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本质难得变,进修的方式可以变

语文的本质难得变,学习的方式可以变



语文的本质难得变,进修的方式可以变






最近又悄然兴起了关于“语文”含义的争论,“语文”到底是“语言文字”还是“国语文学”还是“语言文化”?大家的唾沫仿佛又泛起了涟漪。这是不妨理解的,毕竟新课程方案、新课标出来了,按照以前每次课标出来必有一波这样的管理来说,仿佛见怪不怪了。笔者甚至觉得没什么大的价值。

再看看我们争论的结果,从“思想性”和“工具性”,到“人文性”和“工具性”其实并没有发生太多的变化,只是“思想性”仿佛更注重“道德”,而“人文性”更注重对人的关怀,这算是一个进步吧,但语文其实还是语文,不过我们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而已,我以为,那并不是语文的概念发生了变化。那个事后,“思想性”被我们认为更倾向于人的思想道德,而这样的理解本来就是片面的,一个人有“思想”,绝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思想道德高尚。一个人有“思想”,往往还不代表他有道德。所以,这就是中国“语言”的模糊性。

但是,不管怎么说,大家心里至少仍旧明白语文是个“啥”的。

一段时期,我们以能分析一篇课文的“思想道德”“政治意蕴”为能事,一段时间,我们又十分在意所谓的“读写结合”,甚至有老师还提出“指向写作”,当然还有大学教授认为,学语文其实就是学习生命动力学支持下的表达。但是,我们最终还是确认,孩子需要在“综合性”“实践性”的“真实而有意义的情境”中让孩子进行语文实践,才是孩子学好语文最重要的方式。于是,群文阅读作了一个桥梁,大单元教学算是一个进步,直到现在,我们觉得“任务群”可能是孩子学习语文比较好的方式。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135281123.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