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丨小学数学“概念课”计划的策略研究

叙事丨小学数学“概念课”设计的策略研究

编者按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有较大部分的概念,例如周长、面积、分数、小数、轴对称图形等,概念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存在着矛盾,使得概念教学较难。杨老师以切身的教育经验为大家介绍了小数数学“概念课”教学的策略及实施路径,可供大家学习与参考。


小学数学“概念课”设计的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有较大部分的概念,例如周长、面积、分数、小数、轴对称图形等,概念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存在着矛盾,使得概念教学较难。


因此,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将枯燥的、难理解的数学概念生动化、情境化,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掌握,这便成了我们一线教师需要探讨的问题。


我校也多次邀请沙坪坝区数学教研员来听课,针对数学课中的“概念课”作引领,如何设计一节小学数学“概念课”,我们应从引入概念、形成概念、内化概念、运用概念这四个方面进行思考,对此我有一些思考和启发。


一、引入概念


如何引入概念,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标准》的这一理念,着眼于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要求概念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选择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的教学题材,题材要广泛,呈现形式要多样,并且还要是学生乐于接触和有价值的数学题材。


创设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对于概念教学尤为重要,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二、形成概念


概念的形成是教学概念课的中心环节。


《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数学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及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形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加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想法,并积极地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


教师要教会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形成概念,在探索交流中形成概念,在合作交流中形成概念。


三、内化概念


学生对于初步形成的概念,巩固程度较差,容易与邻近的概念相混淆。


例如学习了周长和面积这两个邻近概念后,有的学生就搞不清楚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这一事实说明了概念初步形成了,并不等于牢固掌握,真正理解了,这就需要适时内化概念。


教师应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使得学生对概念知识的掌握在发展中飞跃。教师可以在对比中内化概念,对于易混淆的数学概念,学生通常难以理解,采取比较辨析的方式可以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在学生脑海中建立确切的数学概念。


四、运用概念


对于传统的概念教学,学生被动接受概念知识被视为最终目的,他们从事着单调乏味的、大量的解题及考试等学习活动。


学习概念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为了运用概念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只有使学生把学到的概念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那么学习才有意义,学习才真实发挥了作用。


大多数人对于概念的运用还存在着一个误区,认为只要概念学得好,自然就会运用。


然而事实证明并不是这样,运用概念绝不是概念学习的附庸品,为了培养运用意识,必须使学生接受必要的概念运用的实际训练,教师要提供给学生亲身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机会,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运用概念的意识和初步的运用能力。


接下来我将以我校两位教师执教的概念课来具体谈一谈,它们分别是杨宇老师执教的《认识人民币》和杨超老师执教的《旋转与平移》这两节课。


课后,数学教研员吴行鹏老师对这两节课都作了一一点评,都体现了沙坪坝区“学本式卓越课堂”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先试后导。


吴老师谈到“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对于《认识人民币》这课,就是研究数量关系,数即数、数字;量即单位;关系就是元、角、分之间的进率,教师要抓住数学的本质属性,例如人民币上的数、人民币上的单位(元、角、分),去除一些非本质的属性,例如人民币的颜色,人民币上的图案,要上出纯粹的数学课,否则一不小心就上成了科学课、地理课了。


对于《旋转与平移》这课,研究的是空间形式,老师对于教学内容的挖掘应更深,物体在旋转时是绕一个中心点(或轴)转动,物体自身的方向要改变,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不变;物体在平移时是沿直线运动,物体自身的方向不改变,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也不变。


教师对于教学内容要把握准确,教学到什么程度也要弄清楚,不要太浅太深,要注意知识点前后的联系。


本课教学要为后面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作铺垫,所以应该从怎样运动,运动时物体的方向,运动时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是否改变,这三个要素来进行教学。


吴老师说到“数学研究的是千变万化中的不变”,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数学中的不变,才能体会数学的魅力所在。


对于《旋转与平移》这课,吴老师提出概念的要点应包括:


1. 相同事物的反复刺激(不少于三样的原形刺激)。

2. 抽象、概括方法的指导和引领,浮现的概念的价值是什么?

3. 学生在玩中感受概念,体会概念的含义。


最后,吴老师针对“概念课”的设计提出了几点建议:


1.教师教学概念课时,提供的教学材料,要去除非数学本质的东西。

2.寻找共同点,建设概念。

3.关注学生的语言支架,教学学生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概念:例如若干,几等词语。

4.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通过总结、推理树立概念,还要便于传播概念。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概念,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题材,帮助学生建立准确的数学概念,还要内化和运用概念,方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大胆实践,不断创新,探索概念教学的步伐永不停息!




叙事者简介

杨超,中共党员,树人有约读写团队成员,重庆市沙坪坝区融汇沙坪坝小学教师。沙坪坝区两新骨干教师,沙坪坝区红岩先锋教师。从教8年以来,多次获重庆市基础教育改革论文一二等奖,沙区五年成果案例评选获一等奖,沙区微视频较量获一等奖,多次主持或主研市区级课题,并获一二等奖,被学校评为“十佳班主任”、“十佳教师”、“优秀共产党员”,指导学生在重庆市数学文化节和沙区科技节中多次获一等奖。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140284693.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