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指出:重视幼儿通过绘画、讲述等方式对自己经历过的游戏、阅读图画书、观察等活动进行表达表征,教师能一对一倾听并真实记录幼儿的想法和体验。一对一倾听是教师走进幼儿内心世界的有效手段。
在安吉游戏中,一对一倾听记录是每个幼儿与教师一对一地交流自己的记录和故事,而教师倾听、记实幼儿的表达,与幼儿一对一地对话,推动幼儿在个别对话中充分、积极地反思自己的经验。
幼儿去发现世界,教师去发现幼儿;在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可以做什么的基础上捕捉幼儿游戏中有价值的问题;教师通过观察幼儿行为,倾听幼儿声音,在与幼儿对话中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和获得的新经验。
儿童有一百种语言,老师应一百种倾听。如果说“倾听儿童”是当下最具时代性的孩子观之一,那么马赛克方法就是这种儿童观从理想走向现实的“彩虹桥”。
马赛克方法主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倾听言语能力有限、表达方式与成人不同的幼儿,马赛克方法不是一套固定的方法,而是可以随时根据研究情境和研究参与者的变化而加以灵活调整的开放式体系,是一个可随时增减、灵活取用的“工具箱”。采用不同的交流方式,从不同层面获取信息,从而完整的去判断幼儿。
“马赛克方法”作为一种融合了多元方法、多重声音的研究方式,其在方法论层面所依据的价值观是一种积极的、全纳的孩子观,认为幼儿就是他们自身生活方面的专家,是熟练的交流者,是权利的持有者和意义的创造者。
第一,要从“儿童观”层面理解“一对一倾听幼儿”,这反映的是我们如何看待儿童。只有真正将幼儿视为独立个体,承认其具有主体价值,幼儿所表达的观点及其背后的情绪才能够被教师听到并获得重视。只有确保每一个幼儿都有机会真实表达自己,成人真正理解并尊重幼儿发出自己的声音,接纳幼儿特有的表达方式,幼儿才愿意更加积极地表达自己,教师和幼儿之间才可能真正实现对话和理解。
第二,“马赛克方法”强调“参与式研究”,认为倾听是包含听到、解释和建构意义的积极的交流过程。一方面,倾听是一种认知活动,教师在接收到幼儿表达的信息之后,需要通过对这些信息作出分析、理解和回应,才能真正看见每一个幼儿并支持其成长。另一方面,聆听也是一种情感活动,教师通过倾听能够“走进”幼儿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并被其中富有灵性的表达所打动,幼儿也能充分感受到自身观点被承认和重视,师幼双方在理解、共情中建立起相互信赖的关系,从而共同生活、共同建构意义。
如何有效支持幼儿真实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看法是教师面临的实践困惑之一。部分教师常常局限于鼓励幼儿运用语言、绘画这两种表征方式,但对于年龄较小、语言能力和绘画能力偏弱的孩子,这些方式往往还不足以使他们的真实声音浮现出来。“马赛克方法”强调倾听不限于口头语言,为了获取儿童尤其是低龄儿童的看法,这一方法设计了观察、访谈、儿童拍照、地图制作、幼儿园之旅等多种研究工具,每一种具体工具所获取的信息都形成一片“马赛克”,通过多种工具的使用及所获取信息的组合,就能够“拼出”有关儿童看法及经验的完整图画。
“马赛克方法”不仅利用多种工具支持幼儿发出自己的声音,也强调教师通过录音、文字记录、收集整理儿童的表征等办法来记录幼儿的声音,这些“马赛克”拼成的图画需要进一步通过反思、阐释而生成意义。
第一,记录能够帮助教师捕捉和追随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一些幼儿园在进行班本课程设计时,常常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课程主题,不确定所选择的话题是否能够支持幼儿开展持续探索。通过倾听幼儿,教师能够从幼儿的表征中了解到幼儿真正感兴趣的事情,捕捉到幼儿围绕兴趣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通过不断交谈与倾听找到促进和引发下一步学习的时机,从而避免完全以“教师的计划”替代“幼儿的学习计划”。
第二,记录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学习过程。对于幼儿而言,表征本身就是一种记录,可以帮助他们去回顾自己的观察和经历,这个过程中也蕴含着幼儿自己的反思与学习。对于教师而言,幼儿表征以及基于表征的对话为教师进一步了解幼儿内在的思维过程提供了桥梁。
第三,记录能够帮助教师获知幼儿的真实体验和感受。幼儿眼中的环境以及幼儿眼中的活动往往与成人不同,倾听使幼儿的感受被教师获知,幼儿真正成为教育评价主体并有机会参与到教育决策之中。例如,餐后散步是一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但以集体活动形式组织的散步真的是孩子们想要的吗?我们可以借助“马赛克方法”,通过幼儿访谈、绘画、地图制作等具体工具了解到幼儿对餐后散步的真实体验,从而实现了幼儿自主、愉悦地“逛园子”。
倾听是教师在成长路上的必修功课之一,需要教师沉下心、保持好奇、带着尊重与孩子共话,只要方向对,转变行动,脚步一步一步慢慢走稳。在“师幼互动”的历程中让儿童发现世界,让教师发现儿童;把环境、空间还给孩子,把权力还给儿童;让儿童通过表征学会表达,教师树立意识和行动,让儿童站在教育的正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