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选必一《国内政治与经济》核心知识

高中政治选必一《国际政治与经济》核心知识

高中政治选必一《国际政治与经济》核心知识

高中政治选必一《国际政治与经济》核心知识

一单元 各具特色的国度

一、国家的本质(国体)

1、国家产生: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国家是在原始社会瓦解、私有制泛起、阶级形成以后产生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2.国家性质(国体):国家的性质,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中,什么阶级是统治阶级,什么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性质。

3、国家的本质:国家是一定阶级对其余阶级的专政。国家的本质属性是阶级性。

4.国家的类型:当今世界主要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类性质根本不同的国家。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的统一,与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享有民主的主体不同,专政的对象也不同。是极大多数人享有民主对极少数人的专政,

二、国家的主权

1.主权是国家构成最重要要素:一般认为,国家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它们是国家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缺一不可。 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主权。 是国家生命和灵魂,没有主权也就不能称为国家。

2.主权的含义:国家主权是现代国家得以存在的法理依据,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是一个国度对其管辖区域所拥有的至高无上的、排他性的政治权力。

3.国家主权表现:国家主权对内表现为国家权力的至高无上性,对外表现为国家的独立自主性,二者是统一国家主权是一种自主自决的最高权威,没有任何其他权力主体可以对其加以否决事驳回。独立自主的对外交往是国家主权的重要体现。国家主权通常以法律形式在宪法中加以规定,对外则国家之间的相互承认。

4.主权国家的权利:主权国家依据国际法享有自力权、管辖权、平等权、自卫权等基本权利。

5、国家主权是国家安全核心

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度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

国家安全利益是国家的最高利益。国家主权是国家安全核心,它不是一个抽象的、孤立的概念,而是体现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抽离任何一方面的内容,都是对国家主权的侵害也是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因此,我们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

三、国家的政权的构造形式(政体)

(1)含义:也就是国家管理形式,主要是立法、行政、司法机关的关系。

(2)影响政体的因素:一个国家政体是由国体决定的,同时受该国的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保守、人口素质、发展程度等影响。并随着国体的变化、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的变迁而不断变化。

(3)政体主要形式:代议制是公民和国家之间的政治纽带,这是现代民主政体的共同特征。

(4)政体的主要类型

从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及其职权范围看,现代国家大致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

从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看,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分为三种情势,即议会制国家、总统制国家、半总统制国家。

(5)我国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表示我国的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

四、国家结构形式

1.国家结构形式的含义:指调整国家的整体与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瓜葛的形式。主要体现整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2.国家结构形式形成:不可能中央政府进行直接的、简单化的、事无巨细的管理,需要政权分层。而国家分层即行政区划的往往需要考虑民族、宗教、历史、地理、文化、经济、军事等诸多因素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始终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选择国家结构形式时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

3.中央和地方权力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的权力划分,往往通过国家宪法加以规定。一般而言,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国家顺序与整体发展、军事、外交等国家级事务,地方各级政府主要负责各自区域内的经济发展、 社会治安等地方性事务。

4.当今国家的结构形式的基本类型

(1)单一制含义及类型:中央享有最高权力,地方政权被置于中央政权统一引导下。法国是中央集权型单一制国家,英国是典型的地方放权型单一制国家

(2)复合制含义及类型:联邦制中央与地方分享政治权力、在各自权力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美国是典型的联邦制国家;邦联是主权国家为某种共同利益而组成的国家联盟。邦联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不具有完整的国际法主体资格。例如英联邦国家实际上是国家联盟

5.我国的国度结构形式

(1)我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我国是单一制国家,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构按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划分职权。 一方面,地方利益是国家整体利益的一部分,地方必须服从中央;另一方面,在保证中央统一领导的同时,必须考虑地方特殊利益,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

(2)我国的行政区划:包括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设立尤其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不是固有的,其唯一来源是中央授权。

四、政党和政党制度

1.政党产生:在阶级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以在朝为主要目标有组织的政治团体。也有些政党致力于推广政治思想、维护政治利益

2.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类型有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政治,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形式,都无法改变其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欺骗人民大众的根本性质。

3.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华夏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

五、利益集团

1.含义:指具有共同利益,向政府或社会提岀诉求,或以合法伎俩施加压力,借以影响公共政策,以争取其团体利益及其成员利益的社会团体。

2.地位:利益集团又称压力团体或倡议团体,是现代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目标:在既有政治体制内进行完全合法的活动,影响政府公共政策,以争取其团体利益及其成员利益

4.影响政府决策的途径:游说、宣传、助选、集会游行、司法诉讼。

5.作用: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集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起到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

第二单元 世界的多极化(国际形势和我国的外交政策)

一、国际格局

(一)当今国际格局特点

国际格局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是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的,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在世界多极化加速推进过程中,传统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与调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大国力量逐渐增强,国际政治中的权力关系正在经历变化,国际关系朝着民主化方向发展。

(二)世界多极化形成和发展

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苏对峙为标志的世界两极格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被打破。 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重大而深刻的调整,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大国力量逐渐增强,国际政治中的权力关系正在经历变化,国际关系朝着民主方向发展。

(三)当今世界的力量中心:

(1)冷战结束之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拥有最强大的经济,军事力量,并且极力维护其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地位。

(2)中国、欧盟、俄罗斯和日本成为多极化国际格局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3)进入21世纪以来,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国家不断壮大,推动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四).中国的发展及对世界作出的贡献

(1)中国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2)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开展南南合作,推进南北合作,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积极推动构建国际新秩序。

(3)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五)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及对世界发展的作用

(1)发展中国家在人口、经济、贸易等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反对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2)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开展南南合作,推进南北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实现联合自强,使全球发展更加全面均衡,成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

(3)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极大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进程,使世界和平的基础更为坚实稳固。

二、国际关系

(一)认识国际关系

1.国际关系含义:国际关系是指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2.国际关系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关系等。

3.国际关系基本形式:竞争、合作与冲突。

4.国际交往的主要方式:包括国家间的贸易往来,文化、科技、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交流,外交磋商,领导人互访,缔结条约或协定,等等。

5.规范国际关系的法律

(1)含义:国际交往中,各国逐渐以条约和习惯做法为基础,发展出了一些被普遍遵守的行为规则,被称作国际法。

(2)作用:当前,国际法规范着国际交往的各个方面和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对维护国际关系稳定,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遵守国际法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

(3)遵守国际法的必要性: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日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遵守国际法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

(二)当前国际关系的特点

二战以后,国际关系虽然复杂多样,国际关系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关系等,

竞争、合作与冲突是基本形式,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军事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三)影响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1.影响因素:国家之间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宗教、文化和历史等。

2.决定因素: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是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1)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2)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国家实力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有力保障

(国家实力通常用一国的综合国力来衡量。国家实力既包括一国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内在的硬实力,也包括一国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中国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1.中国的核心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2.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是我国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我国坚定地维护维护国家利益:

中国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我国提升国家实力的措施:我国应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国家实力。

三、时代的主题

(一)时代问题与发展问题是当今时代的两大问题

1.含义: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2.关系:和平是发展的前提,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需要国际社会保持持久和平的环境,为各国正常发展和政治经济的往来提供保障。战乱和冲突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发展是和平的基础。实现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才能够为国际社会的持久和平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消除贫困,减少地区冲突的发生,消除不稳定的因素,为维系持久和平提供动力。

(二)促进和平与发展的积极因素

经济全球化发展加深了各国相互依赖程度;不同力量中心之间相互制衡;谈判与对话成为解决冲突的主要手段。因此,和平和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

(三)、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受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危害的国家,主权受到侵害,发展受到威胁,国际不稳定因素增加,世界走向动荡不安,和平与发展遭受巨大挑战。

2.国际经济旧秩序仍然存在,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仍然存在,世界发展不平衡加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问题,尤其是全球发展最突出的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

3.和平与发展的新的安全威胁:

(1)传统安全因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战争与冲突、贫困与饥饿,都是对和平与发展构成挑战的传统安全问题。

(2)非传统安全因素: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贸易摩擦、恐怖主义等对和平与发展也构成严重挑战。

(四)积极推动适合和平与发展

(1)倡导世界各国共同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

(2)在尊重和遵循《联合国宪章》精神的基础上,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3)要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五)中国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 

国际关系民主化要求,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世界上的事情应该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共同商量着办。国家不分大小、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各国的事应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国际上的事应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坚持通过协商谈判和平解决争端。

四、中国的外交政策

(一)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外交政策的含义:是指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

2.我国奉行的外交政策原因: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本内容

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是基本立场;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宗旨;

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对外政策基本目标;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政策基石和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二)我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1)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更加成熟和完善,我国对外活动进入了更加活跃的时期。

(2)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这为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外交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同时为探索解决当今世界各种复杂问题指明了方向。

(三).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及对世界发挥的建设性作用: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外交正谱写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

①当今世界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世界各国相互联系与依存程度日益加深。

②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各国人民应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举措:

(1)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在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2)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3)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4)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5)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和平事业、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构建全球公平正义的新秩序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4.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

(1)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加强自身建设)

(2)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国际合作)

(3)我国积极开展公共外交,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社会主义大国形象。(从塑大国形象)

第三单元 经济全球化

一、 认识经济全球化

(一)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是指商品、服务及技术、资金、劳务等要素,通过日益频繁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流动和广泛配置,世界经济出现了高度融合的局面。

2.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

(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跨国公司的大规模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

(三)影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多种动因驱动的结果,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世界各国对本国、本民族利益的追求.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根本动因;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体制基础。

(四)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

1.机遇: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机遇,经济全球化符合经济规律,符合各方利益。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经济全球化促进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促法国际分工水平提高和国际贸易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科技进步、 产业转移与结构开级,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

2.挑战: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着不平衡问题;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加剧。

3.对策:我们既要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又要勇敢迎接挑战,同舟共济,实现合作共赢。

(五)加强全球治理,让经济全球化更有活力

1. 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

2. 要建设创新、开放、联动、包容型世界经济。

3.坚持平等、开放、合作、共享原则,完善全球治理机制。

二、跨国公司

1.跨国公司的含义:以母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大型企业。

2.地位:跨国公司的大规模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

3.影响:

(1)积极影响:跨国公司推动着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与国际分工的深化,把国际分工发展为跨国公司的内部分工,把国际贸易发展为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形成了以公司内部分工和贸易为基础的国际经济体系,促进了全球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全球的科技合作与进步。

(2)负面影响:如不考虑母国或东道国的国家利益,实行跨国行业垄断,破坏国际市场的公平竞争,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落后产能和环境污染,各国必须制定相应政策,尽可能减少跨国公司的负面影响。

三、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1月1日,其前身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一个政府间缔结的有关关税和贸易规则的多边国际协定,于1948年1月1日生效。

世界贸易组织履行其职能依靠一系列基本原则,包括非歧视性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公平竞争原则。这些基本原则构成了多边贸易体制的基础。

四、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1.对外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

(1)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

(2),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开放型经济体系逐步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

2.在新时代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1)继续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

(2)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原则。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的出发点,这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我们尤其要矢志不移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在立足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更好地把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结合起来,维护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

五、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推动者,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

(一)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我国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和挑战,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推动了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二)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贡献者。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得到极大改善,数亿贫困人口成功脱贫。这本身就是对世界发展的巨大贡献,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启示。

(2)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更充足的资本、更丰富的产品、更宝贵的合作机会,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增长提供了持续强大的推动力。中国同一大批国家的联动发展,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平衡。中国改革开放持续推进,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

(三)中国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

1.中国对经济全球化的作用(意义):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持续发展,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

2.中国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采取的举措和行动。

(1)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和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奉行多边贸易体制,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规则制定,按照共同制定的规则办事,通过协商为应对共同的挑战找到共赢的解决方案。

(2)中国坚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大方向,共同为世界经济增长发掘新动力,携手使世界经济增长更加包容。

(3)中国方案与行动:我国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同繁荣。

第四单元 国际组织

一、关于国际组织

1.国际组织的含义:国际组织指的是若干国家的政府或民间团体经协商联合建立的经常性组织。(国际组织不能凌驾于国家主权之上,它要服从和服务于主权国家特定的目的和利益)

2.国际组织的主要特征是:国际性、目的性、组织性、自主性

3.国际社会的类型:

依据不同的标准,国际组织可分为不同类型。按成员性质分有政府间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按地理范围分有世界性和区域性国际组织;按照职能范围有一般性具有专业职能的国际组织。

4.国际组织的机构:各国际组织为实现其宗旨设有多级机构,一般有议事和决策机构、执行机构、还设有司法机构。

5.国际组织的产生: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要求,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要求;是应对日益复杂的共同问题和全人类面临的课题的需要。

6.国际组织的地位: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是国际社会日益重要的行为体、全球治理的重要载体、多边外交的重要舞台,国际组织在处理各种国际性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

7.国际组织的作用:

(1)积极作用:国际组织可以促进国际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展交流、协调、合作,调停和解决国际政治冲突和经济纠纷,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2)消极作用:国际组织参与国际事务受诸多因素制约,有其局限性。个别大国依仗实力,力图控制国际组织,使之成为其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工具。

二、主要国际组织

(一) 联合国

1.联合国的性质:联合国(UN)是政府间、世界性、一般性的国际组织。是当今世界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 

2.联合国的成立:联合国是二战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胜利的产物,是人类为和平与发展长期努力的结果联合国的成立是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是人类和平进步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3.联合国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4.联合国的原则:

①各会员国主权平等。②各会员国应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③各会员国应以和平方式

解决国际争端。④各会员国必须避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侵害别国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 ⑤各会员国对于联合国依宪章规定而采取的行动,应尽力予以协助。⑥联合国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内政的事务

5.联合国的主要机构

①联大:联合国审议机构,每一会员国有一票,重大问题超过2/3的票数才获得通过。

②安理会:联合国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的机构。由5个(中美英法俄)常任理事国和10个(联大选出任期两年)非常任理事国组成。承担–

③经济及社会理事会。④托管理事会(已完成使命)。

⑤国际法院(总部在荷兰海牙)。

⑥秘书处:负责联合国日常事务,现任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葡萄牙)。

6.联合国的作用: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共同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成就。

7.联合国改革(如何加强联合国的作用?)

⑴改革的必要性:联合国是实践多边主义的最佳场所,是集体应对各种威胁和挑战的有效平台,应该继续成为维护和平的使者、推动发展的先驱。联合国的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⑵联合国改革的意义:通过改革加强联合国的作用,符合人类的共同利益。

⑶联合国改革的原则:联合国的改革应发扬民主,广泛协商,积极稳妥,循序渐进。

⑷联合国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安理会改革。

三、其他主要国际组织(具体内容阅读教材)

1.欧洲联盟: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性国际组织,成为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2.亚太经合组织:APEC是亚太地区层级最高、领域最广、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合作机制。

3.东南亚国家联盟:是亚洲最令人瞩目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形成了“10+1”,“10+3”、东盟地区论坛、东盟防长扩大会和东亚峰会等机制,成为推进区域合作和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平台。

4.非洲联盟:是非洲最重要的区域性合作组织。成为引领非洲国家联合自强、共谋发展的一面旗帜,其领导权威得到非洲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5.二十国集团:代表性强,其构成兼顾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不同地域的利益,成为新的全球经济治理平台。中国是二十国集团的创始国,也是二十国集团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二十国集团已成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

6.金砖国家:世界经济变迁和国际格局演变的产物.已成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合作、维护共同利益的重要平台,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建设性作用。

7.上海合作组织:第一个在中国境内宣布成立,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在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指引下,将“三股势力”(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势力)、维护地区安全稳定视为重要的合作领域,上合组织开创了自冷战结束以来区域合作的新模式,成为当今世界区域合作的典范。

8.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中国倡议成立的多边金融合作机构。致力于亚洲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为能源、电力、交通、通信、农业基建、供水、环卫、城建和物流等工程项目提供资金,同其他全球和区域多边开发银行的关系是相互补充而非相互替代。

四、中国与国际组织

(一)加强与主要国际组织特别是联合国的联系

(1).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历史演变

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1971年19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著名的第2758号决议,决议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2).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当代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事关和平与安全的重大事务上享有否决权,是联合国中拥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之一。

中国本着自身肩负的重大国际责任,尊重联合国的权威地位,维护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加各项工作,在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中发挥着建设性作用。

中国倡导和支持联合国改革,主张改革应有利于坚持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更好地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维护会员国的共同利益;应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权和发言权,切实维护其利益。

(二)积极推进新兴国际组织的发展

(1).中国参与或倡议建立新兴国际组织或机制的原因。

世界经济变迁和国际格局的演变需要新兴国际组织的产生。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已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在国际特别是在亚洲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需要通过创新发展新兴国际组织或机制来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发出中国声音,参与全球和地区事务的治理,彰显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责任与担当,也有助于实现和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以及世界和平与发展。

(2)中国应如何处理与国际组织的关系?

①中国应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广泛参加国际组织,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支持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但绝不牺牲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②中国应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积极发展与国际组织的关系,共同为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而努力。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138255784.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