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过一场疫情才明白:不要在这个时辰只让孩子安心读书

挺过一场疫情才明白:不要在这个时候只让孩子安心读书

作者:土豆妈,来源:女儿派(id:nverpai)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一个适应社会的孩子,让他懂感恩、能自理,有原则、肯担当。

——鹿妈


看到这样一条扎心的朋友圈:

阳了以后,没想到让我绝望的不是老公,而是孩子。


十几岁的人了,只享受别人的付出,没有一点为家人做点什么的想法,太寒心了。觉得自己13年来,一直教育错了……

疫情就是家庭教育的试金石,试出了孩子与娃儿之间的参差,也曝光了父母教育的缺失。
以前总觉得,孩子能好好读书,有个好问题,上个好大学,就是最重要的。
可3年疫情中的种种经历,却让无数父母开始深思:教育孩子,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这4个教育孩子的真相,整个父母都该早点知道。

比阳了更痛的

是养出一个“讨帐”的孩子

一位好友的女儿,已经上初二了,女儿很争气,屡屡考试都是班级前几名。
平日里,好友逢人就夸女儿,学习一点也不让她操心。
可是这次阳了以后,她却发现女儿的内心极其冷漠,对父母也丝毫没有感恩之心。
那天她发高烧,浑身疼痛,可她还是强忍着身体的不适,下厨为女儿做了好几个菜。
没想到女儿没有一丝感激,反而一直挑剔,这个菜不好吃,那个菜太咸了。
更让她心痛的是,她想要去客厅倒杯水喝,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的女儿一脸不满,甚至口出恶言:

“你病了就离我远点,别到处害人行不行?”

那一刻,她被女儿的冷血无情伤透了心。
疫情之下,面对父母发烧生病,都是亲生的孩子,反应却截然不同。
有些孩子,用稚嫩的肩膀撑起了这个家,言行中满是对父母的心疼与感激。
而有些孩子,依旧索求无度,理所当然地享受着父母的照顾和付出,从不体恤父母的苦和累。
李玫瑾教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孩子的胃口是喂出来的,孩子的脾气是带出来的,孩子的无耻是百般迁就出来的。”
如果孩子不孝顺、不感恩,那一定是父母的教养出了问题。
一位心理医生曾讲过这样一则故事。
同样是一碗鸡蛋面,第一组家庭里,妈妈觉得最好的都应该给孩子,所以就让孩子一个人吃完了;
第二组家庭里,妈妈把鸡蛋面分成了三份,一份给自己,一份给爸爸,还有一份给了孩子,并告诉他:

“你在长身体需要营养,爸爸妈妈也需要辛苦赚钱,所以我们谁都不能饿着肚子。”

最后,第一个孩子学会了享受和索取,第二个孩子学会了感恩与承担。
孩子不是天生就懂得体恤父母的。
不给孩子特殊待遇,不轻易地满足孩子所求,多给孩子制造付出的机会。
只有这样教育,当你病了,孩子才知道嘘寒问暖,等你老了,孩子才会贴心地常伴左右。
养出这样一个知冷知热的孩子,才是父母一辈子最大的福气。

教育最大的目的不是知识

而是生活
前几天,江苏一位妈妈分享的日常,让无数网友点赞。

全家都阳了,只剩下8岁的小儿子没有中招。
由于家里还有一个重症的老人,所以爸爸妈妈和哥哥都只能把自己隔离在房间里。
小儿子有先天缺陷,只有一只胳膊,但他做起饭来手法娴熟。
他做好了饭菜、切好了水果,小心翼翼地送到家人的房间门口。
大家都很羡慕这位妈妈,拥有这样一个懂事独立的好儿子。
我却更佩服她,有敢于放手的勇气和从小教孩子独立的智慧。
就像家庭教育专家孙云晓所说的:

“家庭教育是生活教育。生活教育要提高孩子的生活能力,只有生活能力提高了以后,他才能适应社会。”

可是许多父母,对于成绩的焦虑,远远高于对孩子自理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疫情期间,不少地区都经历了封区闭户,孩子生存技能的短缺也暴露无遗。
一个15岁的女孩,独自隔离在家,因为不会做饭,所以一日三餐全靠吃泡面。
一位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封控在家3天烧糊了2个锅,差点把厨房炸了。
父母感染后卧床不起,孩子却两手一摊,啥也不会,宁愿饿着肚子也要等父母投喂。
他们平日里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一旦离开了父母,就连照顾自己都不会。
作家刘墉曾经告诫孩子:

“爸爸妈妈不能跟你一辈子,所以给你鱼,也给你网,下面的鱼,你得自己捕。”

做饭意味着生存,家务意味着自理。
一日三餐看似平常,却是孩子未来赖以生存的必需。
唐江澎校长说过:

“孩子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若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

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知识而是生活,柴米油盐也是一种成长和修行。
让孩子从小学做家务,从幼儿园开始整理东西,择菜、做饭、刷碗,这些稀松平常的琐事,才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
比起试卷上的分数,教会孩子自立更生,才是父母为之计深远的大爱和远见。

决定孩子一生成败的

是自律的习惯

新冠三年,居家和网课成为常态,许多父母才开始意识到:
屏幕是一面镜子,网课是一把筛子。
那些毫无自制力的孩子,逐渐放飞自我,现出了原形。
而那些只知道投机取巧、偷懒耍滑的孩子,也很快就被甩在了后面。
一位妈妈假借送水果的名义,想看看女儿上网课的状态如何。
推开房门却发现,女儿根本没有上课,而是吃完一堆零食,躺在床上呼呼大睡。
一位老师在网上吐槽,孩子居家学习,态度一天比一天敷衍。
明明15分钟就能完成的作业,却拖到晚上九点半都不交。
超过一半的学生,直接从搜题软件抄答案。
更夸张的,有的孩子连答案都懒得抄了,直接把搜题软件的截图交给老师。
然而在疫情之下,仍然有孩子毫不懈怠的身影。
上海静安区的初中女孩小毛,在感染之后被带到了方舱医院。
小毛一直都是班里的尖子生,老师和同学都很担心,那里的学习环境太嘈杂,会影响她的学习状态。
可小毛很快就适应了,她用床头柜当桌子,用行李箱当椅子,每天照常上网课、复习、写作业。
她还笑着说:

“其实就是换了个环境写作业而已。”

沈阳的高三女生张诗涵,在上网课期间,由于家里信号不太好,她只能在自家的蔬菜大棚旁“蹭”邻居家的网听课。

哪怕条件再艰苦,她还是积极活跃地参与课堂互动。
有时候停电断网了,她依旧坚持用手机查好当天的作业,自学课堂内容,保质保量地交作业。
终于,6月份她以678分的高考成绩,考入了浙江大学。
西奥多·罗斯福说过:

“有一种品质可以使一个人在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中脱颖而出,这个品质不是天资,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

自律与不自律的孩子,早已在这场疫情中拉开了巨大的差距,他们未来的人生也注定会有难以跨越的鸿沟。
人生拼的是自律,严于律己的孩子才能走得更远。
父母要在孩子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制定规则、狠心监督,做好孩子的榜样和陪练。
帮孩子去除本性中的任性和散漫,让自律根植于孩子的内心,才是最成功的教育。

打垮孩子的不是病毒

而是心态

一位网友说,因为居家活动受限,加上对病毒的恐惧,4岁的女儿每天闷闷不乐,还表现出异常的担心和焦虑。
而8岁的儿子,虽然不像妹妹那么害怕,但是情绪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急躁不安、爱发脾气,在书桌前坐不住,动不动就看着窗外发呆。
这其实就是新冠对孩子产生的“次生灾害”,也就是疫情对于孩子的情绪和心理的消极影响。
2021年底,一项覆盖全球8万名青少年的研究发现,疫情期间患有焦虑和抑郁症状的青少年增加了一倍之多。

上海的一项调查也显示,很多学生已经对疫情没有结束普遍感到烦躁。
打败孩子的不是病毒,而是裹挟内心的焦虑和恐慌。
孩子天性敏感,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下,家庭氛围的变化、父母情绪的波动,都会直接影响孩子。
还记得那个被封42天后写下隔离日记的13岁男孩吗?
他说,长久宅家,让一向温和的妈妈越来越没耐心,非常暴躁。
有时候,妈妈还需要他去安抚。
被隔离后,他还听到妈妈在和酒店人员发牢骚,情绪比较激动,影响到了自己上课。
疫情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了“疫情心态”。
孩子的人生是一场长跑,未来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高考失败、工作不顺、情场失意,考验他们的坎坷与挫折随时都可能发生。
唯有保持乐观从容的心态,才能不害怕改变,不畏惧失败。
作为父母,我们要努力做到:

关照好自己的内心,不过度悲观,不怨天尤人,为孩子提供一个正向的家庭氛围;


做一个情绪稳定的大人,少抱怨少苛责,尽可能减少亲子冲突,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帮助孩子调节心理压力,多带孩子参与社交,接触大自然,增加真实的生活体验。

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给父母们狠狠敲响了警钟:
教育最大的谎言,就是只让孩子安心读书,其他的什么都不用管。
教育最大的悲哀,就是孩子除了考试和做题,其他的什么都没有学会。
社会才是检验孩子的最终标准。
一个自私冷漠、脆弱不堪、没担当、不自律的孩子,是经受不住社会考验的。
李政道教授曾说:

“真正的学习,是让孩子在没有路牌的地方,也拥有走路的能力。”

如果你爱孩子,就趁早教他与世界相处的各项能力。
这是为人父母的使命,也是家庭教育最大的成功。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146276133.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