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作业】高中语文组合练习(3)文学类文本阅览+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

【寒假作业】高中语文组合练习(3)文学类文本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


寒假正是韬光养晦,蓄势待发的好时机,小文给大家带来了精选习题作为“寒假作业”,旨在帮助同学们巩固所学,弯道超车,为下学期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新高三的同学必练!高一高二的同学也可以来测一测自己的能力哦。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新高考卷选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毕下面小题。
文本一:
对一个村庄的认识
刘亮程
对于黄沙梁,我或许看不深也看不透彻,我的一生限制了我,久居乡野的孤陋生活又局限了我的一生。
可是谁又能不受局限呢?那些走遍天下学识渊博的人,不也没到过黄沙梁吗?他们熟知凡间一切深奥的道理却不认得这个村里的路,我这位农夫有朝一日给他们指一回路真是荣幸莫大。
我全部的学识是我对一个村庄的见识。我在黄沙梁出生,花几十年岁月长成大人,最终老死在这个村里,死后肯定还是埋在村庄附近。这便注定了我生死如一地归属于这片土地,来来回回经过那块地那几间房子,低头抬头瞥见那一群人。生活单调得像篇翻不过去的枯涩课文,硬逼着我将它记熟、背会,印在脑海、灵魂里。除了“荒凉”这唯一的读物,我的目光无处可栖。大地把最艰涩难读的一个章节留给这群没啥文化的人。
我不懂大道,只通一点斜门歪理。我想一个人活下去的理由可能只有芝麻那么小,而这些芝麻小理并不被通常的大道所涵盖。活在大地边缘的这一村人,他们的生活中没有大事,但并不因此活得小里小气。当他们因一个鸡蛋亲戚为仇、邻居反目,为半截麻绳大打出手、刀叉伤人时,你能说他们心胸狭隘,不该为这些琐碎之事争斗计较吗?那你说他们该计较什么?坐在如此荒远的不为人知的乡村里分析世界局势,还是讨论股市涨跌问题?这些天下大事,哪件比牛啃了他们的庄稼这事更大?当张三为自家麦地先淌进水而甩开膀子堵渠拦坝时,你能说他的拦坝工程比三峡工程小,不伟大?他抢救的可是眼看旱死的一亩二分地的麦子啊,这麦子可是他一家五口的活命粮啊。谁要在这时阻止他,没准他会操起铁锨和你拼命呢。
我在村里住久了,便掌握了这个村庄的很多秘密。比如王家腌了几缸咸菜喂了几头驴,李家粮仓里还有几担麦子箱子里还有多少钱。但要真正认识一个村庄很不容易,你得长久地、一生一世地潜伏在一个村庄里,全神贯注留心它的一草一木一物一事。这样到你快老的时候,才能勉强知道最基本的一点点。在村里溜达一圈走掉的人,如果幸运的话,顶多能踩走一脚牛粪,除此他们能得到什么呢?
那些季节中悠然成熟的麦子,并不为谁而熟,我们收回它们,我们并不是收获者。一年中有一次,麦子忘了回家,我们就得走好几年穷路。那些岁月中老掉的人,常老于一件事情。随便的一件事,就可消磨掉人的一辈子,想想吧,这些事情有多厉害。我不说出来你会以为什么大事耗掉了人的岁月和经历,那些看来很小的事到底有多大谁也不清楚。我们村庄上空飞过的一群苍蝇,对应到世界另一地可能就是一群庞大的轰炸机。我们村里的一声咳嗽,或许才是造成某个遥远国度地震的真正原因。
这个村庄隐没在国家的版图中,没有名字,没有经纬度。历代统治者都不知道他的疆土上有黄沙梁这个村子,这是一村被遗漏的人。他们与外面世界彼此无知,这不怪他们。那些我没去过的地方没读过的书没机会认识的人,都在各自的局限中,不能被我了解,这是不足以遗憾的。我有一村庄,已经足够了。当这个村庄局限我的一生时,小小的地球正在局限着整个人类。
(节选自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有删改)
文本二:
城市过客
刘亮程
进城谋生的第二天,我便在楼梯上摔了一跤。上楼梯时我不知道脚该抬多高、步子该迈多大。尤其下楼的时候,脚总是不敢果断地踩下去,担心下一个阶梯会不会是空的。这跤使我深信世上最坎坷的路就是楼梯。
本以为在乡下走了多年的坑洼路,走城里的平坦马路应该不成问题。可是车流如梭的十字街头我总是难以过去,前后左右的汽车和喇叭声使我仿佛置身兽群。我缺乏城市人的从容,城市人不怕车就像乡下人不怕狗。
我想,这座城市的许多尺寸不是按乡下人的标准和习惯设计的,适应它得有一个过程。好在我聪明,懂得用自己熟悉的事物作参照。比如小汽车的门比狗洞稍大一些,进车门时就要比进驴圈时头再低一些;城市缺少尘土,不用常拍打衣袖和屁股,但手不能闲着,要时时摸摸口袋里的钱在不在;街道固然宽阔,但属于每一个人的路却窄得可怜,在人群中拥拥挤挤绕过一辆辆车一个个人时,比任何一条乡间小道都曲折蜿蜒。
城里真好,但我知道我变不成城市人。除了这座城市不给我落户,不给我一间安身的住房外,我还缺乏很多在城市生活的经验和素质。我的老师告诫我,要多向市民学习。我都三十多岁了,要学的东西很多。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
我只是这座城市的客人,永远是,无论寄住几天或生活几十年,挣一笔钱衣锦还乡或是变成穷光蛋流落街头。城市没一件属于我的东西。我把楼房当成一座座荒山去爬,那上面不会有我的家。我知道了一些人的名字,但从骨子里我们并不认识,我仅仅是流浪到城市的一个农民。我把地荒在家里,时常在夜半之时,怀念起我的家畜的叫声、我的女儿和妻子。
(节选自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一方面说乡野的孤陋生活局限了自己,一方面又用人人都有局限、整个人类都受局限来自我宽慰,表现出情感上的矛盾纠结。

B.“大地把最艰涩难读的一个章节留给这群没啥文化的人”,“最艰涩难读”是喻指黄沙梁这个地方非常单调、荒凉、封闭、落后。

C.文中说外来人到村里,“如果幸运的话,顶多能踩走一脚牛粪”,这里的“幸运”是反语,实际上是调侃外来人运气非常不好。

D.村庄上空的一群苍蝇可能对应另一地的一群轰炸机,村里的一声咳嗽或许造成远方的地震,这些说法极度夸张,使文章妙趣横生。

2.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竟然在楼梯上摔了一跤,认定楼梯是世上最坎坷的路,显示了“我”初到城市时的无所适从。

B.“我”感到城市不是为乡下人设计的,过马路这类在城市中稀松平常的事,却让“我”举步维艰。

C.“我”在城市没有户口和住房,所以为自己预见了两种结局:挣一笔钱衣锦还乡或者穷困潦倒流落街头。

D.“我”认为自己不论在城市生活多长时间,都只能是城市的一个过客,是一个在城市漂泊的农民。

3.赏析文本一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点和效果。
4.有评论者认为,在作者刘亮程的笔下,黄沙梁“不再是单纯的故乡,而是灵魂憩息的地方”。请根据两个文本内容,探究评论者这样论断的理由。
文学类文本阅读全国卷选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海明威
罗伯特·乔丹在公路和桥上方的山坡上,伏在一棵松树后面,看着天色亮起来。他这时看到那哨兵正站在岗亭里,他望望手表,心想,只要我们能把他们牵制在这里,就能围住这些法西斯。瞧,那儿有什么人来了。
两个身穿毯子式披风、头戴钢盔的哨兵在公路上转了个弯,朝桥头走来,肩上挎着步枪。一个在桥的那一端停下来,走进岗亭不见了。另一个踏着缓慢而沉重的步子跨过桥来。他慢吞吞地走到桥的这一端,这边的哨兵跟他说了些话,就返身从桥上走回去。
刚上岗的哨兵走进岗亭坐下了。他的上了刺刀的步枪斜靠在墙上。罗伯特·乔丹掏出望远镜,对准了岗亭。
哨兵背靠墙坐着。他的头盔挂在一只木钉上,脸庞清晰可辨。他戴着那顶圆锥形绒线帽。而且他没有刮过脸。他脸颊凹陷,颧骨突出。他长着毛茸茸的眉毛,眉宇间连在一起。他显得很困乏,打着呵欠。他接着掏出烟荷包和一张卷烟纸,卷了一支烟。他用打火机打了几下,没打上,结果把它放进衣袋,走到火盆边,弯下腰,从火盆里取出一块炭,在一只手中挥挥,一边往上而吹气,接着点燃了卷烟,把炭扔回火中。
罗伯特·乔丹收起望远镜,伏在那儿望着公路,什么也不想考虑。一只松鼠在他下面一棵松树上吱吱地叫,顺着树干往下爬,半路上停了一下,扭头朝有人在张望着的地方看看。松鼠的眼睛又小又亮,它那尾巴激动地抖动着。接着这松鼠用小小的爪子和过大的尾巴在地上一大跳一大跳地跳上另一棵树。它在树干上回头望望他,然后在树干上绕了一圈。这松鼠在松树的一根高枝上吱吱地叫,它在那里平伏在树枝上,尾巴抖动着。
罗伯特·乔丹透过棵棵松树又向下面的岗亭望去。他很想把这只松鼠放在衣袋里随身带着。他很想有件什么东西可以触摸一下。他用胳膊肘擦擦松针地,但那是另一回事。谁也不知道在干这种事时你会有多孤独。
他这时伏在那里,不再望公路和岗亭,转而望着对面的远山。他静静地伏在那里,注视着早晨来临。他闻到了松树的香味,听到水流的声响,这时桥在晨曦中显得清楚而美丽。他伏在一棵松树后面,手提机枪横放在左前臂上,不再对那岗亭望了,以为这次攻势绝不会发生了,在这么一个可爱的五月底的早晨不可能出事。直到过了很久,才听到突如其来的密集的炸弹的砰砰声。
罗伯特·乔丹一听到炸弹声,那第一阵砰砰的爆炸声,不等山间传来隆隆的回声,就深长地吸了口气,就地提起手提机枪。
岗亭里的哨兵听到炸弹声就站起身来。罗伯特·乔丹看到他伸手去拿了步枪,从岗亭里走出来倾听。他站在公路上,阳光照在他身上,他头上斜戴着绒线帽,他抬头朝天空中飞机正在投弹的方向望着,阳光照射在他那没刮过的脸上。公路上这时没有雾,罗伯特·乔丹清楚而鲜明地看到哨兵站在公路上仰望着天空。阳光透过树丛照亮了他的身子。
罗伯特·乔丹这时觉得自己呼吸紧迫,仿佛有一圈铁丝捆住了他的胸脯,他稳住了胳膊肘,觉得有槽纹的前枪把紧顶着他的手指,就把这时已落入表尺缺口内的长方形准星对准那哨兵的胸腔中央,轻轻一扣扳机。
他感到枪托迅速、滑溜、痉挛地撞在自己的肩上,公路上那哨兵显得吃惊而痛苦,双膝一软,身子向前溜,前额弯向路面。他的目光从这弯着头躺在公路上的哨兵身上转向桥和另一端的岗亭。他看不到另外的那个哨兵,就顺着右下方的山坡望去,知道安塞尔莫就埋伏在那里。接着他听到安塞尔莫开枪了,枪声砰的一响,在河谷里激起回声。接着他听到安塞尔莫又开了一枪。
随着第二声枪响,桥下另一端公路拐角处传来了砰砰的手榴弹爆炸声。接着这边公路左方远处传来手榴弹爆炸声。接着他听到这边公路上的步枪声,而下边公路上传来巴勃罗那支骑兵用的自动步枪的枪声,哒哒哒哒,穿插在手榴弹的爆炸声中。他看到安塞尔莫正沿着陡峭的通道爬下,朝桥的那一端冲来,就把手提机枪挎上肩,顺着陡峭的山坡奔上公路。
他一边奔跑,一边听到安塞尔莫在叫喊:“干得好,英国人。干得好啊!”他越过躺在地上的哨兵晃着背包奔上桥面。
老头儿一手提着卡宾枪,向他跑来。“平安无事,”他喊着,“没出差错。我不得不补了一枪。必须结果他啊。”
罗伯特·乔丹看到泪水从安塞尔莫这位普通老人脸频上的花白胡子茬上淌下来。
(选自《丧钟为谁而鸣》,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间对周边环境的描写营造出静谧祥和的氛围,以此反衬之后突如其来的伏击,给读者带来阅读的震撼。
B.小说中,哨兵走出岗亭、“阳光透过树丛照亮了他的身子”等细节为下文罗伯特·乔丹的成功伏击作铺垫。
C.小说通过动作描写来刻画罗伯特·乔丹击杀法西斯哨兵时的形象,突出他的动作敏捷,从容镇定,毫不紧张。
D.小说写伏击哨兵扣人心弦,通过对交织着的各种武器声音的描写,以及人物简洁的语言,来渲染战争的残酷。
6.从听到炸弹声到击毙哨兵,罗伯特·乔丹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7.文章最后一段蕴含了怎样的内涵?请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① 

苏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

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

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注】①苏轼从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州,途经润州与孙巨源等人集会于多景楼。②捻:弹奏琵琶的一种指法。
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两句从“多景楼”的“多”字获得灵感,连用三个“多”字引出“情”“感”“病”,不仅没有赘余之感,反而具有美感。
B.上片情事相连,借往昔之景,论不平之事,写心中之情,展昂扬之志,意蕴盎然,如神来之笔。
C.下片先以“停杯且听琵琶语”承上启下,接着化用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的“轻拢慢捻”,赞美弹奏琵琶的高超技艺。
D.“醉脸春融”四个字描摹出一个怀抱琵琶的少女两颊泛红、嘴角含笑的动人姿态。
9.本词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都写到听琵琶女弹奏,但听曲的态度、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运用比喻表达自己不知何时才能求得贤才的句子是:“                    ?”
(2)韩愈在《师说》中通过反问语气,强调为了学道可以忽略年龄的句子是:“                                        ?”
(3)古诗中常出现“鸡”这一意象,古人或借鸡来表示时间的流逝,或将其作为田园生活的象征。比如李白或陶渊明的诗里就有“                                        ”的句子。

参考答案

1.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项,“表现出情感上的矛盾纠结”错误,根据原文“这个村庄隐没在国家的版图中,没有名字,没有经纬度……不能被我了解,这是不足以遗憾的。我有一村庄,已经足够了。当这个村庄局限我的一生时,小小的地球正在局限着整个人类”可知,作者并没有情感上的矛盾纠结,而是表现出一种理解的坦然。C项,“这里的‘幸运’是反语,实际上是调侃外来人运气非常不好”错误,根据原文“我在村里住久了,便掌握了这个村庄的很多秘密……在村里溜达一圈走掉的人,如果幸运的话,顶多能踩走一脚牛粪,除此他们能得到什么呢?”可知,文中的“幸运”并非反语,而是作者借此形容外来人与黄沙梁关系的疏远。同时,作者也不是“调侃外来人运气非常不好”。D项,“这些说法极度夸张,使文章妙趣横生”错误,根据原文“我们村庄上空飞过的一群苍蝇,对应到世界另一地可能就是一群庞大的轰炸机。我们村里的一声咳嗽,或许才是造成某个遥远国度地震的真正原因”可知,这一说法有着“蝴蝶效应”的科学依据,根据混沌效应理论,南美洲的蝴蝶扇一下翅膀可能引起欧洲的一场风暴;“极度夸张”的说法不准确,这里的对比还是比较客观的。
2.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项“我只是这座城市的客人,永远是,无论寄住几天或生活几十年,挣一笔钱衣锦还乡或是变成穷光蛋流落街头。城市没一件属于我的东西。我把楼房当成一座座荒山去爬,那上面不会有我的家。我知道了一些人的名字,但从骨子里我们并不认识,我仅仅是流浪到城市的一个农民。我把地荒在家里,时常在夜半之时,怀念起我的家畜的叫声、我的女儿和妻子”可知,“挣一笔钱衣锦还乡或者穷困潦倒流落街头”并非作者为自己预见的结局,而是用假设的语气强调自己永远是城市的客人。
3.①连续使用多个疑问句式,包括反问句式,强化了行文的语气,表明作者对乡亲的理解和对农民尊严的维护。
②用性质上差别极大的事物作比较,如“一个鸡蛋”“半截麻绳”与“世界局势”“股市涨跌”,“张三堵渠拦坝”与“三峡工程”,形成强烈的认知反差,富有哲思,令人回味。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在画线句子中,作者将性质差别极大的事物作比较,如“一个鸡蛋”“半截麻绳”与“世界局势”“股市涨跌”,“张三堵渠拦坝”与“三峡工程”进行比较,这些看似差别悬殊的事物,对于不同的人却也许有着相同的感受。所以,作者通过这种比较,让读者形成强烈的认知反差,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同时,这样的表达富有哲思,令人回味。
而在句式上,这一段文字使用多个疑问句式,包括反问句式,如“你能说他们心胸狭隘,不该为这些琐碎之事争斗计较吗?”“那你说他们该计较什么?”“这些天下大事,哪件比牛啃了他们的庄稼这事更大?”等,作者此处运用问句,说明了乡亲们行为的合理性,表明作者对乡亲的理解和对农民尊严的维护。同时强化了行文的语气,给读者一种不容辩驳的感觉。
4.①作者生于斯长于斯,从情感和精神已经与故乡融为一体,注定生死如一地归属于黄沙梁这片土地。
②作者清醒地认识到黄沙梁虽偏僻荒凉和不为人知,但作为故乡对自己却有着独特的存在价值。
③作者即便生活在城市,对城市却是疏离和排斥的,他心中念念不忘、魂牵梦萦仍是故乡黄沙梁。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根据文本一“我全部的学识是我对一个村庄的见识。我在黄沙梁出生,花几十年岁月长成大人,最终老死在这个村里,死后肯定还是埋在村庄附近。这便注定了我生死如一地归属于这片土地”可知,作者生在黄沙梁,长在黄沙梁,从情感和精神已经与故乡融为一体,注定生死如一地归属于黄沙梁这片土地。
根据文本一“这个村庄隐没在国家的版图中,没有名字,没有经纬度。历代统治者都不知道他的疆土上有黄沙梁这个村子,这是一村被遗漏的人……当这个村庄局限我的一生时,小小的地球正在局限着整个人类”可知,作者清醒地认识到黄沙梁虽偏僻荒凉和不为人知,但作为故乡对自己却有着独特的存在价值。
根据文本二“我只是这座城市的客人……我仅仅是流浪到城市的一个农民。我把地荒在家里,时常在夜半之时,怀念起我的家畜的叫声、我的女儿和妻子”可知,作者即便生活在城市,对城市却是疏离和排斥的,他心中念念不忘、魂牵梦萦仍是故乡黄沙梁。
5.C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C项,“从容镇定,毫不紧张”错误,由“呼吸紧迫”“前枪把紧顶着他的手指”“痉挛地撞”等描写可知,他很紧张。 
6.①听到炸弹声,他立即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内心果断坚决;②开枪前,他觉得自己呼吸紧迫,内心紧张,瞄准哨兵,镇定地开枪;③开枪后他很警觉,认真观察中弹哨兵,留意另一名哨兵。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形象心理和梳理小说情节的能力。
首先,当他当听到炸弹声时,“不等山间传来隆隆的回声,就深长地吸了口气,就地提起手提机枪”,此时的罗伯特•乔丹反应迅速,他立刻提起手提机枪,说明乔丹马上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表现了他的果断坚决。
接着,当炸弹声一响,“岗亭里的哨兵听到炸弹声就站起身来”,而此时的乔丹“觉得自己呼吸紧迫,仿佛有一圈铁丝捆住了他的胸脯,他稳住了胳膊肘,觉得有槽纹的前枪把紧顶着他的手指,就把这时已落入表尺缺口内的长方形准星对准那哨兵的胸腔中央,轻轻一扣扳机”,在瞄准哨兵开枪之前,乔丹内心是紧张的,但因为职责所在,他还是很镇定的扣动了扳机。
最后,开完枪后,乔丹看到“公路上那哨兵显得吃惊而痛苦,双膝一软,身子向前溜,前额弯向路面”,然后目光“从这弯着头躺在公路上的哨兵身上转向桥和另一端的岗亭。他看不到另外的那个哨兵,就顺着右下方的山坡望去,知道安塞尔莫就埋伏在那里”,由此可知,乔丹的警惕性还是很高的,他在观察中弹的哨兵,同时并没有忘记警惕还有另外一名哨兵。     
7.①安塞尔莫流淌的泪水,有不负重托完成任务的激动和喜悦;②也有为年轻生命逝去的内疚与无奈;③彰显了安塞尔莫身上人性的光辉,也侧面反映了战争的残酷。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句子含义和语段作用的能力。
结合“干得好,英国人。干得好啊!”可知,安塞尔莫老人流淌的泪水,包含了老人不负重托完成任务时的激动和喜悦之情。
结合老人说的话“我不得不补了一枪。必须结果他啊”,说明安塞尔莫老人射杀哨兵实属无奈,他为年轻生命逝去而内疚与无奈。
为敌人的死流泪,彰显了安塞尔莫身上人性的光辉;而这一切都是的战争造成的,这就从侧面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
8.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项,“上片情事相连,借往昔之景,论不平之事”错误,上片起句“多情多感仍多病”是写情;接着戛然而止,迅速道出“多景楼中”“尊酒相逢”,点明与孙巨源等集会于多景楼之事,是写事;而结句“乐事回头一笑空”,与起句“多情多感仍多病”的语意相连,意谓这次集会多景楼而饮酒停歌,诚为“乐事”,然而“一笑”之后,“回头”来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而“空”无所有,只有“多情”“多感”“多病”依然留在心头,又回到情的书写。故而上片应是由情至事,由事归情。
9.①从听曲态度上看:白居易是主动邀请琵琶女弹奏,并且专注聆听;苏轼用“且”字传达出自己本无心听曲。
②从情感上看:白居易听曲时,个人经历与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产生共鸣,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叹;苏轼只是单纯赞赏琵琶女“细捻轻拢”的技艺,表明自己因技艺而被吸引,没有抒发个人身世经历的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从听曲态度来看,《琵琶行》中,白居易偶然听见琵琶女的弹奏,便主动邀请琵琶女弹琴,其主要目的就是听琴,展现出“知音”的特点;而本词中,苏轼“停杯且听琵琶语”,乃是在于友人相聚时“多情多感”,而借琵琶声转移伤感之情,可见其目的不在听琴。
从思想感情来看,白居易把个人的遭贬和琵琶女有才被妒,嫁为商人妇,两个人都身怀才能却沦落天涯、难遇知音的经历联系起来,并视琵琶女和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借琵琶女的遭遇抒发个人感慨;而苏轼在本词中只是欣赏了琵琶女“细捻轻拢”的技巧,对于其身世遭遇并不了解,也没有产生共鸣和借此抒发个人感慨。
10.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
【详解】本题考查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掇”“道”“庸”。
好书推荐



小文给大家特别推荐一套全面解析高考真题、知识点精析详解、多维度专题训练、阶梯式提升阅读能力的系列阅读丛书《高考真题精析仿练》基础版结合教材讲解必备知识,夯实基础;提升版全面解读设题角度,提升关键能力;强化版指导答题思路方法,强化解题能力。


践行新课标,呼应新教材,名师编写。本系列丛书由北京市西城区教研员边境主编,数十位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名师参与编写。


精析高考真题,高效仿照练习。立足“析(明)”和“练(透)”,详析真题文本内容和解题方法,便于我们快速找到正确的阅读学习方向。精选名校模拟试题,从不同角度设置仿题,兼顾全面及预测性。


适用范围广,新旧高考兼顾。无论是高考真题和名校模拟题都兼顾新旧教材不同区域,以便学生全面了解各种题型。


配套资源丰富,设计精美。扫码可以获得更多的阅读试题;双色印刷,版面设计美观,便于学生阅读。



长按扫码阅读样书


往期推荐





【寒假作业】高中语文组合练习(1)信息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


【寒假作业】高中语文组合练习(2)文言文阅读+语文文字运用


【专题练习】2023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练习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130273709.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