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道德与法制60个高频考点

2023年中考道德与法治60个高频考点


2023年中考道德与法制60个高频考点


1.人的情绪有那些类别:p35
人的情绪是复杂多样的,除了常见的喜、怒、哀、惧等基本情绪,还有害臊、焦虑、厌恶和内疚等复杂情绪。各种各样的情绪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2.合理地调节情绪的意思和方法:p40
①意义:学会合理地调节情绪,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外显心情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
②方法: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调节情绪的方法,归纳起来,罕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改变认知评价、转移注意、合理宣泄和放松训练等。
3.敬畏生命的原因?P94
①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也是坚强的、有力量的,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我们对生命要有一种敬畏的情怀。
  ②当我们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时,我们就会珍视它。我们的生命都是宝贵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比金钱、权势更重要。在这些外在的东西面前,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4.如何在平凡中创造伟大?P118-119
①伟大在于创造和贡献。运用自身的品德、才智和劳动,创造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②与伟人相比,更多的人可能是默默无闻的。用认真、勤劳、善良、坚持、责任、勇敢书写自己的生命价值。
③生命虽然平凡,却也时时创造伟大。当我们将个体生命和他人的、集体的、民族的、国家的甚至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时,生命便会从平凡中闪耀出伟大。
5.法律的特征有哪些?P91-92
①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②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最主要特征)
③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6.法律的作用有哪些?P92-94
总述: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
规范作用:法律规定我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法律也为我们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
保护作用: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7.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六道防线是什么?P99
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和司法保护,共同构筑起全方位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防线,形成全社会关心、保护未成年人的有效机制和良好风尚。
8.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
原则: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尊重和保障人权。
9.道德角度常用词语:尊重他人、以礼待人、关爱他人、诚实守信、孝亲敬长、尊敬师长、遵守社会规则、承担社会责任、服务社会、国家利益、国家安全。
10.我国宪法的地位?
①我国宪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P2
②宪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P22
③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P24
11.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和其他法律的区别)P24-25
①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而其他法律所规定的内容通常只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
②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
③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12.为什么要加强宪法监督?P26-27
①监督是权力正确行使的根本保证,不受监督的权力将导致腐败。
②在监督体系中,宪法监督制度具有基础性意义。
③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我们健全宪法实施监督制度,不断加强宪法监督工作。
13.我国宪法监督的主体是什么?P26
①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
②地方各级人大在本行政区域内负有保证宪法和法律实施的职责。
14.我国宪法监督的内容是什么?P27
合宪性审查和监督②审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等的违宪行为,追究其违宪责任,维护宪法权威。
15.如何加强宪法监督?(如何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P27
①要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
②要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③对于各种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16.为了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P27
设立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
17.公民应如何增强宪法意识?P29-31
我们要增强宪法意识,热爱宪法,捍卫宪法。
学习宪法。②认同宪法。③践行宪法
18.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有哪些?P35-41
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和监督权等。
人身自由: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财产权、劳动权、物质帮助权、受教育权、文化权利。
其他权利:平等权,宗教信仰自由,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特定人群的权利受到宪法和法律的特殊保障。
19.公民应如何依法行使权利?P43-P44
①公民行使权利不能超越它本身的界限,不能滥用权利。
②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③公民行使权利应依照法定程序,按照规定的活动方式、步骤和过程进行。
20.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是怎样的?P54
①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促进权利的实现。
②公民既是合法权利的享有者,又是法定义务的承担者。
③公民的某些权利同时也是义务。(如劳动、受教育)
21.为什么说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P33-34
  (1)本质特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2)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3)真谛: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4)人民民主的两种形式
     ①选举民主    
协商民主: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独特优势
22.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民主权利)的必要性、内涵和要求分别是什么?P38
(1)必要性:公民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也是公民的一项权利。
(2)内涵:公民依照法律法规,通过各种途径,以不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社会事务,实现民主权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要求:公民参与民主生活,需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丰富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形式,增强公民民主参与的直接性有效性
23.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途径)有哪些?P38
(1)民主选举
(2)民主决策
(3)民主监督
24.民主选举的地位、形式、原则、要求?P38
(1)地位: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
(2)形式:民主选举的形式有多种,例如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等。
(3)原则:不管采用哪种形式,民主选举都要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4)要求:公民要积极、主动、理性地参与民主选举。
25.民主决策的地位、要求、方式?P39
(1)地位: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
(2)要求:民主决策的过程,要求保证广泛的公民参与,决策方认真听取各方意见,集中民智,促进决策的科学化
(3)制度: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等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有力保证。
26.民主监督的地位、意义?P40
(1)地位: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
(2)意义:①有利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防止滥用权力预防腐败。②有助于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
27.为什么要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P41
(1)在现代社会,民主应该成为公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一个国家和社会民主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与公民的民主意识密切相关。
(2)在我国,塑造现代公民,需要增强民主意识,使民主思想和法治精神成为公民的自觉信仰,体现在日常言行中。
(3)一个国家拥有什么素养的公民,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也是社会主义制度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28.公民怎样参与民主生活?(要求)P41
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辩证地看问题;立场正确、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意见;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
29.如何增强民主意识?P42
(1)公民要自觉增强宪法意识,始终按照宪法原则和精神参与民主生活。
(2)公民要不断积累民主知识,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态度。
(3)公民要通过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在实践中逐步增强民主意识。
30.我国政府的作用、权力来源、宗旨和工作原则?P51
(1)含义:就是按照法治的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2)作用: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3)来源:在我国,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
(4)宗旨: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为人民谋利益。
(5)原则:政府要按照法治原则运作,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努力建设法治政府
31.依法行政的重要性、要求及核心是什么?P52
(1)重要性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
(2)要求: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3)核心: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32.怎样建设法治政府?P52
(1)政府角度
   ①政府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②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2)个人角度: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3)“三张清单”
权力清单:“法无授权不可为”。
责任清单:“法定责任必须为”。
负面清单:“法无禁止皆可为”。
33.如何厉行法治?(如何建设法治社会?)P53-55
(1)十六字方针:坚持厉行法治,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3)党和政府:各级党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4)法治宣传:需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
(5)法治与道德: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34.法治与德治的关系?P55
(1)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2)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3)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35.重要知识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立法权、决定权、监督权、任免权)
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人民政府——国家行政机关——行政权)
最高监察机关:国家监察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国家监察机关——监察权)
最高司法机关:最高人民检察院和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国家司法机关——司法权)
最高检察机关(最高法律监督机关):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权)
最高审判机关: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审判机关——审判权)
36.中华文化的形成、内容和特点?P59
(1)形成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内容: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
(3)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37.中华文化为什么能薪火相传、历久弥新?P59
 中华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纳大的包容力,虽历经沧桑仍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3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表现?P60
(1)重要性:新时代,延续文化血脉需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表现: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39.中华文化的重要性?P60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者彰化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40.文化自信的重要性?P61
(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41.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P62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42.重要知识
文化与美德的关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
43.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P67
(1)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44.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P67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45.中华民族精神的品格与表现?P68
(1)品格: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2)表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波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都具有鲜明的先进性时代性
46.我国的资源现状及特点?P78
(1)优势: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
(2)劣势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放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
47.为什么要合理利用、保护和开发资源?P78
(1)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和无节制消耗,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也会越来越小。
(2)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不能走西方工业化的老路,必须探索符合国情的利用、保护和开发资源的新路
48.我国的环境现状、原因及危害?P79
(1)现状: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民心之患,民心之痛。虽总体有所改善,但生态环境形势仍不容乐观
(2)原因:由于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短缺、人口基数大等问题产生的多重叠加效应,使得我国环境问题愈加严重。
49为什么要保护环境?P79
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人类关爱和保护环境就是走向重生,漠视和破坏环境就是走向自我毁灭
50.如何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P80
(1)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不能走西方工业化的老路,必须探索符合国情的利用、保护和开发资源的新路。
(2)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得到解决。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51.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P83
(1)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3)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52.走绿色发展道路的现状?P84
(1)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2)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这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53.怎样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P85
(1)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我们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
(2)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富国。
(3)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4)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
54.正确对待文化差异:P8-9
①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独特的,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有值得尊重的经验和智慧。
②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呼唤人们正确认识文化差异,相互尊重,通过平等交流、对话,达成彼此的理解与包容。
③面对多样的文化,各国应当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化交流。
55.1.中国担当的表现?P29-31
①面对各种区域性全球性的危机与难题,中国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②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和改革。
③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用有限的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④作为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56.中国基本国情:仍然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需要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
57.中国在各个领域对世界的影响:P35-36
文化方面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
经济方面:中国正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与稳定器。
政治方面:中国是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力量推动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中国秉持“和而不同”的思想以及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使世界向着公平公正、多元共治、包容有序的格局发展。
体系方面:中国关于构建全球治理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这将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58.为什么文明需要交流互鉴?P37-39
文明包含着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对人类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②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
 ③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通过精神的交流互鉴,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籍。
59.如何进行文明的交流互鉴?P37-39
  ①我们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
  ②中国积极主动地与世界各国交往,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
  ③对其他文明的学习,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欣赏物件的精美,更应该领略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60.重要知识
党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        
党的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外交理念:
全球发展理念:
新发展阶段:我们党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称为“新发展阶段”;
新发展理念: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新发展格局促进发展,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新历史方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新常态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137300682.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