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1-6年级数学上册易错题集锦及正解

苏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
【易错3】
东东折了40只纸鹤,明明折了28只纸鹤,分明最少要折多少只纸鹤才能超过东东?
【问诊】对于这题,小朋友会重视“最少”两字,但往往会忽略“超过”两字。大多数会列式:40-28=12(只),觉得这题就是求东东与明明折的纸鹤的相差数。其实不然,“最少”两字重要,“超过”两字同样重要!如果明明再折12只纸鹤,那他的纸鹤也是40只,只可说明明的纸鹤与东东同样多。而问题是求明明的纸鹤要超过东东,而且是折最少的只数,所以我们认为,明明只要多出一只纸鹤就是超过了东东。答案应该是:40-28=12(只),12+1=13(只)。对于题中有多个关键条件的,一个都不能忽视!
【易错4】
学校有50个排球,一年级借走18个,二年级借走24个。一共借走几许个?
【问诊】对于题中出现三个条件时,有的小朋友就会手足无措了,甚至会把先看到的50和18合起来就认为是一共借走的个数。其实可从问题出发,问题要求“一共借走多少个”,那只要把一年级借走的和二年级借走的合起来就是一共借走的。而题中的“学校有50个排球”对于解决这个问题不起任何作用,是一个多余条件。因此,要善于根据问题,理清数量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条件来解答。
【练习】书店里有55本童话书,上午卖出了23本,下午卖出了18本,一共卖出了多少本?
【易错5】
学校要在一条大路的两边各栽26棵树,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问诊】这题由于对“两边各栽26棵树”这句话不理解而导致出错。其实可以画一个简单的图示来帮助小朋友理解,如图:
“两边各栽26棵树”,说明在大路的一边要栽26棵树,另一边也要栽26棵。所以只要把两边的树苗合起来就是所求的问题了。有时,简单的图示能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理解题意。画图,是一个好办法。
【练习】绿化工人叔叔要在街道两边各摆28盆绿色植物,一共要摆多少盆?
【问诊】看到这题,小朋友常会毫不犹疑地选第②个选项,因为估计是受24+( )=31的题目的影响了。其实这题关键是要看清式子中的“>”,左边算式的得数要比31大。若填7只是等于31,所以要填比7大的数才行。要看清题目,更要会分析,才能正确解答。
【易错7】
十个十个地数,40前面一个数是( ),90后面一个数是( )。
【问诊】小朋友容易填成:十个十个地数,40前面一个数是(39),90后面一个数是(41)。究其原因,一是没有看清数的方式,是“十个十个地数”而不是“一个一个地数”;二是以为先问40前面的一个数,接下来应该是问40后面的一个数了。所以,审题一定要细致,关键字词要圈圈划划。
【练习】十个十个地数,55后面一个数是( ),前面一个数是( )。
【易错8】
一个两位数,个位上是6,这样的两位数一共有( )个,其中最大的是( )。
【问诊】小朋友认为这样的两位数一共有(10)个,其中最大的是(96)。他们想出的数应该是:6、16、26、36、46、56、66、76、86、96。自认为符合“个位上是6”的条件,但恰恰忽视了这是一个“两位数”的限定条件,这是小朋友经常会犯的错误。读题时,要多留个心眼,千万不能粗枝大叶。
【练习】一个两位数,十位上是3,这样的两位数一共有( )个,其中最小的是( )。
【易错9】
一本书共68页,明明每天看35页,两天能看完吗?
【问诊】小朋友难理解的是“每天看35页”的意思,及要求“两天能看完吗”该怎么办?不知从何入手是这题错误的很大原因。“每天看35页”意思是第一天看35页,第二天看35页,第三天还是看35页……每一天看的页数都是相同的,都是35页。问“两天能看完吗”,其实只要把第一天看的页数与第二天看的页数合起来,算出两天看的总页数,再跟这本书的总页数68页作比较。如果两天看的页数比68页多或者正好是68页,说明两天能看完;否则就看不完。善于分析理解题意,对于顺利解答帮助太大啦。
【练习】一本书共70页,小文每天看22页,三天能看完吗?
【易错10】
小林、小明和小红都有一些画片,其中小林比小明多一些,小明比小红少得多,他们三人中谁的画片最多?
【问诊】此题错在理不清三人画片的关系,第一个条件是“小林比小明多一些”,第二个条件是“小明比小红少得多”,感觉有些混乱,理不出头绪。其实可把第二个条件换一种说法,变成“小红比小明多得多”,这样一来,小林跟小明比,小红也跟小明比,小林跟小红都与小明比,比较的对象明确了,结论也就明晰了:都与小明比,小林只多一些,而小红要多出很多很多,所以应该是小红的画片最多。有时,换一种说法,就能柳暗花明了。
【练习】小林、小明和小红在拍球,小林比小明拍得多得多,小红比小林拍得少一些,谁拍得最少?
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
易错题1:74-27+36
错因分析:1.退位减法和进位加法掌握不好,74—27,孩子计算结果会得57,而57+36,又会得83;2.看错运算符号;3.抄错题目中数字。很多家长头疼孩子计算为什么总出错?是因为太粗心吗?实际大多数是因为孩子注意力发展不完善,注意的稳定性不高造成的。他们会对相似的数据、符号产生混淆,并且手脑不能同步,这样在计算时就容易出现抄错、忘记进位退位、漏写等现象。
纠正措施:首先基本口算要过关,低年级要熟练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表内乘法;100以内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其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轻视计算,不懒惰,书写整洁规范,及时检验,最后要逐渐培养计算中的技巧。
易错题2:
错因分析:本题主要错在第2问,有些孩子会用45+28=73(棵)。这是因为孩子读题时思考的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短短的一个场景,当他看到“又买来28棵”,立刻会想到用原来的白菜加上又买来的白菜。孩子的思维和成人明显不同,他们视觉范围比较狭窄,思维比较简单,不会利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而是根据直觉来解题。
纠正措施:1.练习读题。低年级学生可以先出声读题,慢慢到默读题,养成一道题目多读几遍的习惯,这样有助于感知题目中各个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2.练习说数量间的关系。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3.养成检验的习惯。
易错题3:小华上午在饲养棚里拾了28个鸡蛋,下午拾了25个鸡蛋和37个鸭蛋。(1)小华这天一共拾了多少个鸡蛋?(2)拾的鸡蛋比鸭蛋多多少个?
错因分析:本题容易错在第1问,孩子会将三个数全部加上28+25+37=90(个)。首先因为读题不仔细,没看清楚要求的只是鸡蛋;其次是因为定势原因,本单元主要学习的内容是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基本都是三个数的运算,所以看到题目中有三个数就全部都用了。
纠正措施:1.读题时要画出重点字词,比如“一共”“鸡蛋”。2.学会根据需要筛选条件,比如第一问只求鸡蛋的总量,所以我们需要的条件是“上午拾了28个鸡蛋、下午拾了25个鸡蛋。”。3.认真检验。
易错题4:
错因分析:本题主要错在“明明送给大力( )枚后,两人的邮票枚数同样多。”很多同学会不假思索,答20枚。这是因为孩子简单的思维方式造成的,他们直观认为29比9多20,所以多的就应该送给对方,却没有考虑给对方之后自己的邮票会变少。而且这一题比用小棒、花片等实物理解“同样多”要抽象一些,对于抽象思维还没有完全发展的孩子来说比较易错。
纠正措施:1.借助直观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先通过孩子自己动手摆小棒,在反复实践中体会“把多出来的物体要平均分2份”,这样才能两人“同样多”,然后用抽象一些的线段图帮助理解什么是“两人同样多”,最后舍弃图形,根据条件直接回答问题。2.加强变式练习,灵活掌握知识。比如本题可以变为“明明给大力10枚邮票以后,两人的邮票枚数同样多。明明原来比大力多几枚邮票?”“大力有9枚邮票,明明给他10枚以后两人就同样多。明明原来有多少枚邮票?”
易错题5:
错因分析:1.个别孩子会把图形看错,将鸭当成了鸡,用18+26=44只。2.把所有的鸡都卖掉了,18+35=53。3.随便找一种鸡和鸭相减。首先孩子看图不仔细,观察能力比较差。其次做题太轻心,随意性强。
纠正措施:看图时不要想下面应该怎样列式,只要认真看清图中画的物体,必要时可以边看边说。做题时要多读几遍题,认真解答并进行验算。
易错题6:
错因分析:在求小平做的朵数时,容易将小华做的花拿来比较。如“14-3=11(朵)”;还有的同学将小华做的花列式为“11-3=8(朵)”。这是因为当题目的条件比较多,句子比较长时,学生的理解力就会缺乏整体性,记忆力只集中在当前点上,就像我们所说“读了下句忘了上句。”
纠正措施:多读几遍题,画出重点字词,说说数量之间的关系,做完以后要检验。
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
【易错题1】丁丁沿着100米的直跑道跑了10个来回,共跑了( )米。
【错误解答】1000
【“病因”分析】这里出错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弄清“10个来回”的意义。一去一回称为一个来回,跑一个来回的路程是100×2=200(米),因此10个来回一共跑了200×10=2000(米)。
【正确解答】
【易错题2】一架飞机上午9时从北京起飞,飞行了4小时20分,下午( )时( )分到达海口。
【错误解答】13 20
【“病因”分析】这里出错主要是因为没有弄清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的区别。问题中要填写的时间前面已经有时间词“下午”,因此括号中填写的时间必须用普通记时法表示。
【正确解答】1 20
【易错题3】判断: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
【错误解答】√
【“病因”分析】周长和面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无法比较。
【正确解答】×
【易错题4】一块长方形木工板长2米,宽8分米。这块木工板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错误解答】2×8=16(平方分米)
答:这块木工板的面积是16平方分米。
【“病因”分析】本题错在计算时单位不统一。当利用面积公式计算图形的面积时,长和宽的单位不统一时不能直接计算,要根据实际情况将单位统一。
【正确解答】
2米=20分米
20×8=160(平方分米)
答:这块木工板的面积是160平方分米。
【易错题5】把8个桃子分成2份,每份是这8个桃子的。( )
【错误解答】√
【“病因”分析】本题错在没有说是“平均分”,如果不是平均分,每份不能用来表示。
【正确解答】×
【易错题6】用竖式计算:12.3+5
【错误解答】12.3+5=12.8
【“病因”分析】以前学习整数加法时,要求做到数位对齐。这里是小数与整数相加,孩子误将右边一位对齐当作数位对齐,从而导致计算结果错误。在列竖式进行小数加减法时,为了做到数位对齐,首先要将小数点对齐。
【正确解答】12.3+5=17.3
【易错题7】四名同学50米跑的成绩如下:张芳:11秒;周丽:10.4秒;陆宁:11.2秒;李华:10.8秒。获得第一名的同学是( )。
【错误解答】陆宁
【“病因”分析】这里出错是把所用时间最多的误当作第一名。本题是50米跑比赛,路程相同,所用时间越短,成绩越好。因此,获得第一名的应是所用时间最少的周丽同学。
【正确解答】周丽
【易错题8】王爷爷用长24米的竹篱笆靠一面墙围成一个正方形养鸡场。这个养鸡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错误解答】24÷4=6(米) 6×6=36(平方米)
【“病因”分析】这里把“靠一面墙”这个条件忽视了,24米应该是正方形中3条边的和,而不是4条边的和。
【正确解答】24÷3=8(米) 8×8=64(平方米)
答:这个养鸡场的面积是64平方米。
【易错题9】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总数的( )/( )。
【错误解答】2/4
【“病因”分析】这里学生受到苹果个数的干扰,得出了错误的结果。题目求的是每个小朋友分到总数的几分之几,这里与苹果的个数没有关系,关键是看苹果被平均分成了多少份,这里是将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因此,每个小朋友分到总数的1/4。
【正确解答】1/4
【易错题10】把一根7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10段,每段长( )米。
【错误解答】 1/10
【“病因”分析】这里学生把“每段长多少米?”与“每段占总长的几分之几?”相混淆。本题括号中要填写的是每段的具体的长度,因此要用7÷10=7/10 (米)
【正确解答】7/10
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易错题精华汇总
12
第一部 分
【易错题1】同一壶水,倒入甲杯正好倒满2杯,倒入乙杯正好倒满3杯。甲杯的容量( )乙杯的容量。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错误解答】B
【“病因”分析】发生这种错误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弄清题意,仅从3杯大于2杯这样的表面现象错误地认为甲杯的容量小于乙杯的容量。本题是将同一壶水分别倒入某种杯子,倒的杯数越多,说明这种杯子的容量越小。因此,应该是甲杯的容量大于乙杯的容量。
【正确解答】A
【易错题2】判断:用滴管滴100滴水大约是100毫升。
【错误解答】√
【“病因”分析】此题错误的原因是对毫升缺乏认识,1毫升的水比较少,大约只有10滴,因此,100滴水大约是10毫升。
【正确解答】×
【易错题3】
一个棱长是1毫米的正方体容器(厚度忽略不计),容量是1毫升。
【错误解答】√
【“病因”分析】此题错误是受长度单位“毫米”的影响,长度单位“毫米”和容量单位“毫升”中都有一个“毫”字,学生错误地将这两个单位联系到一起。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才是1毫升(厚度忽略不计)。
【正确解答】×
【易错题4】将一瓶2升的可乐倒入容量为200毫升的一次性纸杯里,可以倒满( )个杯子。
【错误解答】5
【“病因”分析】解答本题时,学生会对题目中给出的“2升”视而不见,把一瓶当作1升,从而发生错误。应该先将2升化为毫升,想:多少个200毫升是毫升呢?也可以先思考多少个200毫升是1000毫升,再得出多少个200毫升是毫升。
【正确解答】10
【易错题5】有两杯果汁,第一杯果汁比第二杯多200毫升。如果从第一杯中倒50豪升到第二杯中,第一杯果汁比第二杯果汁多多少豪升?
【错误解答】200-50=150(毫升)
【“病因”分析】本题错在学生没有正确理解题意。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假如有第三个杯子,如果将第一杯中倒出的50毫升暂倒入第三个杯子,此时第一杯果汁比第二杯多了200-50=150(毫升),接着再将第三杯中的50毫升倒入第二杯,显然,这时第一杯比第二杯果汁多了150-50=100(毫升)
【正确解答】200-50×2=100(毫升)
【易错题6】小红喝一杯牛奶,第一次喝了一半后,加满水。第二次又喝了一半后,又加满水,最后全部喝完。她喝的牛奶与水相比,( )。
A.牛奶多 B.水多 C.一样多 D.无法确定
【错误解答】D
【“病因”分析】解答本题往往因找不到突破口而不知如何比较。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来考虑,原来有一杯牛奶,当第一次喝了一半时,加满水,这时加了半杯水。第二次又喝了一半后,又加满水,这时加的水仍是半杯。不难发现,两次共加了1杯水。因此,小红喝了1杯牛奶和1杯水,即她喝的牛奶与水一样多。
【正确解答】C
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
五年级易错题
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
所以,所需绳子的总长度为(5×4+2×4+3×4)÷10+0.5=4.5(米)。
【易错题2】如图所示,一个长方体是由三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成的。如果去掉一个正方体,表面积就比原来减少30平方厘米,那么,原来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错因分析】有些同学以为去掉一个正方体就减少了5个面,5个面的面积和为30平方厘米。这是不对的。
【指点迷津】如果去掉右边的正方体,表面积减少5个正方形的面,但是剩下的长方体又多出了一个右面,相当于去掉一个小正方体,表面积减少4个正方形的面;如果去掉的中间的正方体,左右2个正方体合并,表面积也减少了4个正方形的面。因此一个正方形的面为30÷4=7.5(平方厘米),所以,原来长方体的表面积是7.5×14=105(平方厘米)。
【易错题4】李师傅根据下图所示的图纸做了一个无盖铁皮盒(单位:分米),他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的铁皮?
【错因分析】有些同学稀里糊涂地直接就将“8”“6”“4”作为长、宽、高参与计算。
【指点迷津】从图中可知,铁皮盒的长是6分米,宽是4分米,关键是求出高是多少分米。(8-4)÷2=2(分米),所以,他至少要用6×2×2+4×2×2+6×4=64(平方分米)的铁皮。
也可以这样想,我们把铁皮的面积分成三部分,如右图所示,阴影部分是一个长8分米、宽6分米的长方形,另外两个是长4分米、宽2分米的小长方形。所以,8×6+2×4×2=64(平方分米)。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153239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