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汶读教育学(二):进修方法反思

在鲁汶读教育学(二):学习方法反思

此刻除夕刚过,是旧历新年的开端。身处海外,在全然不同的文化中,也就不过年的感觉。“偏僻”之地,正好做点反思回顾。

本文首先是”反思“,是基于一学期在鲁汶读教育学课程的个人反思。至于”学习方法“,当然不是兜售药方,只是基于个人体验写两句,一是给自己看,二是给考虑来此地念教育学的同学做一参考。在这里我说的”学习“,不是指越战越勇的好胜心,而是也许会越陷越深的快乐。在残酷竞争的应试文化下,这似乎已是狂人呓语。但它之所以像呓语,不是因为已经过时,而是环境艰难,挣扎求生时哪顾得上优雅?若是度过了难关,总还应该在求生之外有些别的追求,更何况还有人”跑警报“也不失风度(何兆武先生笔下的梅贻琦校长)。我理解的”学习“,大概是一种自我完善的方式,将自己呈现在未知而有趣的材料前,观察、研究、尝试(以上为”学“)、练习(”习“),从而更新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兴趣当然是很重要的动力,和其他力量一起让我们持续地关注,从而有足够的意志完成学习的过程。这是面对”已知的未知“。还有”未知的未知“,需要的大概是关怀和敬畏——对某一领域有整体的关怀,敬畏其丰富和广大,知道总有自己没接触到的内容、方法、现象或思考方式。

教育学确实是一门”捉摸不定的学科“。它是属于人文学科,还是社会科学?这个问题居然有三种答案(第三种是教育科学)。今日许多院校都将教育学和心理学放在一个院系,自然让人觉得二者紧密相连。心理学本身就常常让人误会。我们在阅读心理分析的书籍时觉得讲中心声,因而产生学习心理学的愿望,结果发现学了许多统计学,定量研究方法占据绝对的主流。教育学又不止跟心理学密切相关,它跟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历史(学)等竟然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无意在这里探讨教育学的学科定位,只是想呈现这门学科本身的复杂。这不是什么值得标榜的事情(你看我学了这么多),而本身就值得警醒(门门都是蜻蜓点水)。具体到一个教育学的硕士项目,不同社会历史背景下、不同院校的(不同教育学)项目之间,有时有明显的差异。这是我在来鲁汶之前未曾明确思考过的问题,写作此文的一个原因便是给选择中的同学做一参考。

在我看来,鲁汶的教育学项目是在人文传统和量化研究之间做平衡的项目。这是一种选择,当然有得有失。优点大概在其面广,让人视野开阔;缺点可能包括没有明显的侧重,因而在一点上的深入有限。以第一学期的课程而言,教育哲学和教育研究中的解释学方法都是哲学课程,是非常纯粹的人文学科;教育关系中的移民与文化主要依赖于人类学方法,也是偏重人文(也可以认为是社科);量化研究方法、统计学,以及数学和语言教育都是量化研究的部分。它们之间也是互相渗透的,比如数学教育讲到早期干预项目,一定不会只论效果几何,而会首先追问发展这一能力会对其他发展产生什么影响,我们期待怎样的整体发展状况;又如语言教育讲到识字教育是以民主、赋能为起点。

具体到学习这些课程的方法,不同类型的课程需要不同的应对。量化部分可能更容易为大家接受,其特点是追求简明,期待通过具体的研究将混沌模糊的关系理清楚。学习这一部分重要的是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掌握相应的技术知识(统计学和量化研究方法),并能在具体领域(数学和语言教育)的学习中建立起从现象、问题到研究现状的理解。相应地,文献的作用是辅助课堂,理清思路并加深理解。人文部分则大不一样。这些科目不像量化部分有高度清晰的结构,而需要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建立起其独特的逻辑链条。课堂更像是阅读文献的辅助。是教授们选取的这些经典文献构筑起课程的意义之网,听课也不克不及替代“慢慢读,细细想”的过程。念历史系本科时,老师们谆谆教诲“耳食不能替代眼学”,大概就是此意。学这样的人文学科,我几乎要庆幸是在用外语学习。因为许多词汇、表达不熟悉,只能拿着英英词典、词源词典、各类百科全书一点点爬梳,建立起语义之网。若是用母语学习,即便想着注意文本的用词,有时也会因为太熟悉日常语义而忽视作者的用心。可想而知,这样的读法是快不了的。好也在快不了,因为可以细究,而读人文经典必须细究;坏也在快不了,学习任务玩得成吗?是啊,大家都说来鲁汶第一学期难过,我们不要期待能做逍遥派。

在鲁汶读教育学(二):学习方法反思

最后以自己的一点反思作结,或许可知做逍遥派的不易(甚至是不切实际)。由于事前做了不少心理准备,来这里学习便抱着放下自我的心态,因此我开学没多久便开始以龟速阅读文献,每篇文献都处理得很细致。当然,很累。而且,时间不够用。自上大学以来,秉持着“耳食不如眼学”,听课常常是被动学习的认识,我的出勤率一直不高。(感谢本科宽松的氛围,让我有机会多待在图书馆而不是教室。)而如今学习工夫不够,我便自然地弃课堂而取阅读了。(最终可能出席了半数的课堂)到复习时,看到批注甚多的文本,在几门人文科目的复习时确实感慨“功不唐捐”,而在量化部分的复习时便有时自嘲——“有必要这样写笔记吗”,或是“这节课该去听的”。总之,回头看是用一种方法学了两类课程,可以做得更好,读者诸君当可以此为鉴。只是摸爬滚打也是少不了了,前车之鉴照不尽所有的歧路,读者诸君当有此智慧。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149293521.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