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1期】为什么你的孩子不孝顺?从他放假第一天你就做错了
想要孩子懂事感恩,就要尽早让他了解父母的不易。
◐
他戴着口罩,系着围裙,单看擀面皮的伎俩,跟“老师傅”一样娴熟。
小手将面团压扁,5秒钟的工夫就擀出7个面饼,个个均匀无比。
身旁的小妹妹,只有6岁,也和他一般有模有样地在摊位上帮忙。
热闹非凡的集市里,全是大人的身影,这对小兄妹仿佛成了最“特别”的风景线。
毕竟是放寒假,别的孩子都窝在家里睡眠、玩乐。
而他们,每到假期就会积极过来帮父母的忙。
夏天凌晨3、4点出摊,冬天凌晨4、5点出摊,忙的时辰要到天黑才能回家。
这样的生活,小男孩已经持续了4年,但是却从未耽误过学习。
他期末考了3个A,平时成绩不错,很少看手机,看书反而更专注,一天看一本。
像《西游记》这类名著,他10天就能读完。
说到未来的梦想,他眼里闪着光,“长大后当兵,然后学医,最好当个军医”。
问他“羡不羡慕有得玩的同学”,他坦言“不太羡慕”,因为每个人的命运不一样,现在的他是“劳动的命运”。
问他为什么不在家睡觉,他说“睡不好”,心里一直惦记着辛苦的父母。
再问他“别人放假,你要来干活,会不会心里不平衡”,他摇摇头说:
“没有,帮父母比玩重要。”
多懂事的孩子啊!
小小年纪,就懂得体恤父母,愿意牺牲休息时间,离开舒服的家,来到寒冷的市集帮忙。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做到这一点。
评论区有位同样卖早餐的父母说:
“我儿子都12岁了,感觉从来都不知道我们多辛苦。
想想是我们没做好,不喊他帮忙,放假就让他睡和玩。现在看他从不主动帮忙,很担心以后!”
问题就出在这里。
每当孩子放假了有空了,90%的父母都会心疼孩子,让孩子什么事都别做,吃好睡好,尽情享受假期,而孩子也觉得理所应当。
于是常常我们能看到这样的画面:
孩子翘着二郎腿,机不离手地玩游戏,旁边的父母却忙到连喝口水都顾不上,喊孩子帮忙也永远得不到回应。
都说孩子的任何一个表现,基本上就是父母的水准。
当孩子不懂得主动分担,学不会体谅父母,或许是从他放假的第一天开始,你就做错了。
前几天去表姐家,已经中午12点多了,小外甥还没起床。
原来表姐心疼儿子平时上学累,想着好不容易放假了,就让儿子睡个够。
表姐这么为儿子着想,已不是一次两次了。
一直以来,她从没使唤过儿子做什么事,反而事事包办,想尽办法帮儿子代劳。
儿子的衣服她提前搭配好,上学用的文具书本也是她前一晚收拾放进书包,就连儿子吃饭洒在地上的汤汁,都是她蹲下去一点点擦干净……
有次亲耳听到小外甥大声吼她“都说我不要吃苹果,你怎么就没听见,烦死了”,心里不禁一揪。
这是对亲妈说话的态度吗?
可表姐不是生气,而是不停道歉“对不起,妈妈这就去换”,低三下四的姿态像极了“仆人”。
小外甥却一脸趾高气昂,和“小皇帝”没啥两样。
偶尔会听到表姐吐槽,说儿子挺没良心的,有时生病给他做饭,还被嫌弃不好吃,怪她生病也不挑日子。
不是倾尽一切心血,什么都不让孩子干,就能养出有孝心的好孩子来。
父母越是大包大揽,孩子越是会变得冷漠无情、不知感恩。
一位从事20多年班主任的教师朋友曾一针见血指出:
“现在要孩子写自己在家都帮父母做什么事,能写出来的太少了。
一个个都被宠成小皇帝、小公主,哪还有什么做家务、帮忙干活的经历?
再让他们说说最感恩父母什么事,几乎说不出来。
他们早就习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还认为老师、同学都要像父母那样迁就自己。”
不懂得感恩,心里只有自己的孩子,无非就是被父母“惯”出来的。
总把孩子视为生活的重心,把他当作王子、公主一样对待。
久而久之,他就觉得自己有特权,高父母一等,根本不会考虑到父母的需求和感受。
慢慢地,他也就不会心疼父母、孝顺父母了。
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对父母的态度,小时候看不出什么来,等他长大了,全是弊端。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一个整天在家里不做事,从来没被使唤过的孩子,未来只会给父母带来更大的苦难和绝望。
还记得湖北学霸李明亮吗?
曾经的他,是村里的风云人物,成绩优异,天赋异禀,本科985,一路保研读博士。
然而,寒窗苦读20余年,最后却赖在家里啃父母的老,差点和父亲反目成仇。
他天天找借口不出去找工作,父亲多说几句就出手伤人,光是警方介入就有两次。
心里只惦记着床头上的书,丝毫不顾父亲死活。
父亲在外受伤被人抬回家,他看都不看一眼,扶都不扶一下。
回想当初,父亲无比后悔。
刚开始,全家人指望李明亮读书有出息,就把他当宝贝供着,从牙缝里凑出钱让他专心念书。
家务事不用他干,地里的农活也不喊他帮忙。
甚至为了他,全家人决定让妹妹早早辍学赚钱补贴家用,让他无后顾之忧。
可结果呢?
李明亮不但没有感激父母、妹妹对他的付出和牺牲,还理直气壮欠妹妹的钱,吃饭要吃现成的。
父母烈日炎炎下汗流浃背地在地里劳作,天还未亮就拿着地里的出产出门吆喝,每天花心思为他精心准备吃的用的,这些他根本就看不到。
教育学家洪兰说:“过度喂养的爱,剥夺了孩子关怀他人的能力。”
当父母一次次抢过孩子手里的扫帚,吃完饭的碗,换洗的衣服时,无形中也剥夺了孩子换位思考、关怀别人的机会,让他习惯了享受和索取。
没有吃过生活的苦,体验过劳动的累,孩子就不会换位思考,更不会感激别人替他所做的一切。
越是处心积虑为孩子考虑,孩子越学不会承担和成长。
心里装不进父母的孩子,永远不要指望他会知恩图报孝顺你。
对于孩子的放假安排,李玫瑾教授一直主张:
一定要给孩子安排家务活,而不是都去上补习班。
“如果孩子从来都不承担家里的事,对家庭都没有责任感,你老了还能指望孩子会多么孝顺你,对社会有多大的责任感吗?”
所以,别舍不得用孩子。
只有放手让孩子多干活多劳动,孩子才会知道,父母累了,自己应主动拿鞋倒水;父母照顾自己,自己也要反过来照顾父母。
再小的家务活,都能一点点培养出孩子的责任、担当、自信和感恩。
沈阳初二女孩张跃瀛,寒假一到,就担任家里的“小厨师”。
学习之余,每天负责给家人做一些简单的饭菜,学做一些小点心。
对于以前没怎么做过饭的她来说,刚开始做家务也是手忙脚乱,但多练习几次很快就顺手了,她做事的条理性就更强了。
收拾厨房、擦拭餐桌、搞好地面卫生……
每次一忙起来,她就能深刻体会到妈妈平时的辛苦,更珍惜妈妈的付出。
能为家里出一份力,张跃瀛心里满是成就感。
张爸爸也说,孩子学会分担家务活,感受到自己是家里的一份子,自然就懂得爱家庭爱父母。
上海五年级学生冯彦琛的“寒假体验”,也一样深刻难忘。
平时看爸爸做包子,感觉特别容易。
可放假去爸爸店里体验了一把后,才意识到擀面的活很难。
每一个工序、力度都有讲究,稍不留神,面皮擀不好,包子就做不成了。
其实孩子不是天生冷漠、不孝顺父母,而是在他形成三观的过程中,缺少了劳动的参与,感受不到父母付出背后那份爱的深沉。
如社会学家蓝佩嘉所说:“家务劳动,是一种‘爱的劳动’(labor of love)。”
只有孩子的双手亲自参与到家庭事务中,体验过父母工作的不易,才能感同身受理解到父母的爱。
而他内心对父母的敬和孝,自然会被唤醒,也能学着勇敢挑起担子,成为父母的支撑。
现在舍得让孩子吃点生活的苦,受点劳动的累,未来才能享受到孩子关心父母的甜。
最后,再分享一位感动近50万人的小男孩。
中山的一处菜市场杀鱼档口,9岁的他动作娴熟地抓鱼、刮鳞、切鱼片。
捞起来的鱼起码七八斤重,但他每个动作都干脆利落。
因为心疼父母工作辛苦,一放假,就放下书包跑来这里帮忙。
没有迟疑、没有难为情,更没有抱怨吐槽。
从他的脸上,显露出的是替父母分担家事的自豪,更是超越同龄人的自信。
其实,对孩子最好的爱,不是心疼他,让他过着一直轻松、快活的小日子。
而是在他渐渐长大成人的路上,让他学会爱身边每一个人。
只有他懂感恩,有孝心,父母爱的付出才有回报,才能享受到养育孩子的美好。
孝顺从来不是溺爱出来的。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133307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