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新风云志丨温尚煜教授:以循序渐进的进修方式为广大中国术者建立旋磨信心
三省吾身、精进不休
温尚煜教授: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迎来了第一批波士顿科学公司的冠脉内旋磨设备和超声设备。当时,我院虽在第一时间购入了该设备,但始终并未将其应用于临床。1月,葛均波院士来访我院,在我院最新购入的x线仪器援助下成功开展一例旋磨手术,但此次手术并未给我院团队留下深刻印象,而新购入的仪器同样被尘封起来。
期间,我院团队虽积累了较为丰富的PCI介入经验但患者冠脉的病变情况也变得更为复杂。在一次PCI手术过程中,经多次努力,支架却始终无法在血管内顺利膨胀,情急之下,我院手术团队应用了高压球囊进行后扩,支架虽得以完全膨胀但却造成了血管穿孔。万幸的是,术中紧急植入覆膜支架后并未造成严重不良结果。而在这场惊险万分的手术后不久,我院团队再次在手术台上遭遇了相同的困境,汲取上次手术经验并结合术前IVUS评估结果,我院团队选择转台为患者行CABG手术。不幸的是,该患者在等待转台期间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在此番经历之后,我真正意识到了冠脉内旋磨术的重要性,并下定决心要潜心学习、掌握这一技术。
基于当时相关培训的缺失和教材的缺乏,自发开展学术交流成为早期学习冠脉内旋磨术的重要手段。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高炜教授为我们传经送宝后,我院团队成功为模拟患者开展冠脉内旋磨,并在又一次独立完成的旋磨术中充分展现了此次经验交流的成果。然而好运并未能常伴我身,怀揣着满满的自信心,第二次独立开展的旋磨术却未能成功。至此,我充分认识到自身技术仍有一定进步空间,对旋磨术的操作细节尚需优化、改进,遂陆续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陈纪言教授等多位国内学术大咖进行深入学术交流,在一年的时间中,通过技术总结、学术交流不断提升自身旋磨能力,最终得以学有所成。
循序渐进、量力而为
正如我国冠脉介入领域的一句俗语,“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血管有钙化”,冠脉钙化病变的存在明显增加了PCI的难度和风险,而正确利用冠脉内旋磨技术可有效消蚀钙化病变,为最终植入支架创造良好手术条件。值得注意的是,冠脉内旋磨术是一项相对复杂的介入技术,对术者的操作能力、心理素质和熟练程度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对于年轻术者而言,不仅要大胆尝试、在确认患者血管钙化情况的前提下进行主动旋磨,更要采取合理的学习方式充分掌握这项技术,让冠脉内旋磨术成为术者手中的一把利器,助其破除各类难以处理的钙化病变,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其中,完善的术前评估是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保障,术者必须提前明确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是否存在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心功能障碍等合并症)以及冠脉病变情况(包括血管解剖结构、钙化分布位置及长短等),从而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和技术水平判断是否具备为其行冠脉内旋磨术的能力。
从个人观点而言,年轻术者在学习早期应选择简单钙化病变患者(如短环形钙化病变),手术难度相对较低,常将其戏称为冠心病A型病变患者行PCI介入,为此类患者行旋磨术有助于年轻术者建立自信心、提升手术团队的默契程度。经过数次磨合后,可考虑选择挑战更复杂的钙化病变患者,包括长病变、成角尚可的病变等,而若是在学习初期便挑战高难度旋磨则极可能导致手术失败并对术者信心造成严重打击。
除此之外,在手术过程中,年轻术者也需更注重旋磨器械的操作和心态调整。考虑到冠脉内旋磨的操作步骤较多,建议年轻术者参考飞行员的工作习惯,根据术前评估和手术操作流程预先设计一份check list,内容应囊括适应证评估、相关药物和器械备制、并发症处理策略、影像学解读、旋磨策略等,再逐步、逐条将其落实并做好完成标记。该方法能有效确保年轻术者不会遗漏手术步骤,而完善的术前预案也有助于其应对术中的突发情况。
厚积薄发、日新月异
方兴未艾、前途无量
波士顿科学公司打造的“新视野学院”这一学习平台则充分整合了两者的优势,以其系统性、针对性的专业教育培训课程和各类学术科研项目,通过对IVUS、旋磨等相关复杂介入技术、典型病例的全方位解读,为中国术者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同时,又在其基础上增添了各种学术交流环节,以便于广大术者分享其临床中的经验体会,让后来者能少走弯路、在短时间内快速成长。为进一步加强“新视野学院”的教学效果,个人建议增加一些互动环节,通过在导师和学员之间构筑起沟通的桥梁,或可充分发挥双方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更具针对性、更有积极性的成果。
在这十年期间,我国冠脉介入术者借助“新视野学院”所提供的系统性培训平台取得了显著的技术进步和能力成长,在沟通和交流中让钙化病变的治疗理念与经验得以传播和推广。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148264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