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明白三个基本问题——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

这个教育观念中包含了教育的三个基本问题,即“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也即是关于教育的“what”“how”“why”的三个问题。
我先说出我的观点,以后再来详细论说。
首先,我要讲学什么,讲知识的“有用”与“无用”,我要论述的是“无用”知识的有用性;
第二,我要讲怎样学,讲“学好”与“好学”的区分,我要论说的是“好学”比“学好”更重要;
第三,我要讲为什么学,讲“人”与“才”不完全是一回事,我要论述的是“育人”比“育才”更根本。
我对中国教育中的这三个基本问题的不同思考,在以后中国的环境和语境中,有相当的现实针对性。
在这篇文章中,弗来克斯纳对柯达公司创始人柯达先生认为马可尼(guglielmomarconi)发明的无线电收音机是最有用的发现提出质疑,认为麦克斯韦尔(clark maxwell)和赫兹(heinrich hertz)的理论贡献更加有用。
举一个经济学的例子。
再举一个工程中的例子。
以上三个例子告诉我们,对知识有用性的认识不能过于短视。
短期功利主义在教育中很严重。
有趣的是,不少美国商界的成功人士,他们在大学本科读的是“无用”的人文类专业。
有许多原因,使得毕业时间较长的人对知识“有用”的看法会基于更加长远的考量。
首先,知识发展得快,过时得也快。许多在大学里学的知识虽然一时有用,但是没有多长时间就变得过时了;
第二,多数人在一生中要更换多次工作和专业,他们后来从事的工作与他们早年在大学选择的专业不一样,甚至相距甚远;
第三,人们对未来预测的能力很有限,只有在事后才能看清。乔布斯这样反思:“在我念大学时,是不可能把未来的很多点连接起来的。只是在10年之后,当我回头看时,是如此的清楚和显然。”
因此,所谓“无用”与“有用”之分,大多是短期与长期之别。在学什么知识这个问题上,我们要着眼于长期,不要急功近利。
以上用长期观点来理解知识的有用性,仍然是把知识作为实现某种目的,诸如工作成效的一种工具。
进入大学后,“好学生”就不应该是这种类型的“学得好”的学生,而应该是“好学的”学生。
“学好”与“好学”有很大区别,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学”的境界:
“学好”是今天学习的一个结果,而“好学”则是今后学习的一种习惯;
“学好”只是对学习已有知识的一种度量,而“好学”则是对学习未来知识的一种态度;
“学好”是为了掌握知识,而“好学”是为了探索问题;
“学好”得到的是答案,而“好学”追求的是真理。“好学”远比“学好”更重要。
“好学”是懂得怎样学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中有若干要素,我特别要强调“好奇”“好问”“好思”这三点。
我把好奇放在首位。
好奇是好学的第一要素,好学源于好奇。然而,我们发现,中国学生普遍缺乏“好奇心”。
好奇往往导致好问,而好问是质疑既有知识、探求未知的起点。
中国学生回到家里,家长会问:“你今天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好思则是好学的核心。
如何思考?不是人云亦云,而是独立思考。
我希望在大学教育中能够改变“好学生”的定义,并改变学习的方式。
但是,“人才”是由“人”与“才”两个汉字组成的。“才”的英文是talent,而“人”的英文是person或human being。“才”关注的是“三力”:创造力、分析力、领导力。
人有“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度量“才”的词是成绩、成功、成就,而形容“人”的词则是自由、快乐、幸福。
“育人”比“育才”更根本,是因为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
中华文化的传统、中国教育的传统,从来都是重视“人”的传统。
梁启超1914年到清华演讲,题目是“君子”,对应的英文是gentlemen。
他还引用王阳明的话:“治山中贼易,治心中贼难”,说明“做人”比“做事”更难。正是由于此篇演讲,“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才成为了清华的校训。
不过,这种由“人”向“才”的转向近年来在中国走向了极端。
在经济学中,人有两个作用:一是作为劳动力,其中包括“才”的贡献。
另一方面,在康德看来,人只能是目的,不能是工具。康德的哲学使得“人是目的”这一价值更加清晰和突显。
教育如何体现“育人”?
人文是相对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言的。人类文明的进步从来都是科学进步与人文进步并举的。
人生既有对人生发展的梦想,更有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在我们当前的教育中,相对而言,我们更缺乏对人文精神、人格养成、人生发展的教育。理解人文价值,坚守人格底线,反省人生意义,应该成为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的必修课。
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是从学生视角提出的问题。
虽然各项目的学生群体不同,学习阶段和学习目标不同,但是这些改革有一个一致的主线,就是把传统的以知识为核心的教育方式,改变为“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即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获取。
在这个“三位一体”之中,我们首先强调价值塑造,之后是能力培养,最后才是知识获取,并且在实施中更加侧重长期有用,以及有助于“育人”的知识。
每年秋季在清华经管学院本科生开学典礼上,我都会为新生们讲话,向新生们传递新的教育理念。
事实上,我在过去三年——、、的三次讲话的主题,正好分别是“‘无用’知识的有用性”“‘学好’与‘好学’”“‘人’重于‘才’”。
所以,这三个主题是我多年教育实践的结果。不过,今天我还是第一次把这三个主题放在一起讲,体现出我对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这三个教育基本问题的整体思考。
也许,这就是我对蒂尔所提出问题的一个回答:我上面所讲的这些教育理念,可能就是那些重要的真理,但是很少有人同意我的。
▍素材来源:好教师、教师博览
▍声明: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归原作者,如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本文转自精英成长 幸福花园微信公众号,本微信公众号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139267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