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美国顶尖高中的申请季,才认识打听什么叫越功利越失望…
▲ 点击上方 贝赛思basis家长帮 关心我们
作者丨Luna 本文来自:外滩教育(TBEducation)
近年来,申请大学变得越来越内卷,不仅对国内的准留学生来说是这样,对于美国学生亦是如此。申请一所怎样的学校,对于高中生来说,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他们对未来的规划。如何让自己心仪的学录取自己,是很多高中生高中生涯里的最后一道大题。
去年,美国亚裔导演Deborah Lum聚焦亚裔学生的纪录片《再加把劲!》(Try Harder!)就跟拍了Lowell High School的学生,展现了他们如何应对学业、人生规划、种族等问题,而学生们各异的申请结果也引人深思。
lowell high school
【5个苹果·vip留学高端资源系列社群】限时开放申请中,想了解“牛娃”录取背后的故事,摸清顶尖大学的“退学套路”,跑赢申请季!请添加小助手,回复“留学”,我们将邀请您进群交流!
学生们所在的lowell high school是旧金山湾区排名第一的公办学校,亚裔学生的比例非常高,根基在30%左右浮动。影片主要跟拍的是入学lowell的学生,那一届亚裔的比例高达32.5%。
一方面,学校的教育质量得到了交口称赞。在有7成学生来自低收入家庭的情况下,学校曾4次被评为国度蓝丝带学校,这是被称为“美国教育界的奥斯卡”的荣誉,而加州本地的荣誉拿得更多。
在报考ap考试这件事上,亚裔学生也显得更积极一点儿,基本占到了学校每年报考人数和考试次数的四成。
同时,学生的学历压力也特别大,学生们都如许形容刚来到lowell的感受:
“第一次从初中进来的时辰,你会想哭。”
“你会发现自己没有想的那末聪明。”
“这里是虎妈集中地。”
来自同是顶尖中学menlo-atherton的先生说,这里像个监狱。
但另一方面,诸如斯坦福、麻省理工等顶尖大学虽然每年都来到lowell做招生宣讲,但lowell理论能够进入这类学校的人数却不多。尽管如此,学生们对未来的期望仍然很高。
被问到想上什么大学时,哈佛、斯坦福、哥伦比亚这样的顶流占了大多数。虽然到了第二年,先生们多少有点被名校的高要求削减了些锐气,但看得上的学校也得是ucla这样的。
在影片中,学生们之间流传着一个神个别的人物——jonathan chu。
图为Jonathan Chu
GPA高达4.7,音乐老师说他拉小提琴的水平可以进入学校有史以来的前五位;
曾经故意在生物考试上交白卷,即便如此还是可以在生物上得A;
物理老师对他得满分已经见怪不怪,还说下次得出更难一点的题。
在早申阶段,Jonathan就成功获得哈佛的offer。同学们一边赞叹,一边评价道“毫不意外”。
Jonathan可能是无数人梦想中的样子,但是他这样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而导演跟拍的其他孩子的申请故事,则给了人更多的真实感——他们各自面对着不同的难题,可能是家庭的压力,可能是父母的期望,也可能是自己的迷茫。
而他们一路走来的经历,比学神的传说更能给人思考。
01
属于自己的大学生涯
从放弃名校情结后才真正开始
不过,shea和sophia算是两个例外,他们两个是被跟拍的先生中一直在坚持“非名校不可”这一原则的特例。
在亚裔学生居多的lowell,来自白人家庭的shea还是蛮显眼的。不过,他的家庭并不富裕,妈妈住在外地,爸爸有毒瘾,他是奶奶拉扯大的娃儿。从很小的时候起,shea就要负责所有的家务,而爸爸不仅失业,而且从不尽一个父亲的责任。
图为Shea
在初中,Shea身边有不少人抱着“不努力也能成功”的想法,这让他过得非常痛苦,而Lowell则成了他追求自己同道和目标的地方,因为这里的学生都非常努力。
他对于名校的坚持来源于他对未来人生的规划——他希望以后能研究替代能源,并且他坚信一定要进入TOP20的大学才能在这个领域做出影响力。
不过他对自己的实力也有认知,“斯坦福当然很好。可是即便我GPA有4.0,SAT分数接近完美,我也才只有1/5的概率能被录取。”即便如此,他还是非常坚持一定要申请藤校。
Sophia的父母来自中国大陆,很多她这样的移民家庭的父母,上大学是一件大事。孩子在学校做的所有事都要有助于升学。Sophia自己也有这样的倾向。
图为Sophia
但是,申请大学的竞争之激烈已经今非昔比了。ap物理老师richard说,在90年代,lowell的学生只要荣誉课程的平均评介稳定在至少b,进伯克利那是轻而易举。但现在已经截然不同了,过去15年以来,顶尖大学的录取率已经下降了超过50%。
为了名校这个目标,Shea和Sophia拼尽了全力。
Shea选修了难度超高的AP物理C,在一些同学眼里,只有数学学得很好,物理也学得很好,总之是百里挑一的好学生才会选这门课。他也是班上唯二的11年级学生,比其他被跟拍的学生要低一年级。
同上一门课的同学也会向他请教怎么学,“把教科书上的每一道题都做明白,每天回家花4个小时全心全意地学物理,然后熬夜到凌晨3点把其他科目作业写完。”这就是Shea的学习之道。
在12年级,Shea还遇到了一次变故。因为父亲犯事,父子两人被房东赶出家门,为了继续在Lowell上学,Shea必须留在旧金山,所以他没有选择搬去和妈妈住,而是咬牙一个人坚持生活和上学。“能在Lowell上学,这一切就都值得。”
而Sophia几乎具备了一个名校预备役的模样。去年《哈佛深红报》的2025届新生调查报告也显示,被哈佛录取的学生只有12.9%在高中从来没担任过社团职务。从社团领袖的工作中培养领导力,是很多学生看重的价值。
Sophia就有许多身份:学校网球队队长、学生会联合主席、非营利组织Girls Who Code的副主席,还有校报编辑。
多重的身份,也带来了多重的事务,对此,Sophia说自己是那种喜欢并且也能够同时兼顾很多事情的人。
早申阶段,Sophia选择了斯坦福。常规申请阶段,她申请了5所藤校、2所UC系大学、斯坦福和其他几所顶尖大学,共计11所。
但是最终,Shea和Sophia都没能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
Shea在学期最后一次考试的成绩,让他的微积分只拿到B等级。“我的GPA只有3.9,SAT只有1500,但是能进入顶尖学校需要GPA4.0,SAT1600的成绩。我的申请材料不足以让我进入顶流大学,这样我也没办法做到我以后想做的那些事。”
在哈佛的集体面试前,Sophia还在和同学讨论,该怎么回答“你为什么想来哈佛”这个问题。对她来说,这个问题还没有确切的答案。
Sophia获得了UC伯克利和UCLA的录取。在最终能够面对自己的申请结果后,在她看来,那些能够被藤校录取的学生感觉是那种有故事可讲的人,都有有趣的人生。而Lowell的很多学生,包括她自己,在高中虽然努力,但始终都还不知道自己的方向所在。
而经历了学长学姐们的申请季后,Shea不再咬定名校。他相信自己即便不进入那些顶流学校,也能够在自己研究的领域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在接下来的一年半时间里,他有更多时间来考虑选什么学校和自己的未来。
02
父母期望、同侪竞争、种族身份
多重压力需平和对待
就像很多学生把藤校作为目标一样,很多学生的父母也抱有同样的心态,混血儿Rachael和亚裔Alvan就是其中两个。
Rachael是非洲裔和白人混血,一直和非洲裔的妈妈生活在一起,母女俩关系十分融洽。
图为Rachael
在很多人印象中,非洲裔都不太关心孩子的成绩,但Rachael的妈妈不是这样的。她对Rachael的期望很高,虽然总是用鼓励的语气鞭策着Rachael,可Rachael还是觉得有一些期望根本就是异想天开。
“妈妈想让我去斯坦福,可那几乎就是做不到的事情啊!”
Alvan的父母是中国台湾到美国的第一代移民,也是典型的亚裔父母,尤其是妈妈,是个十足的虎妈。
Alvan自己的梦校是UC系大学,对麻省理工兴趣一般般。但是父母参加麻省理工的宣讲会比他还积极,查早申结果比他还快,把分数看得非常重要。
图为Alvan
面对学业压力,他们两个人也是顶住压力,不断努力。
Rachael说,妈妈的期望是她的压力,也是她的动力,为了同一个目标,母女两人共同合作。
Rachael妈妈会把在日历上写好给女儿的备忘录,对于成绩,她一面非常关心,一面也总是鼓励女儿。“物理很难,拿了B没关系,但别忘了自己一定要努力,才会有回报”。
当Rachael得知自己PSAT中的某些科目进入了全美前1%时,直呼“这不可能!”但妈妈却把这个当作女儿实力的证明,鼓励她一定要试试以哈佛或者斯坦福为申请目标。(注:PSAT学术评估测试预考,也称为国家优秀奖学金资格测试,通常在11年级参加。)
Alvan则直言,父母的期望和同侪的竞争让他感觉自己被两面夹击。“如果我父母没有这样鞭策我,我会是成为放任自流的人。我喜欢压力,但我不喜欢太多压力。”
要说成绩,其实Alvan的实力已经很强。他的职业目标是成为一名脑外科医生,他可以口若悬河地向UC旧金山分校的博士生介绍自己的暑期研究项目和成果。博士生姐姐称赞道,一个高中生能在一个暑假就做到这种程度的研究非常不容易。
但父母并未就此放松对他的要求。在申请季,妈妈要求Alvan在周六晚上提交申请材料,因为周日他还要写作业,可是Alvan只想好好睡觉。不过胳膊拧不过大腿,最终他还是熬夜到凌晨3点完成了材料提交。
此外,种族身份也是他们两个考虑的问题,他们迫切地希望能够打破一些偏见。
在升学指导课上,老师直言不讳地说,有时候种族就是被拒的原因。“即便看起来再完美的申请材料,仍然有被名校拒绝的可能。”
在斯坦福大学的宣讲会上,物理老师也听出了招生官的弦外之音——Lowell的学生像是学习机器、考试机器,虽然成绩好看,但不是他们想要的学生。
于是,Rachael选择做一名学生记者。除了做主题采访,她也对自己的混血身份进行了思考,在校报上发布了题为“I Will Not Choose”的文章。
“这篇文章和我传统非洲裔的身份认知有很大冲突,但如果这能帮助我申请,我还是会选择抓住机会,尽管这说出来很惊人。”
而为了打破死读书的刻板印象,Alvan也付出了很多。他玩Hip-hop音乐,坚持跳舞,甚至在化妆舞会上打扮成刻板印象中的亚裔的样子,达到喜剧效果。
Alvan参加布朗大学的面试时正逢春节,妈妈甚至想让他给面试官送红包,算是应景的风俗。但Alvan拒绝了,“这可能会被认为是贿赂”。自始自终,Alvan一直都劝导妈妈,美中教育文化上有很大的差异。
最终,ACT33分,GPA4.1的Rachael进入了4所藤校的waitlist,布朗大学和康奈尔大学向她伸出了橄榄枝。Alvan在接受了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录取后,又顺利从UC伯克利的waitlist变成正式录取。
从大学挑学生,变成了他们挑大学。不用说,他们都选择了自己最想去的学校——布朗大学和UC伯克利。
03
在不完美中达到理想结果,
学会生活比得高分更重要
作为一个亚裔家庭的孩子,Ian身上则有着和其他人的紧张感不同的一种节奏。
图为Ian与家人
Ian家已经在旧金山生活了好几代,当其他父母计划着孩子们上哪一所大学更能获得成功的时候,Ian妈妈淡然地说道:
“我希望孩子上一个社区大学就好,不要上那么多AP课,因为这样他可以花更多时间去思考自己真正想做什么。”尽管,她和丈夫都是Lowell这所名校的校友。
父母这种“佛系”的态度,反倒衬得Ian自己有点“过分”努力。
成为医生,是很多亚裔心中的理想职业路径,理想人生模板。而初入Lowell时,出于对学校和自己的自信,Ian觉得自己可以轻而易举地考上哈佛或者医学院,然后步入医生的职业生涯。
然而很快,他就发现事实不是这样的。有时候,Ian只能在考试中勉强及格,但有的同学甚至有拿120分的能力,尽管卷面只有100分。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离顶尖还有很远的距离。
像难度很高的AP物理C,他就没有选。面对镜头,他诚实地承认:“我没有勇气去选会涉及到很难的数学知识的课。”
在申请季,这种对比在Ian看来显得更加强烈。
“高难度的课程、标化考试成绩、各种课外课程和奖项,只要是说得出来的能吸引大学的事情,总会有人做得比我好得多。”
此外,Ian还要争取学校的奖学金,这样他才读得起大学。面对这些目标和条件,Ian感叹:“对我不利的因素太多了。”
但即便如此,他也还是没有颓废,不断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着。他说面对这样的劣势,自己必须加大赌注。
在升学指导老师的办公室,Ian的脸色说不上好看。他原本计划一口气申请20所大学,但是老师建议他减到12所。
为了录取概率,Ian还跟老师确认申请材料应该怎么准备,从他的提问可以看出,他自己也计划了不少内容来增加自己的竞争力。
“大学会喜欢长一点的简历,还是短一点的简历?”
“参加早申会不会给大学增加印象分?”
“为了获得奖学金,值不值得再参加一次PSAT?”
“成为雄鹰童子军能不能让我更有可能获得奖学金?”(注:Eagle Scout,童子军的最高级荣誉)
和其他同学比起来,Ian的学术确实有些弱,因为AP考试分数不够理想,有些大学他连尝试都不够资格。
10月末,在另外咨询了一位升学指导后,Ian把埃默里大学牛津学院作为目标。埃默里大学牛津学院只设大一、大二年级,而学生在大三可以选择直接进入埃默里大学继续学业。
对于妈妈,Ian非常感激,他说:“妈妈让我学会看到自己在其他方面的可能性。”
图为Ian妈妈
在课余,Ian会为自己的satirical blog准备素材,尽管妈妈完全不懂他的作品,但还是非常支持,只说或许是自己不懂幽默才看不懂吧。
在确认结果那天,Ian还有着双重烦恼:能不能被录取?被录取了能不能有奖学金?最终,学校的邮件用粗体祝贺他获得录取,并且获得了全额奖学金。
这对Ian来说,是最完美的结果。
大学申请意味着高中生涯的总结,甚至是整个未成年生活的总结。面对申请结果,几家欢喜几家愁。
有人叹息,自己拼尽努力去申请的目标学校脆拒,而自己根本不用费力的学校却给了脆录;有人开玩笑说大学是靠抛硬币来决定录取谁的;有人看到别人被自己的梦校录取,控制不住地羡慕嫉妒恨。
孩子们的反应如此真实,但把进入什么大学看作自己价值的评判标准也会带来痛苦。Ian的妈妈就说道,自己之所以不成为一个虎妈,就是因为不想把儿子看成申请书上的那些数据,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Sophia一直在努力充实自己的简历,最终却仍然对未来感到迷茫。很多像她一样的孩子,把大学、成绩看得太重,却少了回顾自身的时间。
当然,要改变对名校的崇拜,对分数的追求,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所以申请策略就成了辅助的手段。
一方面,需要有挑战的勇气。就像Rachael妈妈说的,她一直鼓励女儿去尝试那些看似不可能的学校,因为申请不能太保守了;
Rachael妈妈
另一方面,也要有面对失败的勇气。学校的升学指导还专门用一节课,让孩子们想象一下,如果所有想去的学校都拒绝了自己的话,该怎么办。
有孩子当场说,这意味着全然的失败,已经没有未来的人生。但要是真到那一步了,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了吗?
纪录片没有拍下老师后面说的话,但有几个学生的感悟算得上是精彩的回答。
不算尖子生的Ian说,很多人把名校看作高薪工作的保证,认为有钱才有生活。但在他看来,内心的幸福比追求这些更重要。
而当Shea放平了心态,不再执着于名校以后,他尝试不再用功利的眼光看待一切,依然独自照顾自己,兼顾学习和生活。然后,在早申放榜日,收到了来自斯坦福的祝福信!
“天啊!我该先告诉谁呢?”在独居的屋子里来回踱步,Shea有些不知所措。当他不再刻意去追求名校的时候,按部就班做好自己的时候,反而获得了青睐。
转载来源: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中国K12国际教育领先媒体,并系列化提供面向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优质在线课程。
【5个苹果·VIP留学高端资源系列社群】限时开放申请中,想了解“牛娃”录取背后的故事,摸清顶尖大学的“入学套路”,跑赢申请季!请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137244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