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能学好《金匮要略》?(附进修方法)

什么样的人能学好《金匮要略》?(附学习方法)

中医书友会第2837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这篇文章宋老师阐述了,对于不同阶段的学习者如何学习的问题:


 别怕,你就是适合学中医的那类人。

学中医,下护娃儿,上孝爹娘。

 什么样的人能学好《金匮要略》?(附学习方法)高起点,我教你纯正的中医。

学方法,不会背方也会用药。

什么样的人能学好《金匮要略》?(附学习方法)

什么样的人群更能学好《金匮要略》

作者/宋柏杉


灵兰中医的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一直想和大家一起聊一聊,究竟什么样的人群符合学习《金匮要略》,什么样的人群更能学好《金匮要略》?


我们这次讲解《金匮要略》(编者注:此处指“宋柏杉·直击临床讲金匮”课程),针对的人群,不仅仅是临床西医人,还有中医爱好者,甚至于普通人。

我们在临床上发现这样一个规律,什么样的顺序呢?我们发现两类人学得最好:

一类是专业基础好、中医思维健全、能够完全抛开西医思维体系、运用纯正的中医思维举行思辨的人,对经典熟读的人,甚至能够背诵的人,学习得比较好。

还有一部分是什么样的人呢?即是中医爱好者和普通人。

  • 中医爱好者和普通人也能学好

为什么呢?

我们学习中医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在学院派,学了解剖、中医基础、中医诊断、内科、方剂等等,这种学法。这五年还要规培三年,研究生三年,咱们需要八年左右的时间成本,那么我们学完了是西医的体系,而且学的知识是凌乱的,很难应对临床。

加之我们大学把《金匮》《伤寒》《温病学》,还有《黄帝内经》列为选修课,已经不再学了。先生们觉得很难,学不会;老师们讲起来也觉得不好讲。我们的古中医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如果我们普通人,没经过这种正规教学体系,不如我们从四部经典学起,我们这样学的中医就比较纯净,直接从《金匮》、《伤寒》、《内经》、《温病》学起。那末,我们一出手,水平就很高,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起点很高,我们起点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相反我们经过基础诊断、妇科、内科、方剂、中药学学完的学生,反倒再学起经典来,他困难重重。因为有“所知障”,学起来难度反倒更大。所以上普通人也能学中医,学中医就从经典学起。

我们灵兰课程会安排很多老师,有《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医学衷中参西录》《脾胃论》等等,都会有老师进行讲解。我们只要把这些课程同步地用这样三两年时间,都跟下来,我们学的是最正宗的中医,学的是四部经典,那么我们一出手,起点就很高,我们中医的思维境界就很高。

这样,只要建立信心,很快就能在临床上打开局面。并且我们用方简练,疗效确切,可以反复进行验证。

  • 不要把身体交给仪器、交给病院

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是,普通人也要学中医。为什么要学中医呢?咱们普通老百姓,我们有病找大夫好不好?我为什么要学中医呢?

我经常和患者朋友们讲,我们不要把身体交给一些仪器、交给病院,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事情。

因为我们的知识不对等,很多疾病我们经常遇到,本来一个人受了凉了、感冒了,血管一收缩,血压高了,我们到医院一看,医院一量血压,说你高血压了,我们经常服用了降压药,而没治感冒。过了一天发烧了,打喷嚏、流鼻涕、浑身冷、关节疼,才想起是感冒了,我们才吃上感冒药。

如果我们普通人家,我们都懂得一点医学知识,那么,我们就没必要因为一点小病,就惊慌失措,我们不能因为一点小病就终身服药。

在我们古人来讲:“为人父母者,不知医者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者为不孝。” 如果我们用这个水平来衡量一下,我们当代的每个人,我们在座的每个人,我们做父母合不合格?我们做子女合不合格?

我们古代先贤的教育,是体系教育。我们过去的一个秀才,他就能为方圆百里的人,婚丧嫁娶的礼仪他要懂;我们生病长灾他要会看,他要维护一方百姓的生活、百姓的平安。我们当代很多人,大学毕业了,本科、硕士、博士,甚至博士都后了,我们对医学知之甚少,更不要说对人体了。

  • 为人父母者

已经做了父母的,我们掌握了一点中医的知识,尤其掌握了经典,不会因为自己的小孩子一个感冒发烧,就惊慌失措跑到医院去输液、打针,破坏了孩子的体质,使我们孩子智力下降、体质下降。

我们用简单的中医的《金匮》和《伤寒》的方子,就能轻而易举的解决的问题,我们没必要耗费时间、精力、物力、财力往医院跑。

  • 为人子女者

我们作为子女的,现在独生子女很多,我们上面有两个、四个,甚至六个、八个老人。那么如果老人有病了,我们子女知道医学知识,尤其知道经典,就不会乱做手术、乱安支架,甚至被割了肾、割了肝,导致终身吃药,而使我们因病致贫。

我们懂得一点医学知识,使我们生病了不再迷茫,我们就能维护我们家庭成员的健康。

因此上,我们普通人更有必要学习经典,学习《伤寒》,学习一下《金匮》。

  • 中医爱好者普通人,也可以学的很快

临床上我们发现很多中医爱好者,还有普通的父亲、母亲,就是普通人,一天中医也没有学过,然后听到了我们十大专病,听了《金匮要略》以后,自己就能处理很多疾病。

有的中医爱好者到我门诊来告诉我:“宋老师,非常感谢您,我用您的方法,治好了亲戚、朋友各种各样的疾病,我也不会加减,我也不懂得中医医理,我就按您的原方就这么套,套上了,用上就好使。”很开心很高兴。

为什么好用?因为我们讲的东西都是来源于临床,而且我们讲述的东西是经得起检验,不是老师用了有效你们用了没效,这种情况只能是用得不对证,只要是对证了,我们提供的方剂都是经过临床检验过的方子,我们才讲。 

我们普通人和中医爱好者为什么学得很快呢?因为他的杯就是空的,就好像给了我们一张白纸,我们老师在上面画什么就是什么,我们给他什么他接收的就是什么,原原本本、干干净净的一张白纸,我们作上一幅美丽的中医图画。

  • 西医学习中医的人,学的效果也很好

我们发现很多西医学习中医的人,学的效果也很好,因为他们的思维切换过来之后就很纯净,加之他们认知的角度又比较高,所以进步也很快。

前几天有一个浙江的某医院的一个西医,一个小女生,她说“宋老师我要跟您学习,我把您的课程记了9本笔记,现在还在整理”,拿到我们门诊我一看,文字写得工工整整,她说我准备抛弃西医,我现在不准备再从事西医临床了,完完全全地改学中医。我现在临床套用你的处方,效果很好。在她们当地报了一个西学中的班,准备考这个证。我们现在国家的政策对西学中放开了一个口子,允许我们西医学习中医。

学起来最难和学的效果不太理想的人,是哪类人呢?

我们经过了几年临床,甚至跟了很多老师,我们形成了思维定势,这些临床工作人员,学起来反倒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他总要掺杂自己的思维

用一个比较不太好听的话说,就是半瓶子水的人,而且这半瓶子装的还是污水。那么,我们再往杯子里面倒清水、倒纯净水、倒矿泉水,无论我们倒进去多少,那么这样的水是不纯净的,我们喝起来不爽口。

所以说这部分临床工作者,要及时地调整思维、调整心态。我们先把老师讲过的东西照单全收,收过来,然后我们验之临床,再结合自己的思维加以整理、总结,最后形成自己的经验。我相信,你们提高会很快的。

所以说大家要保持一种心态,一定要以一种空杯的心态,我们中医叫“受之以虚”,只有虚才能受之。如果实了,我们就接受不了,接受不了别的事物。人们有一个习惯,喜欢听进去和自己相同、相近的观点,听不进去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在道家里面又叫“所知障”,人们往往把最先的认知当做最正确的认知。

其实我们人认识事物是有局限的,我们“先入为主”这种思维是要不得的,我们一定要保持一种虚心的状态,一种空杯的心理,我们才能够接受进去老师的观点,我们才能更好地领略一下《金匮》原文的宗旨。

下面我们谈一下《金匮》的学习方法。

首先,条文要背诵,最起码要熟读。

第二点,要勤记笔记,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的音频课很长,如果在某块有个知识点,我们要记到本上,我们随时一翻就能翻得到。如果说在哪个音频上我要想去找,很难找到原来老师讲过的那句话,因此大家一定要勤记笔记,因为听一遍课随时可以停下来,没听清的再反复听,我们把笔记要整理好。

第三点,要勤思考。因为孔子说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不思考就变化不成我们自己的知识,就变化不成我们自己的方法论,形不成我们自己的世界观,因此上我们一定要思考。我临床对中医的参悟,很多时候是在静坐中,有的时候我对窗外凝视,看着自然就把一个问题想明白了。

  • 不是学《金匮》,而是学一个大内科

最后再谈一点,我们在讲解《金匮》过程中,实际是讲了一个大内科。

我们把中医内科、妇科,甚至有一部分外科、疡科(疮疡的疡)都讲完了。我们临床中能够见到的病种、病类,基本上都涵盖在里面了。这里边,儿科涉及得会少一些,但是我们所有的方子都能应用的儿科。我们还讲了温病学,还讲了包括《脾胃论》,包括后世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的一部分内容。

我们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遇到某一个病种,我们就把这个病种《伤寒论》的认识、《金匮》的认识,包括后世温病学家的认识,还有前世先贤的一些观点,都融合进来、归类进来,最后我们形成一个对这个病种基本上完全彻底的认知。

  • 不会背方剂,也照常开出经方

再者,我们更多的是讲了方法,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方法。如果我们不会背《伤寒论》里面的方子,我们文中反复地强调,我们讲解我们治病的思路,见到症状该选的药物,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只要见到患者的症状,我们用药物往上组、往上配,最后我们惊奇地发现也是经方。也就是说,我们在课程中讲解的,更多的是告诉你方法。掌握方法以后,我们不会背方剂,也照常开出经方,也照常能够解决临床疾病的问题。 

如果我们零基础的人把我们讲的《金匮》完完全全、彻彻底底跟下来,那么你就相当于一个中等水平的中医大夫,至少的。如果你条文又背得很熟,讲的知识点又把它充分地掌握了,那么形成一个大医也不是困难的事,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最后我们借用仲景在《伤寒论》原文里的序来结束今晚的演讲,仲景写完《伤寒论》最后说:

“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139246739.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