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树 | 抓住孩子“社会规范迟钝期”,纠正坏习惯,培养好人缘

宝宝大约在2岁半左右,会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模式,对群体活动有了更为显明的倾向,与小伙伴之间的关系有了长足的发展,对一些社会规范的东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这意味着孩子已经进入“社会范例敏感期”

什么是社会规范敏感期
社会规范敏感期发生在2.5岁-6岁期间。
在两岁半到三岁,孩子会慢慢脱离自我为中心,意识到自己是群体的一部分,开始关注身边的同伴,产生了结交朋友的愿望,而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与人交往的愿望、在群体中生活的愿望会更加强烈。
进入社会规范敏感期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逐渐减少,与他人交往的愿望及主动性增强,并且会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并用它约束自己及他人的行为。
这一阶段是孩子认识、理解以及形成社会规范行为的最佳时期。也会促使幼儿为了获取同伴的青睐,而修正自己不恰当或粗暴的行为,使交往能够成为可能。
如果父母能抓住时机,有意识地给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节,全面培养孩子与人相处、与人交游、与人沟通的能力,这将对孩子今后的社会生活产生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何帮助孩子渡过敏感期
第一、及时捕捉娃儿的社会敏感期
每个孩子的敏感期出现时间并不完全相同,因此父母只有细心地窥察孩子的内在需求和个性特质,才能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
对于两岁半左右的孩子,家长要关注孩子的社会性行为,如以往孩子对父母的要求不理解、不采纳,但到了两岁半,娃儿逐渐理解并遵循父母的要求做事情,这说明孩子在逐渐调整自己的行为,与周围环境的规则相适应。

在社会性交往方面也是如此,1岁的孩子,自我中心意识很强,但在两岁以后,开始关注同伴的行为,出现了模仿、简单交流、交往困难或是有交往愿望时,这都说明孩子的社会敏感期真的来到了,家长要给予相应的关注。
第二、创设丰富而适宜的社会性环境,促进幼儿社会能力的形成
社会交往知识的获得与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完成的。
然而,在当今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缺少玩伴,缺乏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因此,要求家长有意识地创设丰富而适宜的环境,如带幼儿上早教课,与更多的小朋友交往,满足孩子交往的需求,让孩子在与同龄伙伴的交往中,学习协商、谦让、合作等多种社会性技能。
爸爸妈妈也要经常带幼儿参加社会性活动,如聚会、参观、演出等,在众多社会性活动中,给娃儿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节,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
第三、抓住偶发事件,倒退幼儿的社会能力
孩子社会能力的形成过程,是幼儿自我心智与社会规范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幼儿依据理解、接纳社会规则而不断进行自我调适的过程。
所以在社会行为中,会有许多矛盾冲突的事件发生,如孩子与好朋友争抢玩具、因为找不到好朋友而沮丧、因为小鱼死去而痛心落泪、由于保护自己的好朋友将另一个小朋友打伤了等等,这些偶发事件都说明了孩子有社会发展的需求。

但由于孩子的能力尚在发展中,不能恰当地理解和使用规则而倍感困扰。
这时,家长一定不要盲目替孩子把问题解决掉,而应和孩子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最好策略,帮助孩子理解、接纳、确立适宜的社会规范,学会解决社会规范性问题的能力,获得移情、利他等社会性技能。
第四、适时协助而不干预。
2岁以后,宝宝的自我意识萌芽,他们会非常乐于自己去做一些事情,此时,千万不要为了省事而打压他的这种积极性。
相反,我们可以从培养宝宝自我服务意识入手,让他尝试自己穿衣、吃饭、整理自己的图书和玩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他自我服务意识建立起来之后,我们可以更进一步——有意识地鼓励他参与一些简单的家务活动。
在具体事件的处理中,父母还要为孩子提供宽松、民主的生活情况,首先让孩子自己做,不要过多干预,并适时予以协助、指导。
因为社会性行为需要孩子在具体的社会性事件中亲自体验、自我调整,自我建构社会性履历,所以,孩子处于社会性发展的敏感期中,家长应该做到适时协助而不干预。
此外,适当给宝宝一些约束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一些原则性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温文而坚定地执行,并且,绝对不要因为宝宝存在某些叛逆行为而大动肝火。
否则,我们的做法就会给宝宝一些负面的影响,反而强化他的一些不符合规范的行为。当宝宝发现,父母很温文,同时又很坚持时,他就会明白父母的底线是不可以突破的,自然就会变得越来越配合了。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142267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