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钢:什么是“超人”级的进修方法?
《万维钢·精英日课⁴》的主理人、科学作家万维钢老师是钻研新领域的高手,他不仅自己善于学习新知,还能将这类学习方法掰开揉碎讲清楚。高效的深度学习方法,一起来看。
读书
读书是了解一个领域最简单最快的方法。我以前提出过一个概念叫「思维密集度」,也就是别人准备这份读物所花的时间,除以你阅读这个读物所花的时间。
比如人家用了 1000 小时才写出这么一本书,你两小时读完了,这本书的思维密集度就是 500。
科特勒也算了一笔类似的账。一篇网文 —— 比如博客或者公众号文章 —— 你三分钟读完,人家可能写了三天。
杂志长文,你20分钟读完,记者很可能花了4个月才写成。而一本书,你5小时读完,人家作者写的可能是15年的经验。
读书是最划算的。当你选定一个领域展开学习的时候,科特勒建议你找其中五本书来读。
第一本是通俗易懂的畅销书。它能让你迅速了解基本知识,熟悉这个话题。
第二本是热门书,通俗性稍弱一点,技术性稍强一点。这本书能让你能体会到其中技术性的乐趣,你会感到兴奋和刺激。
你要把其中最喜欢、最能激发你的想象力的东西记下来,这种细节往往是你要找的方向所在。
第三本是专家的视角。这本的技术性更强,作用是让你看到专家是如何考虑问题的。特别是这种书能给你带来大局观,能开拓你的视野。
比如同样是讲树木,这种书会从系统生态学的角度去谈树木,帮你跳出来,从更大的视野去看这个问题。
同样是研究夫妻关系,这样一本书能够从社会心理学、甚至从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来分析夫妻关系的演变。这种视角能给你带来高观点。
第四本是一本真正的硬书,是最难啃的一本,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写给专家看的书。读这种书要识别的是现在专家对哪些话题最感兴趣。
同样是讲人工智能,通俗的书会讲人工智能有多强、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类的工作之类,而这种书则会讲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真正难点所在,比如卷积算法的命门。读这样的书你会发现一些流行观点是错的。
第五本是关于领域未来走向的书,它能让你感知到最前沿的东西。
这五本书其实只是代表。如果你要做学问的话五本书远远不够。像我写《量子力学》,是把过去三年新出的书都读一读、至少也要翻一翻。
我得知道此时此刻的作者们讲量子力学都讲到了什么程度,绝对不能说有个特别酷的话题我不知道。
而如果你是要在领域里找个位置做点事,或者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那比较浅的书对你来说就是不必要的了,你可以直接读第四本和第五本。
但是不管你怎么读,这里的心法是一定要主观地读,要带着问题和方向性读。科特勒的建议是读三个点。
第一点,领域的历史叙事。这个领域的大故事是什么?大图景是什么?以前困扰人们的是什么问题,解决了那些问题又来了什么问题,现在大家最关心的是什么问题?你得抓住其中的「主要矛盾」。
第二点是相关的术语。什么叫「不确定性原理」,什么叫「自旋」,什么叫「定域性」?这些行话不懂你没法跟内行交流。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你要把让你感到兴奋的东西记下来。这些是刺激你下一步思考的东西,是你行动的方向。
采访专家
到达前沿
所谓前沿,是那些大家没有公认确定的答案,还属于教科书上的空白的地方 —— 而这也恰恰是你能够有所作为的地方。
垂直农场在中国的这个城市可行吗?如果别人已经都知道可行了,那也就没你啥事儿了。抓住这样的问题并且找到答案,你这趟学习才是有用的。
而这种问题往往是很多人都感到好奇,很多人有自己的观点,有很多争议又没有形成定论的地方。它常常出现在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交叉点上。
这时候你需要读的是最新的发表的东西,比如专业期刊的文章、论文,某个专家的博客、推特,或者是讲座。
形成观点
一个话题众说纷纭,专家们也是互相矛盾,那你支持谁,你反对谁,你敢不敢树立一个自己的观点?
其实是可以的。你不用自己会踢足球也能看出来哪个队强。有独特观点,你才能立住。
我写《量子力学》和《科学思考者》都是写给非专业读者的,但就是这样,其中也有一些争议话题。
像“量子通信到底有多大价值”、“量子计算到底能不能终结现有的密码体系”这两个问题,进展非常快,而网上绝大多数文章都是错的,我可能是全世界第一个把明白的逻辑写进书里的人。
像“我们为什么相信科学”,我写了一个代表当前科学哲学界的最新理解,而可能是第一次在中文世界出现的观点。
你得反复考虑各方的意见,自己拿个主意。你的观点可能会发生几次反转。可能你一开始以为 A 是对的,后来被 B 说服了。
完成叙事
现在你心意已决,可以把学到的东西总结出来了。你要把新观点讲成一个故事,而这意味着把其中的因果关系理顺,建立一个思维模型。
给你的家人、朋友或者随便找个陌生人讲讲,看他们能不能听懂。又或者可以写篇文章发到网上,供大家探讨。找个专家帮你审审稿。
这也是所谓“费曼学习法”。检验你学没学会最好的办法,就是你能不能给别人讲明白。
这样学习的结果能给你带来一些社交互动。社交互动能产生催产素和血清素。如果你感到其中的压力,你还会得到皮质醇。
伴随整个学习过程你都会产生多巴胺,找到兴奋点的时候你会产生去甲肾上腺素。激发出来的神经物质越多,你就越容易进入心流状态,你的记忆力就越会得到强化,学习效果就越好。
其实外部辅助手段也能帮人进入心流。我们讲《盗火》的时候说过,在心流状态下训练士兵,效率和水平会大大提高。
但是像这种学习的方法,原生态的心流,不是更方便、也可能更安全吗?科特勒提到有研究说,如果你能调动四到六种神经化学物质参与学习,你成为专家需要的时间能比正常情况下减少一半。
你看这多么美好。调研式的学习是非常愉快的事情,你是在跟第一流的头脑对话,试图寻找一个没人确定的答案!只要有个好课题,发掘出兴奋点,很容易进入心流。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144246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