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易错点知识50条+高中生物学尝试中酒精的应用の

高中生物学易错点知识50条+高中生物学实验中酒精的应用の



易错50条

警示一 有关“组成细胞化学元素含量、作用”


失分要记


(1)活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元素一般是O而不是C,组成细胞干重最多的元素是C。


(2)大量元素、微量元素是根据元素的含量划分的。无论是大量元素还是微量元素,都是生物体必需的元素,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警示二 有关“蛋白质相关计算”


失分要记


(1)在蛋白质的计算中,要特别注意题中设问的是“氨基酸的数量”还是“氨基酸的种类”。


(2)计算O和H的数量变化时,不要漏掉H2O中的O、H数值。


警示三 有关“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失分要记


(1)脂肪与脂质:脂肪是脂质中的一类物质,脂质除包括脂肪外还包括磷脂和固醇等。


(2)蛋白质水解与变性:蛋白质水解是在蛋白酶的作用下,肽键被破坏,得到多肽和氨基酸的过程;蛋白质变性是在过酸、过碱、重金属、温度过高等条件下,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而肽键没有被破坏。


(3)水解产物与氧化产物:水解产物是在水解酶作用下,大分子有机物水解形成的小分子有机物。氧化产物是有机物参与呼吸作用,氧化分解的产物。


警示四 有关“细胞膜结构与功能”


失分要记


(1)只有细胞膜的外侧存在糖蛋白,细胞器膜和细胞膜内侧不存在糖蛋白。


(2)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3)不同细胞的细胞膜中各组分的含量不同,这与细胞的功能有关,如功能越复杂的膜中,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警示五 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


失分要记


(1)绝大多数原核生物、真菌和植物细胞都有细胞壁,但其组成成分不同。


(2)中心体不能作为鉴定动植物细胞的依据,但可作为鉴定动物细胞和高等植物细胞的依据。


(3)真核生物:无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无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如蛔虫、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4)原核生物:无叶绿体但含光合色素时,可进行光合作用(如蓝藻);无线粒体但含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时,可进行有氧呼吸(如硝化细菌等)。


警示六 有关“分泌蛋白与细胞器的关系”


失分要记


(1)与分泌蛋白形成有关的细胞器: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有关结构: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有关的具膜结构: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2)有活性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需要多种细胞器的协作;核糖体是组成分泌蛋白的肽链的合成场所,肽链需在内质网中盘曲、折叠形成特定空间结构,经高尔基体进行最后的“加工、分类与包装”形成具“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再分泌到细胞外行使一定的功能。


警示七 有关“细胞核结构和功能”


失分要记


(1)核孔是蛋白质、RNA等大分子进出细胞核的通道。小分子物质是通过核膜以跨膜运输方式进出细胞核的,而不通过核孔。


(2)核孔是由多种蛋白质构成的复合结构,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如细胞核中的DNA不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3)核仁参与r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分布于染色体(染色质)上。


(4)核孔的数量、核仁的大小与细胞代谢有关,如代谢旺盛、蛋白质合成量大的细胞,核孔数多,核仁较大。


警示八 有关“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失分要记


(1)跨膜运输包括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是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物质运输方式,其动力来自于ATP或物质浓度差。


(2)无机盐离子的运输方式并非都是主动运输,在顺浓度梯度情况下,也可以被动运输方式进出细胞。


(3)胞吞和胞吐是借助于膜的融合完成的,与膜的流动性有关,是大分子和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物质运输方式,靠ATP提供动力。


警示九 有关“酶的组成及特性”


失分要记


(1)酶并非都是蛋白质,某些RNA也具有催化作用,因此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2)酶促反应速率不等同于酶活性。

①温度和ph通过影响酶活性,从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

②底物浓度和酶浓度也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但并未改变酶活性。


(3)分析与酶有关曲线时首先要弄清横坐标、纵坐标表示的意义,其次再分析影响该曲线的因素有几个,一般情况下,曲线未达到饱和时,影响因素是横坐标的因素,达到饱和稳定状态后限制因素是除横坐标因素之外的其他因素。


警示九 有关“酶的组成及特性”


失分要记


(1)酶并非都是蛋白质,某些RNA也具有催化作用,因此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2)酶促反应速率不等同于酶活性。

①温度和ph通过影响酶活性,从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

②底物浓度和酶浓度也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但并未改变酶活性。


(3)分析与酶有关曲线时首先要弄清横坐标、纵坐标表示的意义,其次再分析影响该曲线的因素有几个,一般情况下,曲线未达到饱和时,影响因素是横坐标的因素,达到饱和稳定状态后限制因素是除横坐标因素之外的其他因素。


警示十一 有关“ATP的结构及转化


失分要记


(1)ATP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高能磷酸键水解时能够释放出高达30.54 kJ/mol的能量,所以ATP是与能量有关的一种物质,但不可将两者等同起来。


(2)ATP转化为ADP需ATP酶的催化,同时也需要消耗水。


(3)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从物质方面来看是可逆的,从酶、进行的场所、能量方面来看是不可逆的。


警示十二 有关“细胞呼吸的场所、过程及方式”


失分要记


(1)细胞呼吸的场所及过程

①原核生物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细胞膜。真核生物有氧呼吸的场合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②有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不需要O2,只有第三阶段需要O2。


(2)无线粒体的真核细胞(或生物)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如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蛔虫等,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一些原核生物无线粒体,但进行有氧呼吸。


警示十三 有关“光合作用的物质及变化”


失分要记


(1)光合作用中产生的[H]为NADPH,呼吸作用中产生的[H]为NADH,两种[H]不是同一种物质。


(2)光合作用光反应中产生的ATP只能被暗反应所利用,呼吸作用中产生的ATP可被除暗反应外的各项生命活动所利用。


(3)CO2中的C进入C3但不进入C5,最后进入(CH2O),C5中的C不进入(CH2O),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证明。


警示十四 有关“净光合作用与真正光合作用”


失分要记


(1)光下并不是只进行光合作用,细胞呼吸同时进行,如果有氧气释放,说明光合作用强度大于细胞呼吸强度;如果有二氧化碳释放,说明光合作用强度小于细胞呼吸强度。


(2)对于密闭透明容器中的绿色植物,在黑暗的环境中,容器中二氧化碳或氧气的变化量反映了植物体进行的呼吸作用;在光照下,容器中二氧化碳或氧气的变化量,是植物体净光合作用的结果。

净光合作用=总光合作用-呼吸效率。


警示十五 有关“影响光合、呼吸的要素”


失分要记


(1)影响光合、呼吸的首要因素

①温度改变时,细胞呼吸会受到影响;光合作用不管是光反应还是暗反应均会受影响,但主要影响暗反应,因为参与暗反应的酶的种类和数量都比参与光反应的多。

②co2浓度很低时,光合作用不能进行;当co2浓度大于某值时,光合作用才华进行。co2浓度过大时,会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进而影响到光合作用。


(2)环境因素改变引发的弥补点和饱和点的移动

植物的光(CO2)补偿点和光(CO2)饱和点受外界环境影响,当外界环境变化时,光(CO2)补偿点和光(CO2)饱和点都会发生相应变化,规律如下:

①若呼吸速率增加,co2(光)弥补点应右移,反之应左移。

②若呼吸速率基本不变,条件的改变使光合速率下降时,CO2(光)补偿点应右移,反之应左移。

③阴生植物与阳生植物相比,co2(光)弥补点和饱和点都相应向左移动


警示十六 有关“细胞周期”


失分要记

细胞周期的判定

①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如植物形成层细胞、根尖分生区细胞、植物皮肤生发层细胞。

②高度分化的细胞,如神经细胞、表皮细胞等没有细胞周期。

③发生减数分裂的细胞无细胞周期。


警示十七 有关“有丝盘据过程及物质结构的变化”


失分要记


(1)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始终都有同源染色体生存,但它们既不配对,也不分开。


(2)染色单体并非分裂全过程都存在,它构成于间期,出现于前期,消失于后期。


(3)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不是纺锤丝牵引的结果。用秋水仙素处理抑制纺锤体形成,无纺锤丝牵引着丝点,复制后的染色体的着丝点照样分裂,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这就说明着丝点分裂不是纺锤丝牵引所致。


(4)赤道板不是细胞结构,是一个假想的平面,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细胞板是一真实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能看到,出现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末期。


警示十八 有关“减数分裂过程及变化”


失分要记


(1)同源染色体的大小并非全相同:同源染色体形态、大小一般都相同,但也有大小不相同的,如男性体细胞中X染色体和Y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X染色体较大,Y染色体较小。


(2)并非所有细胞分裂都存在四分体:联会形成四分体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特有的现象,有丝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不进行联会,不存在四分体。


(3)基因的分离与自由组合发生的时间没有先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其上的等位基因也分离,与此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其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警示十九 有关“细胞分化与细胞全能性”


失分要记


(1)同一个体的不同体细胞中核遗传物质完全相同,但由于选择性表达的基因不同,因而转录生成的mRNA及翻译生成的蛋白质不完全相同。


(2)已分化的细胞都含有保持该物种遗传特性所需要的全套遗传物质,因而都具有全能性。


(3)植物细胞全能性的表达需要一定的条件,即离体、无菌,一定的营养物质,植物激素等。未脱离植物体的细胞,其全能性受到抑制,不能发育成完整的新个体。


(4)一般来说,细胞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越难以表达,细胞分化程度越低,全能性越容易表达,但卵细胞的分化程度较高,其全能性也较容易表达。


警示二十 有关“细胞癌变、衰老、凋亡”


失分要记


(1)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普遍存在于所有体细胞中,并非只存在于癌细胞中,只不过在癌细胞中两种基因已发生突变。


(2)细胞的癌变是细胞畸形分化的结果,对机体有害。


(3)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并不总是同步的,在幼年个体中有衰老的细胞,老年个体中有新产生的细胞,但细胞总体衰老会导致个体的衰老。


(4)细胞衰老和凋亡对机体的正常发育都是有利的,细胞坏死对机体有害。


(5)细胞凋亡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但不属于细胞分化过程。


警示二十一 有关“遗传物质的发现实验”


失分要记


(1)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质和影响因素

①在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不要认为DNA也变性失活,DNA在加热过程中,双螺旋解开,氢键被打开,但缓慢冷却时,其结构可恢复。

②转化的实质并不是基因发生突变,而是S型细菌的DNA片段整合到了R型细菌的DNA中,即实现了基因重组。

③在转化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R型细菌均转化成S型细菌,而是只有少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原因是转化受DNA的纯度、两种细菌的亲缘关系、受体菌的状态等因素影响。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的标记误区

35S(标记蛋白质)和32P(标记DNA)不能同时标记在同一噬菌体上,因为放射性检测时只能检测到存在部位,不能确定是何种元素的放射性。


(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与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方法不同

①前者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即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的特征元素(32P和35S);

②后者则采用直接分离法,即分离S型细菌的DNA、多糖、蛋白质等,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


警示二十二 有关“DNA结构及复制的计算”


失分要记


(1)碱基计算

①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不同,即(A+T)/(C+G)的值不同。该比值体现了不同生物DNA分子的特异性。

②若已知A占双链的比例=c%,则A1/单链的比例无法确定,但最大值可求出为2c%,最小值为0。


(2)水解产物及氢键数目计算

①DNA水解产物:初步水解产物是脱氧核苷酸,彻底水解产物是磷酸、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

②氢键数目计算:若碱基对为n,则氢键数为2n~3n;若已知A有m个,则氢键数为3n-m。


(3)DNA复制计算

在做DNA分子复制的计算题时,应看准是“含”还是“只含”,是“DNA分子数”还是“链数”


警示二十三 有关“基因的转录、翻译”


失分要记


(1)转录的产物有三种RNA,但只有mRNA携带遗传信息,并且三种RNA都参与翻译过程,只是分工不同。


(2)密码子的专一性和简并性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蛋白质结构及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3)翻译进程中核糖体沿着mRNA移动,读取下一个密码子,但mRNA不移动。


(4)DNA上遗传信息、密码子、反密码子的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


(5)解答蛋白质合成的相关计算时,应看清是DNA上(或基因中)的碱基对数还是个数;是mRNA上密码子的个数还是碱基的个数;是合成蛋白质中氨基酸的个数还是种类。


警示二十四 有关“中心法则五大过程”


失分要记


(1)需要解旋的过程及相关酶:DNA复制(两条链都作为模板),需解旋酶解旋;转录(DNA的一条链作为模板),需RNA聚合酶解旋。


(2)高等动植物只有DNA复制、转录、翻译三条途径,但具体到不同细胞情况不尽相同,如根尖分生区细胞等分裂旺盛的组织细胞中三条途径都有;但叶肉细胞等高度分化的细胞无DNA复制途径,只有转录和翻译两条途径;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信息传递。


(3)RNA复制和逆转录只发生在RNA病毒中,是后来发现的,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和完善。


(4)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的过程——上述五个过程都有;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的场所有四个,即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


警示二十五 有关“基因分离定律原理”


失分要记


(1)杂合子(Aa)产生雌雄配子数量不相等

基因型为Aa的杂合子产生雌配子有两种A∶a=1∶1或产生雄配子有两种A∶a=1∶1,但雌雄配子的数量不相等,一般来说,生物产生的雄配子数远远多于雌配子数。


(2)符合基因分离定律并不一定就会出现特定性状分离比

①F2中3∶1的结果必须在统计大量子代后才能得到;子代数目较少,不一定符合预期的分离比;

②某些致死基因可能导致遗传分离比变化,如隐性致死、纯合致死、显性致死等。


(3)自交≠自由交配

①自交强调的是相同基因型个体的交配,如基因型为AA、Aa群体中自交是指:AA×AA、Aa×Aa;

②自由交配强调的是群体中所有个体进行随机交配,如基因型为AA、Aa群体中自由交配是指:AA×AA、Aa×Aa、AA♀×Aa♂、Aa♀×AA♂。


(4)鉴定纯合子、杂合子不一定都选测交法:


警示二十六 有关“两大遗传定律实验方法”


失分要记


(1)看清是探究性实验还是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不需要分情况讨论直接写结果或结论,探究性实验则需要分情况讨论。


(2)看清题目中给定的亲本情况,确定用自交还是测交。自交只需要一个亲本即可,而测交则需要两个亲本。


(3)不能用分离定律的结果证明基因是否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因为两对等位基因不管是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在单独研究时都符合分离定律,都会出现3∶1或1∶1这些比例,无法确定基因的位置,也就无法证明是否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警示二十七 有关“伴性遗传的发现及遗传特点”


失分要记


(1)萨顿假说运用了类比推理法;摩尔根的科学发现运用了假说—演绎法;摩尔根的发现又为萨顿的假说提供了科学证据。


(2)伴性遗传有其特殊性

①雌雄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不同,有同型和异型两种。

②有些基因只存在于X或Z染色体上,Y或W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从而像XbY或ZbW的单个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也能表现。

③Y或W染色体非同源区段上携带的基因,在X或Z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只限于在相应性别的个体之间传递。

④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联系。在写表现型和统计后代比例时,一定要与性别相联系。


(3)X、Y染色体的来源及传递规律

①X1Y中X1只能由父亲传给女儿,Y则由父亲传给儿子;

②X2X3中X2、X3任何一条都可来自母亲,也可来自父亲,向下一代传递时,任何一条既可传给女儿,又可传给儿子;

③一对夫妇(X1Y×X2X3)生两个女儿,则女儿中来自父亲的都为X1,应是相同的,但来自母亲的既可能为X2,也可能为X3,不一定相同。

鉴定某生物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当被测个体是动物时,常采用测交法;当被测个体是植物时,测交法、自交法均可以,但自交法较简单。


警示二十八 有关“人类遗传病、家族病、先天性疾病”


失分要记


(1)家族性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如传染病。


(2)大多数遗传病是先天性疾病,但有些遗传病可在个体生长发育到一定年龄才表现出来,所以,后天性疾病也可能是遗传病。


(3)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不一定会患遗传病,如白化病基因携带者;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也可能患遗传病,如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4)用集合的方式表示遗传病与两类疾病的关系如下:


警示二十九 有关“基因突变、基因重组”


失分要记


(1)基因突变发生的时期

①无丝分裂、原核生物的二分裂及病毒DNA复制时均可发生基因突变。

②基因突变不只发生在分裂间期,而是在各个时期都有。


(2)基因突变本质分析

①基因突变是DNA分子水平上基因内部碱基对种类和数目的改变,基因的数目和位置并未改变。

②基因突变≠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替换

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不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也可发生碱基对的改变。

b.有些病毒(如SARS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RNA中碱基的增添、缺失、替换引起病毒性状变异,广义上也称基因突变。

③生殖细胞的突变率一般比体细胞的突变率高,这是因为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时对外界环境变化更加敏感。

④基因突变一定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但却不一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3)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的判别

①如果是有丝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上基因不同,则为基因突变的结果。

②如果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上基因不同,可能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导致的。


警示三十 有关“染色体变异及育种过程”


失分要记


(1)染色体变异中的可育、不可育与可遗传界定

①单倍体并非都不育。二倍体的配子发育成的单倍体,表现为高度不育;多倍体的配子如含有偶数个染色体组,则发育成的单倍体含有同源染色体及等位基因,可育并能产生后代。

②“可遗传”≠可育。三倍体无子西瓜、骡子、二倍体的单倍体等均表现“不育”,但它们均属于可遗传变异。


(2)单倍体育种与多倍体育种分析

①单倍体育种包括花药离体培养和秋水仙素处理等过程,花药离体培养只是单倍体育种的一个操作步骤。

②两种育种方式都出现了染色体加倍情况:单倍体育种操作对象是单倍体幼苗,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植株是纯合子;多倍体育种的操作对象是正常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示三十一 有关“育种方式”


失分要记


(1)杂交育种是最简捷的方法,而单倍体育种是最快获得纯合子的方法,可显著缩短育种年限。


(2)让染色体加倍可以用秋水仙素等进行处理,也可采用细胞融合的方法,且此方法能在两个不同物种之间进行。


(3)原核生物不能进行减数分裂,所以不能运用杂交的方法进行育种,一般采用的方法是诱变育种。


(4)若要培育隐性性状个体,则可用自交或杂交的方法,只要出现该性状即可稳定遗传。


(5)有些植物如小麦、水稻等,杂交实验较难操作,则最简便的方法是自交。


(6)若实验植物为营养繁殖类如马铃薯等,则只要出现所需性状即可,不需要培育出纯种。


警示三十二 有关“生物进化概念及过程”


失分要记


(1)生物进化概念分析

①物种与种群: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必须是同一物种。同一物种的多个种群间存在地理隔离。

②突变与基因突变:“突变”不是基因突变的简称,而是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③抗药个体不是农药诱导产生的:在喷施农药之前,害虫中就存在抗农药的突变个体,喷施农药仅杀灭不抗药的个体,抗药的个体存活下来,农药不能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只是将抗药性个体选择出来。


(2)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分析

①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都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产生。

②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物种的形成: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这种变化可大可小,不一定会突破物种的界限,引发生殖隔离,即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b.新物种一旦形成,则说明生物肯定进化了。


警示三十三 有关“反射弧受损部位”


失分要记

反射弧受损的分析方法

反射弧只有在结构上保持完整性,才能完成反射活动。组成反射弧的任何一部分受损,反射活动都将不能完成。此类问题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感受器或传入神经受损:由于神经冲动不能传到脊髓和大脑皮层,无感觉,效应器不能作出反应。


(2)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受损:神经冲动能传到脊髓并通过上行传导束传到大脑皮层,有感觉,但效应器不能作出反应。


(3)神经递质被阻断不能释放:神经冲动不能传到效应器,效应器不能作出反应。


警示三十四 有关“电流计偏转情况”


失分要记


(1)判断指针是否偏转及偏转的方向,要比较与电流计两极相连的神经膜电位情况:电位相同——指针不偏转;电位不同——指针由正电位偏向负电位。


(2)判断指针偏转次数,要分析与电流计两极相连的神经

膜兴奋情况:两处神经膜都不兴奋——指针偏转0次;两处神经膜同步兴奋——指针偏转0次;两处神经膜不同步兴奋——指针偏转2次;只有一处兴奋——指针偏转1次。


警示三十五 有关“突触传递过程及异常”


失分要记


(1)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或被重新吸收。


(2)异常情况:

①若某种有毒物质使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则突触后膜可能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②若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则神经递质不能与之结合,突触后膜不会产生电位变化,阻断信息传导。


警示三十六 有关“动物激素调节”


失分要记


(1)激素及其分泌腺体分析

①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只起调节作用。

②胰腺既有外分泌部——分泌胰液,含各种消化酶;又有内分泌腺——胰岛分泌调节血糖的激素。

③体液调节并非激素调节:在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但不是唯一的,如CO2、H+等对生命活动的调节也属于体液调节。


(2)酶、神经递质、激素、载体及抗体

①激素发挥作用后就被灭活,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可被降解,抗体发挥作用后,随时间推移也逐渐被降解;而酶、载体发挥作用后仍具有活性。

②抗体、载体、部分激素是蛋白质;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有乙酰胆碱、多巴胺、肾上腺素、氨基酸类和一氧化氮等。


警示三十七 有关“体温调节过程、机理”


失分要记


(1)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温度感受器是感受温度变化的“感觉神经末梢”,它不只分布在皮肤,还广泛分布在黏膜及内脏器官中。


(2)高温条件下的体温调节只是增加散热量,不减少产热量,调节方式主要是神经调节;寒冷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既增加产热量,又减少散热量,调节方式既有神经调节,又有激素调节。


(3)寒冷环境中比炎热环境中散热更快、更多。寒冷环境中机体代谢旺盛,产热增加,散热也增加。


(4)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机制如下:外界温度低时,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外界温度高时,机体产热少,散热也少。当产热多于散热时,则体温升高;当产热少于散热时,则体温降低。如果人在发高烧时,人体的产热不一定大于散热,除非病人的体温在继续升高,如果温度保持不变,则产热就等于散热。


警示三十八 有关“血糖调节机理及过程”


失分要记


(1)血糖平衡的调节为神经—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通过体液调节发挥作用。


(2)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但使血糖浓度升高的激素并不仅有胰高血糖素,还有肾上腺素。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之间是拮抗作用,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之间是协同作用。


(3)参与调节血糖稳定的糖原是肝糖原,肌糖原不会直接分解形成葡萄糖。


(4)下丘脑作用于胰岛细胞是通过有关神经实现的,并不是通过促激素释放激素实现的。


警示三十九 有关“免疫细胞及免疫活性物质”


失分要记


(1)吞噬细胞不仅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还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2)T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也参与部分体液免疫。


(3)T细胞和B细胞的形成不需要抗原的刺激,而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形成需要抗原的刺激。


(4)由淋巴细胞到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中细胞的遗传物质并未发生改变,分化只是发生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5)对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来说,初次免疫只来自B细胞或T细胞的增殖分化;二次免疫不仅来自B细胞或T细胞的增殖分化,而且记忆细胞可以更快地增殖分化出浆细胞或效应T细胞。


(6)在再次免疫中,记忆细胞非常重要,然而抗体不是由记忆细胞产生的,仍是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


(7)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都不能产生;唯一没有识别抗原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特异性免疫中除浆细胞外,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抗原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其余免疫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功能。


(8)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如唾液腺、泪腺细胞都可产生溶菌酶。


警示四十 有关“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及作用机理”


失分要记


(1)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判断方法

①根据免疫的结果:如果免疫引起靶细胞裂解并释放其中隐藏的抗原,则为细胞免疫;如果两种成分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则为体液免疫。

②根据抗原的种类:如果抗原只进入体液,则为体液免疫;如果抗原进入组织细胞内,则为细胞免疫。


(2)免疫器官受损对免疫细胞及机体免疫的影响

①切除胸腺,T细胞、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将不能产生,细胞免疫几乎全部丧失,保留少部分体液免疫。

②骨髓遭到破坏,造血干细胞不能产生,其他免疫细胞都将不能产生,一切特异性免疫全部丧失,但输入造血干细胞,细胞免疫恢复。

③若胸腺和骨髓都遭到破坏,丧失一切特异性免疫,再输入造血干细胞,特异性免疫并未恢复。


警示四十一 有关“生长素及其两重性”


失分要记


(1)生长素的“低浓度”与“高浓度”是相对的,具体数值随植物种类及同一植物体内器官的不同而不同,如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度高于单子叶植物。而同一植物体中,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依次减弱,即茎的敏感度最低。此外,“分布多”不一定就是“高浓度”,如幼苗横放时,近地侧生长素分布多,对根来说是高浓度,对茎来说却还在低浓度范围内。


(2)顶端优势对侧芽的抑制程度的理解

顶端优势现象中,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会源源不断地往下运输,离顶芽越近的侧芽积累的生长素越多,抑制作用越强;离顶芽越远的侧芽积累的生长素越少,抑制作用越弱。


警示四十二 有关“植物激素性质及功能”


失分要记


(1)植物激素是在植物体的一定部位合成的微量有机物,激素种类不同,化学本质不同。


(2)生长素有极性运输的特点,其他植物激素没有。


(3)植物激素具有远距离运输的特点,激素种类不同,运输的方式和方向不一定相同。


(4)植物激素具有调节功能,不参与植物体结构的形成,也不是植物的营养物质。


(5)利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植物比用天然的生长素更有效,其原因是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具有生长素的作用,但植物体内没有分解它的酶,因而能长时间发挥作用。


警示四十三 有关“植物激素间的关系”


失分要记


(1)协同作用的激素

①促进生长的激素: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

②延缓叶片衰老的激素: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


(2)拮抗作用的激素

①器官脱落

②种子萌发

(3)生长素在浓度适宜时促进植物生长,同时诱导乙烯的合成,但当其浓度过高时,乙烯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使乙烯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超过了生长素对细胞生长的促进作用时,则开始抑制植物的生长。


警示四十四 有关“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失分要记


(1)对“λ”的理解

Nt=N0λt,λ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λ>1时,种群密度增大;λ=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λ<1时,种群密度减小。


(2)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

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反之,K值会上升。


(3)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区别

①种群增长率是指种群中增加的个体数占原来个体数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②增长速率是指某一段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与时间的比值。在坐标图上可用某时间内对应曲线的斜率表示,斜率大则增长速率大。

③在“J”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基本不变,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在“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逐渐减小,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警示四十五 有关“种间关系”


失分要记


(1)竞争和捕食的区别

①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并不以直接获得食物为目的。

②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以下情况不属于捕食: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一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如鲈鱼以本种的幼鱼为食,这属于种内斗争。


(2)寄生与腐生的区别

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


(3)种内斗争与竞争的区别

简记为:“同斗争”,“异竞争”。“同斗争”:同种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种内斗争,如公羚羊争夺配偶。“异竞争”:不同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竞争,如水稻和稗草争夺阳光。


警示四十六 有关“群落演替的种类及过程”


失分要记


(1)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2)任何环境下的演替都要最终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这时候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此时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也高。


(3)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


警示四十七 有关“生态系统的成分”


失分要记


(1)判断生产者时要注意是否为自养型生物,若为自养型生物,则为生产者。


(2)判断消费者时要特别注意“异养型”、“非腐生”等关键词,植物、微生物都有可能为消费者。


(3)判断分解者的主要依据是能否把动植物的遗体、残枝败叶等转变成无机物,即营腐生生活,如蚯蚓。


警示四十八 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及过程”


失分要记


(1)能量流动中的两个比较:

①生态系统中同化量和摄入量的比较

同化量为每一营养级通过摄食并转化成自身有机物的能量,摄入量是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它实际上与上一营养级的遗体、残骸一样,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

②能量传递效率与能量利用效率的比较

a.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若以“营养级”为单位,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

b.能量利用率:流入最高营养级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因此食物链越短,能量利用率越高。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分析:

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不单指能量的输入和输出过程,还包括能量的传递和转化过程。

②散失的热能不可以被生产者固定再次进入生态系统,故能量流动单向不循环且逐级递减。

③有些分解者可为消费者提供能量,如人吃蘑菇,鸡吃蚯蚓等,但分解者不可为生产者提供能量。


警示四十九 有关“生态系统两种稳定性”


失分要记


(1)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并不都呈负相关。

在某些特殊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如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判断

某一生态系统在彻底被破坏之前,受到外界干扰,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恢复的过程,应视为抵抗力稳定性,如河流轻度污染的净化;若遭到彻底破坏,则其恢复过程应为恢复力稳定性,如火灾后草原的恢复等。


警示五十 有关“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失分要记


(1)区分就地保护与易地保护

就地保护除了保护区域内的物种外,还应保护相应的生态环境,而在物种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不再适于物种生存后,就只能实行易地保护。


(2)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与间接价值的作用大小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酒精作用

1 酒精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中的应用

1.1 浓度:选用体积分数为50% 的酒精,作用是洗去浮色。
1.2 方法:取浸泡过的花生种子,用刀片在花生子叶的横断面上平行切下若干薄片,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在选出的最薄切片上滴23滴苏丹染液,吸去染液后再滴加12滴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再吸去多余的酒精后滴加蒸馏水,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
1.3 质疑和释疑:为什么要洗去浮色?为什么酒精能够洗去浮色这是因为若不除去浮色,就会导致染色过深从而影响观察效果。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因酒精属于弱极性物质,既可溶解非极性物质,又可溶解极性物质,故可用其除去非极性的色素。
2 酒精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中的应用
2.1 浓度:选用质量分数大于99% 的酒精(无水酒精。作用是溶解色素。
2.2 方法:称取5g绿叶,剪碎,放入研钵中,向研钵中放入少许二氧化硅和碳酸钙,再加入10 mL无水酒精,迅速充分研磨,用单层尼龙布进行过滤,收集滤液即可得色素溶液。
2.3 质疑和释疑:为什么要用无水酒精来提取色素为什么要迅速研磨因为光合色素均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如酒精、丙酮等。因丙酮有毒,所以常用 无水酒精替代丙酮。如果酒精浓度过低,会导致色素 溶解不彻底甚至无法溶解,从而影响提取效果。但是,浓度越高则挥发性越强。所以,要迅速研磨以防止酒 精挥发。收集到试管中的滤液实质是以酒精为溶剂的色素溶液,应用棉塞将试管塞紧,同样是为防止酒精的挥发。
3 酒精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中的应用
3.1 浓度:选用体积分数为95% 的酒精,起解离固定作用。
3.2 方法:剪取培养好的洋葱根尖23 mm,立即放入盛有盐酸( 15% )和酒精( 95% ) 的混合液( 1∶ 1) 中,在室温下解离 35 min,使根尖酥软。然后经清水漂洗和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液染色。最后轻轻按压,制片观察。
3.3 质疑和释疑:解离作用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要将15%的盐酸和95%的酒精 1∶1混合使用?释疑:根尖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只有将细胞彼此分离进而分散,且不能过度改变细胞结构和形态,才有可能在光镜下观察到处于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细胞。所以解离的本质就是通过药液的作用,在不过度破坏细胞形态结构的前提下,破坏细胞彼 此之间的连接,使细胞彼此分离。为有利于后续的制片和观察,就要严格控制药液的浓度、比例和解离的时间。如果仅用15%的盐酸解离,虽然能达到使细胞彼此分离的目的,但易使细胞变形,从而不利于观察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而解离时同时使用高浓度的95% 的酒精,可使蛋白质迅速变性,短时间内固定细胞形态。因此,两者 1∶ 1 形成的解离液又叫解离固定液。
4 酒精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中的应用
4.1 浓度:选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作用是除去卡诺氏液,解离固定。
4.2 方法:培养洋葱不定根至1 cm 左右,再置于4℃的低温环境中诱导36 h。剪取根尖用卡诺氏液浸泡 051 h,然后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最后,进行解离(15%的盐酸和95%的酒精1 ∶ 1混合、漂洗、染色、制片和观察。
4.3 质疑和释疑:为什么不用清水而用95%的酒精冲洗先后两次使用同浓度的酒精,其发挥的作用是否相同释疑:本实验需要观察经低温诱导后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的变化情况,所以要先用卡诺氏液浸泡以固定细胞形态。卡诺氏液有多种配方,通常使用无水酒精冰醋酸= 3∶ 1的配方,这样的药液能迅速穿透细胞,固定细胞形态,同时还能增强染色体的嗜碱性以利于染色。一方面,冰醋酸能使细胞膨胀,染色体铺展;另一方面,随细胞内冰醋酸的增加,也会造成细胞破裂,染色体散失的后果。所以,要及时用95%的酒精冲洗以去除冰醋酸。虽然水与冰醋酸能以任意比例混溶,但对细胞形态的固定并不起作用,所以使用酒精 而不是水。在实验的解离阶段,使用95%的酒精所起的作用与实验“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中的作用完全相同。由此可知,本实验中两次使用相同浓度酒精的作用是有差异的。
5 酒精在“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和“植物的组织培养”中的应用
5.1 浓度:选用体积分数为70% 的酒精,起消毒作用。
5.2 方法:用70% 的酒精喷雾对接种室里的空气进行消毒;用70% 的酒精擦试接种室的工作台和器皿以及操作者的双手和衣物进行消毒;用70% 的酒精短时( 67 s) 浸泡外植体对植物材料进行消毒。
5.3 质疑和释疑:为什么要用70%的酒精而不用其他更高浓度的酒精进行消毒释疑酒精消毒是利用酒精能使蛋白质变性从而杀死细胞的特性,但并不是酒精浓度越高越好。因为70%的酒精与其他浓度的酒精相比,不但具有更强的杀菌力和穿透力,而且有湿润作用,可排除掉材料上的空气,有利于其他消毒剂的渗入。正因为其穿透力强,故应严格控制好处理时间。
6 酒精在“DNA 的粗提取与鉴定”中的应用
6.1 浓度:选用体积分数为 95% 的冷酒精。作用是溶解蛋白质等物质,析出不溶于酒精的DNA
6.2 方法:先破碎细胞,获取含DNA的滤液;再利用DNA在NaCl 溶液中的溶解特性除去滤液中的杂质;然后在滤液中加入与滤液体积相等的95%的冷酒精,缓慢搅拌析出丝状的DNA
6.3 质疑和释疑:为什么要用冷却的而不是常温下的95%的酒精来析出DNA? 释疑无论冷却的还是常温下的95%的酒精,都能溶解滤液中包括蛋白质在内的大部分有机物,但并不溶解DNA,从而可以析出并提取DNA。而预冷的酒精效果则更佳,因为冷酒精不但能抑制核酸水解酶的活性,防止DNA降解,还能降低分子运动,易于使DNA形成沉淀析出。更有利于增加DNA分子的柔韧性,减少断裂,从而大大提高DNA的提取效率。

往期推荐

高中生物学

1.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1,2和选择性必修1,2,3)电子书和课本答案及视频汇总の

2.空中课堂

3.【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1、2+选择性必修1、2、3(含课后答案)の

4.经典视频日本动漫《工作细胞》第一季和第二节の

5.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1、2(电子书+课后习题答案)の

6.新人教版高中教科书《生物学》【选择性必修1,2,3 】电子书和教材问题答案の

7.新人教版必修教材部分概念变化摘录の

8.-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新教材网络培训及网络答疑汇总の

9.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新教材网络答疑の

10.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新教材网络答疑の

11.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全部实验视频の

12.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学五本教材问题答案の

13.新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生物-课本问题答案の

14.新人教版-必修2《遗传与进化》生物-课本问题答案の

15.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课本问题答案の

16.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课本问题答案の

17.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生物技术与工程》课本问题答案の

18.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新旧教材知识差异の

19.高中生物学核心基础知识整理 / 附高考生物答题规范の

20.高中生物学三年超重要85个核心概念总结の

21.高中生物遗传中的致死问题及遗传题中隐性信息的挖掘の

22.高中生物常见80个考察知识点汇总の

23.权威解答高中生物12个疑难问题の

24.人教社讲解高中生物学新教材 —— 必修1、2の

25.5月26人教社回答老师的196个问题の

26.人教社关于高中生物新教材答疑视频の

27.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新旧教材知识差异盘点の

28.高考生物:100道高中生物必刷题の

  

29.高中生物教师的疑难困惑问题分析の  
30.新教材:原核生物都是单细胞生物吗の

31.实验探究——高中生物学实验归纳の

32.林祖荣:双新背景下的生物高考复习 (全)の

33.高考生物学13个知识点误区の
34.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学五本电子教材、课后问题答案、视频汇总、网络答疑の
35.高中生物学核心基础知识整理 / 附高考生物答题规范の
36.高考生物重点及易错点知识梳理の
37.有关病毒的所有知识汇总の
38.高中各科新课标预备知识清单の
39.深度学习——新教材“离子通道”细节解析の
40.培育无籽西瓜可以用四倍体西瓜做爹吗の
41.基因突变不一定引起生物性状改变の
42.小麦的传奇——一株野草如何成为重要的粮食作物の
43.奇妙物种人类染色体组的奇妙物语の
44.肌糖原为什么不能分解成葡糖糖来补充血糖の
45.高中生物实验设计分析及答题技巧の
46.中学生物解题能力如何培养の
47.高中生物学核心概念汇编の
48.生物学新教材必修1详解新教材内容的16个变化の
49.高考生物教材中部分容易被忽略的37个问题汇总の
50.高考中与生物与健康相关题目の
51.高中生物细胞器及病毒相关知识总结の
52.高中生物常见80个考察知识点汇总の
53.深度学习——细胞内丰富多彩的核苷酸衍生物の

54.高中生物遗传部分基因定位的规律总结の


55.高考生物基因工程中9个重要知识图解の


56.图解高中生物16个高考生物实验原理の


57.人教社高中《生物学》新教材网络培训——马建兴: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三复习的坚守与创新の


58.高中生物高考复习四哥谈谈10点建议の
59.乔文军讲高中生物《假说-演绎推理》复习课の
60.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必修二黑体字の
61.高中生物学若干疑难问题辨析の
62.刺激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引起的反应属于反射吗+剧烈运动后肌肉酸痛是乳酸大量积累引起的吗の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135244994.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