让我们从中班开始,制定幼小衔接方案,每一个老师都要思考,每个班都要提交。”
她们幼儿园是我们这个环京中等城市里口碑很好的,听说很难进的国办园。国办园尚且如此,其它园所可想可知。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学前班俨然就要成为我们国民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了,这还是在教育部门三令五申严禁学前教育小学化的条件之下。学前班的火爆已经凌驾了我的想象。
一位从事民办幼儿园管理的同伙告诉我:“实在是没办法,日子不好过。我们当然知道禁止小学化,但是你不教有人教,不想门径留住孩子,大班一开学就都走了。给家长做工作?根本没人听。”
于是,明着暗着都开始向“多教东西”靠拢,特别是民办园,在不断加剧的市场争夺下,小学化不仅屡禁不止,更呈现出愈演愈烈的内卷化竞争趋势。
面对大班幼儿的流失,公办园无力回天,民办园立场不稳,幼儿园自身的专业特质渐渐模糊,“以儿童为中心、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分分钟成了空话。
02 /
孩子就要上小学了,
您打算送他去学前班吗?
我的答案很坚定,不会呀,我相信有很多家长有着和我一样的认识:影响孩子小学及未来成绩的关键,和幼儿园是否教授小学知识并不相关;而游戏对于孩子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然而事实又一次颠覆了我的认知。我了解到的大部分家长都持有和我相反的想法,一条条论据抛过来:
人家孩子都提前学会了,我们孩子上了小学跟不上咋办?啥都不会受打击咋办?
多学知识总没有坏处吧?什么都不会可不得了,学知识总比瞎玩儿强!我支持学前班!
我也不管那么多,成绩跟不上就考不上好初中,考不上好高中,考不上好大学,那可怎么得了?!
为了孩子我们花再多钱也不怕,我得为孩子的将来负责任,孩子学成啥样是他自己的事儿,反正我是尽力了。
从众心理、知识万能、成绩至上、自诩负责,应试教育的冲击波真是太强大了,连幼儿园都不能幸免,听起来理由充足,句句都是高考焦虑的提前释放。
可问题是幼小衔接,每个孩子的情况各有不同,可真不是能一概而论的;
多学知识没错,但是要分年龄,也得符合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
一切向成绩看齐,呵呵,上个学前班就一定能保证赢在起跑线吗?赢在起跑线就能保证以后一直都会赢吗?如果不能保证,只赢在起跑线上有啥用?
更不要说花了钱就是负责任的想法,以为花钱交给学前班就等于完成任务,恰恰是逃避责任的表现。
那么问题来了,孩子需要的是幼小衔接,还是幼小衔接班?不去上学前班就不能做幼小衔接吗?难道幼儿园就没有在做幼小衔接?如果幼儿园也可以做好幼小衔接,幼儿还会不会去学前班?觉得幼儿园搞幼小衔接不靠谱,还是学前班专业?家长对幼儿园教育不信任?还是幼儿园这方面工作确实有待提高?
终于说到了幼儿园的幼小衔接教育,幼儿园难道不应该才是幼小衔接战场的主场吗?
一定还有人说,什么主场?幼儿园光让孩子玩儿,这种状态怎么进小学啊!
我想反驳一下,且不说幼儿园并不是光让孩子玩儿,就是玩儿这件事本身,也并非无用。是时候说说游戏的时效性和不可替代性了。
时效性很简单,孩子可以肆意玩耍的时光就那么几年。不可替代性更简单,对于儿童来说,游戏是最主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大脑发育最好的营养,更是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的根本,这些才是应对未来挑战的有力武器。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用知识灌输来替代游戏,将会对儿童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一家合格的幼儿园,游戏化课程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将听和说的训练、逻辑能力的培养、基础知识储备、学习时长和强度的渐进都融入了幼儿的一日生活里。自理能力、社交能力、规则意识、独立自律、身体素质的培养也一样儿都没有拉下。
事实上,整个幼儿园生涯就是在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当然,如果一家幼儿园连这些都做不好,那它首先需要在自身业务上下功夫,那也就怪不得大班幼儿流失了。毕竟,幼儿园教育不是只为了上小学服务,而是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打基础。
正如李季湄老师所说:“融入终身教育理念的幼儿教育追求幼儿健康的、真实的、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要求幼儿园从小学的预备阶段真正地转变为人生学习的初始阶段。”
但这毕竟是我们的美好愿望,在科学的保教思想和幼小衔接的现实需求之间,幼儿园需要付出持续的思考和更多的实践来调整。
但调整不等于迎合,幼儿园教育不可能像学前班那样速成。一家好的幼儿园,对孩子的习惯、能力、思维、素质的培养是一以贯之、潜移默化的。
不能不承认,幼儿园也有自己的困境。特别是民办园,在严格的小学化禁令下,承受着来自家长的巨大压力。游戏化课程开展得再好,得不到家长的认可和理解;家长只焦虑于孩子还不会拼音、写字、算数。
公办园教育理念和工作方法的问题,到了民办幼儿园直接就上升到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只能积极拓展思路、寻求破局之法。或者干脆扯着游戏化课程的大旗悄悄搞小学化教育。
难道管理者们不知道超前灌输的危害?不明白游戏化课程的好处?怎奈家长们不买账啊!
04 /
关于学前班这点儿事,
真得换个姿势聊聊了
超前教育的危害已经不知道讲了多久,既然苦口婆心地说这些,大家假装没听见。那我们就换个聊法,说说学前班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底层逻辑,简单的说,就是问题最原本的出发点,现象背后最基本的规律。学前班的核心本质是为了满足教育需求而出现的,这种需求本来是孩子的,但最后貌似都搞成了家长的。
无论是让孩子做知识储备也好,提前熟悉课堂教学形式也好,培养上小学需要的能力也好,这些需求最终指向的应该是同一个问题:帮孩子从身体到心理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这是学前班原本应该做的。而现在的很多学前班,却把力气用在了教孩子写字拼音算数上,谁教的东西多谁是老大,真正需要重视的入学意识、学习能力、良好习惯等等却总被忽略着。明显只有灌输,没有衔接,家长却趋之若鹜。
关于这个事儿,我想引用清末学者陈澹然的一句名言: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从时间维度上说,孩子的学习生涯是一个长期甚至终身的过程。庄子都说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学前班多认几个字,多算几个数真的决定不了什么。拉长战线看问题,才会理性评估每个年龄阶段的意义,就不会老盯着小学一年级不放了。
先不说那么远的,就说眼前,指望一年学前班就能解决幼小衔接的全部问题,那也是不太可能的,孩子的能力都是在长期教养中点滴养成的,基本上也不会一蹴而就。
从空间维度上说,决定幼小衔接成功与否的要素是需要全局考量的。孩子、家长、老师之间的互动,各种能力和意识的衔接,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都不容忽视,知识储备只是其中一角,过于强调部分要素必然会造成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比如:高密度的知识灌输必然会压榨孩子们户外活动、身体锻炼和游戏的时间,孩子的童年被挤压,与此同时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必然会剥夺,而且一个好的身体素质也是上小学必需的啊。
如果你还是想让孩子去学前班,去抢占优势,那我也要劝你擦亮眼睛。知识的积累从来都不是幼小衔接最重要的事,对于那些宣称能教多少东西、赶多少进度的千万要小心。
“抢跑”的心理优势是一把双刃剑,保持住这种心理优势的孩子更容易在短期内获得自信,但也需要注意他们会在高年级失去这种优势后成绩下滑,并在心态上出现问题。
我认为,一家好的学前班或者幼小衔接机构,应该是温和的、感受性的、渐进式的,能够促进孩子和成人、社会的良好互动,帮助孩子逐渐适应课堂学习的形式、了解和熟悉课堂规则,让孩子能坐得住椅子、静得下心,并且从中发现新的学习乐趣。
孩子去了学前班,倒是也可以为家长提供小学生活的预演,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避免真正入场以后弄得自己手忙脚乱。
当然,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需要信任和去功利化,每个家庭个性化的教育需求也值得尊重,孩子自身发展的需要更不可忽视。
还是那句话,一切关于孩子教育的决策都要从客观现实出发。只要尽心尽责,基于所能了解的资料和所能抵达的认知层面,仔细斟酌过了,适合自家的孩子,就没有对错。
所有的选择都是当时情境下最合理的选择,想好了就行。
面对幼小衔接的困局,日敦社幼师学院将在4月17日-18日举办疫情后的首个线下论坛——有点办法•幼小衔接破局论坛,我们将从儿童视角、幼儿园视角、小学视角、家长视角,洞悉幼小衔接教育,探索更贴近儿童的实践路径!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153247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