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开讲】中考历史开卷测验审题与答题技巧

【名师开讲】中考历史开卷考试审题与答题技巧



全国各地中考历史实行开卷测验已经很多年了,但是学生的成绩并不是很理想,得分不是很高。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对开卷考试理解有误区,对开卷测验题型审题不准和答题技巧掌握不是很好。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什么是履历开卷考试?
开卷考试就是在考试时学生可以翻阅教材。因此,很多学生就有一种误解,开卷考试就是上课时学生在教材上把笔记记好,不需要记、背,不用复习,考试翻书就可以了。但是开卷考试不是想象的那样简单的抄书,仅仅它不考查对知识的死记硬背,更多的是考查学生在整体认识教材,把握教材、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这种考试较闭卷考试更具有开放性、主观性、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可以说对学生的要求更高。
二、为什么历史要实开卷测验?
(1)这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需要,(2)也是历史学科五大中心素养的要求,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创新人才的需要,青少年自我成长和学会学习,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
时空观念: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接洽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史料实证: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应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理解: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懂得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
历史解释: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履历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
历史价值观: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对履历真实和历史意义的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
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在我们教学三维目标的设定,课堂教学的实施,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得以体现,这就要求老师对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要知道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这也请求老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他们这个杯子里是盛有水的,还课堂与学生,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的奴隶,让他们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创新的能力。
三、历史开卷考试学生存在失误的认识:
(1)开卷考试不用记忆:开卷考试就是上课时学生在教材上把笔记记好,不需要记、背,不必复习,考试翻书就可以了。有的平时把老师讲课的知识点抄在教材上,有的直接往课本上抄题,考试时从教材中找题。考试时,不读题或者大致的看一下题,出于侥幸心理,凭着自己的印象在书中一题一题地找,或照搬照抄,或断“题”取“点”,末尾写出来的答案与试题的要求“貌合神离”相距甚远,难以保证答题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2)、不仔细审题,答题随意,盲目抄书。选择题不认真阅读题干,不思考四个选项与题干的关系,随便选。在解答主观性试题上,不是先审题,大致看一材料和题,就先忙于抄书,看书中哪些段落与试题内容接近,就抄哪些段落,由于审题不清,缺乏对题目的整体理解,也就难以形成一个完整思路,往往是东抄一段,西抄一段,不得要领,最后很容易出现偏离试题要求、答案不完整、思路不清晰、论证不充分等问题。
(3)每道题都翻书。平时学习方法不对,没有积累,考试时间就只有120分钟,又政史合卷,单算时间一科只有60分钟若要题题翻书,都在书中找答案,恐怕考试时间就不够用了,在规定的时间内既要翻政治书,又要翻历史书,平时,不认真听课,对教材不熟悉翻来翻去,一些同学自己都翻糊涂了。
(4、)只注重教材,不关心时事政治、社会热点。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出现,许多试题都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来回答问题。一般说来,在书中很难找到现成的答案,如果考试时只翻阅教材,是无法满足这类试题要求的,它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关注社会生活,多听,多看,多想,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课本。
四、学生在答题时存在的问题:
审题能力差(阅读能力差,理解能力差),不认真阅读材料和问题,不思考材料与问题的联系,或者阅读能力差,读不懂材料,理解不了问题。知识迁移能力差,表达能力差,抓不住重点使用口头语言缺乏科学术语,语序混乱,大量摘抄原文,缺乏概括能力,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错别字多书写答案没有序号化,缺乏条理性逻辑性 。
、针对学生的认识误区和答题时存在的问题,平时要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及对中考试题题型的审题及解题技巧的训练
1、选择题审题方法:多读,“三看三思”。
(1)题干要三看: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中考历史不纯考时间的记忆,但题干给的时间就能排除干扰项,给的地点就能判断事件是什么。二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有的是选正确的,有的是选错误的。三看关键词语,明确内涵外延。有的给了一大段材料,关键的就是一个词或是一句话。
(2)被选项要三思:一、认真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不符合历史史实就直接排除,符合历史史实就考虑。二、是否符合题干要求,紧扣题干意思;三、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有的根本文不对题,跟题干根本不搭边就排除
举例题讲解见课件
6、19世纪末,日本总领事大越成德通知在沪日侨中妇婴撤回国内,男子则“安分自守,不准出门,不准众人聚集。”于是日本寓沪侨民纷纷乘船回国。与此有关的事件是(  )
A.甲午中日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  
C.卢沟桥事变   D.八一三事变
【考点】甲午中日战争、日本撤侨。
【分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关键是注意时间“19世纪末”。
【详解】由材料信息“19世纪末”“日本”可知,与此有关的事件是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为战争作准备,日本撤回在华日侨。故选: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在20世纪初,卢沟桥事变、八一三事变发生在1937年,属于20世纪30年代,B、C、D排除。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放,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知识。
【关键能力】获取读信息、识记、分析问题、综合能力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7、为打破敌人的围剿与封锁,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公营企业中,组织工人开展劳动竞赛,比数量、比质量、比成本,并对先进个人授予“劳模”称号,劳动光荣的观念逐.渐树立起来。这发生在(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十年内战时期  C. 全面抗战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公营企业中”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央苏区建立在1927年。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段时间是国共十年内战时期,故B正确;ACD与题干信息不符,
【考点】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评选劳模
【分析】考查了十年内战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反对国民党恐怖统治的内战时期。
【点评】解答本题需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十年内战时期,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说法,选出正确答案。
【关键能力】获取读信息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4. 清朝前期,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人们大量开垦荒地,种植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这(  )  
A.源于新航路的开辟    B. 彻底解决温饱问题
C. 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D. 导致经济重心南移
【考点】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外来物种的引进
【详解】清朝前期在粮食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故C正确;1493年,哥伦布完成第一次远航以后将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传递世界各地种植,但题干信息还提到了生产技术、荒地开垦等信息,A与题干信息不符,B说法太绝对,且题干信息无法显示 ,D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前期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表现及原因的相关史实。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清朝前期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
【关键能力】获取读信息能力、识记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5、为了寻找查禁鸦片的国际法律依据,林则徐请人翻译了《各国律例》,了解外国对走私与偷渡的处理办法,从而使查禁鸦片“人即正法,货尽入官”有理有据。由此可见林则徐的做法(  
 A. 适应了对外交涉需要    B. 丰富了中国法学内容
C. 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      D. 打击了国际贩毒集团
【详解】由材料“为了寻找查禁鸦片的国际法律依据”“从而使查禁鸦片“人即正法,货尽入官”有理有据”可知,在清政府综合国力的衰微的历史背景下,林则徐通过寻找查禁鸦片的国际法律依据让虎门禁烟有理有据,适应了对外交涉需要,故A正确;B、C、D与题干信息无关,
【考点】:林则徐虎门销烟.
【分析】:考查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分析与理解,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相关知识。
【能力】:获取读信息能力、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2、历史主观题审题与答题技巧要
一审:审问题。审问题指的就是在主观题作答时首先应该去看的题目的问题,而不是材料。即读懂问题,弄清题意,弄得出题人的意思,看清楚每道题有几小问、问的是什么、是“根据材料”还是“结合材料”、分值怎样等等,其次,就是看出问题有几点可能性回答,分解细化问题可能需要的知识点。审问题说到底是的就是将题目所提供的问题看清楚,看明白,不至于无从下手或盲目下手。
二审:审材料。历史主观题往往呈现大量的文字、图片、图表等等类型的材料。审材料指的是最大限度的获取和解读材料提供的信息,提炼归纳信息。文字材料分的判读:化整为零具体的做法是按句号或分号等,分成几段,重点标记材料提供的时间、人物、数字变化、名词、文献出处、关键语句、引号省略号等项目,这些信息往往跟答案有直接关系。
历史地图的判读:单幅历史地图反映的是某一历史现象的相对稳定的空间状态,相关的多幅历史地图则反映了历史现象的发展变化趋势。在历史复习中,要加强对相关多幅历史地图的综合分析。在综合分析时,要抓住地图主题,从时间、地点等基本历史要素方面进行分析。要把着眼点放在历史地图反映的历史现象空间状态的发展变化趋势上,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数据型材料数据型材料中的数据图要根据数据变化的轨迹看出趋势,对数据进行横向比和纵向比,不要遗漏要看仔细,并分析数据变化的背景,曲线图、柱状图要从特点中找规律
图片型材料:图片中有文字,先看文字,人物图片注意服饰、发式、容貌;漫画了解完表面意思,还要想深层本质、含义,及画中人物的相互关系
(2、)  答题方法和技巧答题技巧
文字材料分的判读:第一、化整为零,归纳概括。就是将大段的材料,按句号或分号等,分成几段,概括其含义,最终归纳概括。    第二,解答历史材料题,要紧紧依托两个“材”,一个是命题者提供的材料”,这是解答试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教材”,通过试题中材料的指引,回归教材。学生能把材料”和“教材”完美地结 合起来,要建立“材料-问题-教材”三者的联系。回答问题就会得心应手
第三、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史论要一致。
第四、答题规范:序号化,规范化,有条理性 。  序号化:一道题需要回答多个知识点时,在答案表述时一定要序号化,一般写成①②③…即可,层次清晰,一目了然,这样既容易写又容易被阅卷老师看清楚。
 规范化:在撰写答案时一定要使用专业术语,组织答案的语言要规范化,即要尽量使用教材表述,切记“口水话”。书写清晰工整指代明确,语言简洁。
举例题讲解见课件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8-1949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来源简表
时间
党员数量
来源
1928年6月(中共“六大”时)
4万多人
农民占76.6%,士兵占0.8%,知识分子占6.9%,其他成分占4.8%,工人只占10.9%。
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前)
3万人左右
农民约占80%
1940年底
80多万人
新党员中的90%是农民、小资产阶级出身
1945年4月(中共“七大”时)
121.7万人
注:抗日战争爆发后,关于历年党员数量及成分,具体可考的资料很少
1949年
448.8万人
工人11.2万,占2.5%;农民267.6万,占59.6%;军人107.6万,占24%;职员49.8万,占11.1%;学生3.6万,占0.8%;其他9.0万,占2%。


——以上数据来自梁丽辉《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来源变动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8-1949年中国共产党党员


主要来源并分析这种来源的原因。
(2)【详解】(1)问题一:依据材料信息“农民占76.6%”“农民约占80”“新党员中的90%是农民”“农民267.6万,占59.6%”可知,1928-1949年中国共产党党员的主要来源是农民。问题二: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绝大多数;实践证明资产阶级革命之路行不通,中国共产党必须依靠以农民为主的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材料二  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民在社会主义的制度建立和经济建设中的贡献.(3分)
【详解】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我国在农村开始实行农业合作化,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也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了贡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经济建设中,农民积极贯彻执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生产,也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条件。
【答案】积极参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农村改革新路,推动国家制度创新;积极进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改革,努力实现农民致富和农业现代化
材料三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时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3年,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深刻阐述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强调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农民与‘中国梦’”谈谈你的认识。
(4)【详解】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农民与‘中国梦’”谈谈你的认识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学生开放性思维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如广大农民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充分跳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而奋斗;农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梦的主要内容;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振兴是中国梦的主要途径。
【考点】共产党来源、社会主义改造、农村改革、中国梦
【分析】本题则材料,综合考查革命根据地建立、三农问题,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把握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农业和农民问题的相关知识。运用所学,具体分析作答。
【关键能力】获取读信息、识记、历史探究、分析问题、综合能力等。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
14.(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汲清(1904~1995),出生于仁寿县一教育世家,是中国的构造地质学家、地层古生物学家和石油地质学家。1924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1932年夏,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资助,赴瑞士留学,获理学博士学位,1936年返回祖国。1932年,黄汲清在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发表专著《中国南部二叠纪地层)》,成为世界标准剖面之一。1945年,发表《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一书,奠定了用历史分析法研究中国大地构造的基础。1954年,黄汲清根据他的大地构造研究和陆相生油论,提出华北、松辽、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为石油勘探重点普查地区(后在这些地方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1958年起,历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常委,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等,致力于培养研究生和国际交流,为我国地质学的发展与国际声誉的提高做出了贡献。       —摘编自吴志敏《中国石油之父黄汲清》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汲清的主要成就,分析其取得成就的原因。(不得照抄材料原文)
【考点】历史文化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黄汲清的主要成就。学生注意从材料中提取知识。
【解答】根据材料“1945年,发表《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一书,奠定了用历史分析法研究中国大地构造的基础。1954年,黄汲清根据他的大地构造研究和陆相生油论,提出华北、松辽、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为石油勘探重点普查地区(后在这些地方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并结合所学知识,黄汲清的主要成就是奠定了用历史分析法研究中国大地构造的基础,提出华北、松辽、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为石油勘探重点普查地区,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其取得成就的原因:黄汲清的一片爱国之心,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国家的支持等。
【答案】主要成就:推动了中国地质学(大地构造)的发展;用理论知道国家石油勘探油气田的开放;长期主持科研机构和进行科学研究;培养人才,;国际交流提高中国科学声誉主要成就:
       原因:家学影响,勤奋学习;献身科学,富有爱国精神;治学严谨,遵循科学要求;国家的大力支持,团队配合;时代配合。
【点评】解答本题要把握黄汲清的主要成就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关键能力】获取读信息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
【核心素养】家国情怀、核心价值观。
15.(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然而随着1825年英国爆发了经济危机,周期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断发生,造成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爆发了三次工人运动,即法国里昂工人运动、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运动。三大工人运动均以失败告终,但也证明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必须有科学理论做指导,才能取得胜利。1848年,《共产党宣言》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社会主义运动也蓬勃地发展起来。
                          ﹣﹣摘编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早期经济危机的影响。(3分       ﹣﹣摘编自部编版《世界历史》九下
【解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早期经济危机的影响是造成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导致欧洲爆发工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答案】(1)造成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导致欧洲爆发工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材料二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40%以上,贸易额减少了2/3,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人数超过了3000万。为了应付日益严峻的经济大危机,美国罗斯福采用“新政”,德国、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企图解决危机。1928﹣1937年苏联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摘编自部编版《世界历史》九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世界局势的影响。(4分)
【解答】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世界局势的影响是德国、日本等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答案】美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缓慢的摆脱危机的影响,成为后来抗击法西斯的中坚力量;德国、日本等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苏联经济发展,国力上升;引发二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解体。
材料三  2008年的金融危机,沉重打击了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国,削弱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实力。但非西方国家受到的影响比较小,经济增速远远超过西方国家,其中中国的表现最为突出。中国在金融危机爆发当年的GDP增长率达到了9.65%,一直到2015年,GDP增长率始终保持在7%以上,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一枝独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改变了中美之间的力量对比,中国GDP总量在2008年占美国的31%,到2019年则占美国的67%。危机导致国际关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摘编自王立新《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与世界政治的百年轮回》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危机导致国际关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认识。(3分)
【解答】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对材料中“危机导致国际关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认识是的金融危机,沉重打击了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国,削弱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实力。但非西方国家受到的影响比较小,经济增速远远超过西方国家,其中中国的表现最为突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改变了中美之间的力量对比。
【答案】:国家实力决定国际地位;中国的实力日渐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中国与美国必然会充满矛盾和斗争;应该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危机与挑战。(此题是开放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有理即可,对内可从坚持改革开放、科教兴国、提高综合国力等方面去发表认识,对外可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角度发表认识)
【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宪章运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与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经济大危机、法西斯政权的建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经济大危机、法西斯政权的建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等相关史实。
【关键能力】获取读信息、识记、探究、分析问题、创新能力。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总之,学生学会了这些方法能学生在考试时尽量节省答题时间,提高的得分,但是。学会题型的审题方法和答题技巧只是我们帮助学生学习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培养学生学会终生学习的能力,这就要还课堂与学生,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的奴隶,这样我们的学生在考试时才会得心应手。


通过这次讲座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大的提高主要表现在:
一、我对开卷考试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掌握了更好的关于开卷考试的审题方法与答题技巧,这些方法和技巧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训练,使他们很好的掌握并会运用。
二、也使我的教学理论得意提高,教学观念得到改变,那就是在课堂上要加强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使他们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健康全面的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不是知识的搬运工,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题,还课堂与学生,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把学生看成学习的奴隶,课堂上要再去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多启发学生,用心灵和智慧上好每一堂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要认真研读、思考教材,课程标准,认真思考每一节课该教学生什么,怎样教学生,为什么这样教学生,找到更适合学生接受的方法。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135300651.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