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要妈妈在,孩子就不乖?真象让人心疼…
宝宝玩英语(id: ibabyfs)
(点击关注叨叨,科学育儿不走丢~)
很长一段时间,我的精神几乎始终都是处于即将崩溃的边缘。
每天出门上班的时候,女儿都会和我上演一场琼瑶式“生离死别”。下班回到家以后的每一刻,她都会像一个树袋熊一样,恨不得挂在我身上。
上厕所要跟着,一脸宠溺的看着我蹲马桶;吃饭要抱着,打死也不坐宝宝椅,一顿饭要吃一个小时;我和他人说话,她就掰过我的脸,只让我看她;稍微有点不顺着她的时候,她就大哭大闹。
有一天,我给她讲绘本讲的口干舌燥,想去喝口水她就开始大哭。我的忍耐已经到了极点,开始冲她嚷,说她不懂得体谅妈妈。
这样的瞬间有无数次,我对她发过脾气,实在生气的时候,还打过她的屁股。可是吼完、打完之后,又是无尽的愧疚:
她还这么小,哪里懂得什么体谅?
我跟老公、婆婆吐槽娃难带。
可老公一脸骄傲的说:你不会带孩子,总是把孩子弄哭,宝宝跟着我的时候,可乖了。
婆婆也欲言又止的说,我正想和你商量,你要不每天中午别回来了。你不回来我们玩的挺好,你一回来,她就不乖,还经常惹得孩子大哭。
一肚子的委屈瞬间涌上来!
为什么女儿跟着别人的时候,是天使宝宝,跟着我就根本不像人类的孩子?
曾经,我也无比自责:
是不是我的养育办法有问题?
是不是我对她的爱与关注不够多,让她对我如此依恋?
她这样的行为是不是缺乏安全感,这未来会不会影响性格?
困惑了许久,我也去问了很多妈妈。本来,家有“磨娘精”的妈妈真的很多。
也有很多妈妈,采取的是像我一样压制的方式,先按捺情绪安抚,克制不住的就大吼一顿。
但是我知道,这不是基本的解决办法。
最终让我释怀的,是一位妈妈的劝解,她说:宝宝跟你黏,是因为只有跟你在一块儿时,她才是无所顾忌的!而且,孩子能黏你的时间,真的没有几年。
换个角度想,孩子“磨娘”那是因为他们知道,妈妈是他们最亲近的人,在妈妈面前,他们可以肆无忌惮。
而且,这些“撒泼”也是有更大的积极意义的。
早教专家林怡说:孩子的很多负面行为都像是水面上突然出现的小漩涡,看似微不足道,底下却暗流涌动,积蓄的都是成长的力量。
孩子们的心智发育逐渐成熟,有了“小心机”知道这样能释放情绪,让自己获得满足,还会向妈妈寻求帮助,这对孩子成长有很重要的意义。
内心安定,愿意表达负面情绪的孩子,比看起来听话懂事的娃儿,要幸福的多。
小说《无声告白》中,莉迪亚就是一个典型的“乖孩子”,她最爱好说的一句话就是“好的,妈妈”。
妈妈逼她去完成自己梦想,做一名女医生,她就去学那些东西;爸爸希望她能融入白人的交际圈,她就每天假装和朋友打电话。
实际上,她看不懂物理生物,更没有什么朋友。
最终,无数压抑情绪的聚集,让莉迪亚走上了绝路。
相比之下,那些敢于表达,敢于向妈妈索爱,情绪有安全感的孩子,多么令人羡慕。
其实,孩子的每一个负面行为背后,都蕴藏着积极的情绪动机。他们不是故意使坏,只是为了表达某种需求。
就比如孩子“磨娘”行为的背地,也是他们复杂的内心世界。
我们仔细回想一下,孩子不乖、黏母亲的时候,是不是这几种情况?
1、三岁以前,宝宝其实就和妈妈更亲密
孩子三岁以前,对妈妈的依恋最为激烈。因为十月怀胎,他们在子宫这样“平安”的环境中,熟悉了妈妈的心跳、味道,这种依恋难以割舍。
想要他们长成一个“独立”的人,这个过程是逐渐的,而不是突然的。
当然,这种依恋会随着他们的成长而逐渐变淡,我们不要粗暴的制止,保护好孩子脆弱又敏感的心,不让宝宝失去安全感。
2、在别处积攒的情绪,来妈妈面前发泄
有一次,在游乐场看到过这样一幕。几个孩子玩滑梯的时候,其中一个大孩子插了队,后面被插队的那个小孩,哇的一声哭了。
然后就来到妈妈面前,一边捶打着妈妈,一边大哭。
因为他知道,他打不过“大哥哥”,但是他心里又有愤怒的情绪,他只能跟妈妈发泄。
这种感受我们也应该理解孩子,我们成年人积压了满腹的怨气,也是容易对亲近的人发泄的,更何况是表达能力不好的孩子。
3、知道妈妈的底线,而不敢去试探别人的
《美国育儿百科》中指出:妈妈不在家,保姆或者家人告诉你孩子们表现的像个天使时,不要偷着开心觉得孩子终于长大了。孩子并没有长大,而是他们对别人的信任不足,不敢去试探他们的底线。
孩子跟妈妈以外的人不敢“撒野”,其实是他们心智成熟的一种“小心机”。
他们知道,自己即使撒野妈妈还是会亲亲抱抱他们,可是对于别人,他们就“怂”了,没有“胆量”去试探。
4、需求得不到满足,以“磨娘”的形式发泄
很多职场妈妈,每天和孩子相处的时间不多,最多就是从晚上回到家到孩子睡觉的那三个小时。
时间久了,孩子的内心总会不安。他们不知道,妈妈为什么不陪着他们,更不确定妈妈会不会回来,还爱不爱他。
所以见到妈妈后,他们会表现出“分离焦虑”。
其实,宝宝们只是没有得到足够的爱与关注,对妈妈的渴望,以一种“求关注”的方式在发泄。
电视剧《都挺好》中,苏明成把妹妹苏明玉打伤住院之后,苏明成的岳父问了女儿朱丽一个问题。
他说,苏明成这是有暴力倾向啊,他有没有对你动过手。
就这一句话,就赚足了网友的泪点。
同样是女孩,苏明玉被苛待长大,成年后不敢相信别人,不敢去爱别人。看起来是个女强人,内心却脆弱无比。
而被“娇生惯养”长大的朱丽,有什么事情都能回家倾诉,她的背后是永远有依靠的。
这两个女孩子长大后不同的宿命,给无数的家长敲响了警钟。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给了他们足够的爱与回应,她们长大后内心才能是充满安全感的,遇到挫折也愿意跟父母倾诉,不至于一个人活成“无比懂事”的模样。
再反观那些和和妈妈在一起才不乖的孩子,是彼此的福气。
因为他们足够信任我们,愿意在我们面前撒娇;因为我们给了他们足够的爱,让他们不惧怕对我们表达与发泄。
“磨娘”的孩子其实是把妈妈当做一个“安全基地”,当他们有安全需求的时候,就想要返回看护人身边。
而我们这些“安全基地”要做的,就是允许他们发脾气,给他们的心灵足够宽广、安全的场所。
妈妈在的时候,孩子格外不乖,这根本上就是他们对安全感旺盛的需求。
那么,我们这份安全感的给予,除了陪伴,还要做到这几件事。
足够的耐心,允许他们发脾气
当宝宝发脾气的时候,我们的理智也可能已经崩溃,但是还是要跟即将爆发的自己说一声暂停,大吼大叫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还会让孩子缺乏安感的表现愈演愈烈。
平静而温和的对待,不打压,不惩罚,就对了。
离开时告诉宝宝,你要去做什么、回来的时间
大部分的宝宝都是有分离焦虑的,因为他们分不清离开和消失的区别。就像小孩子很喜欢玩“藏猫猫”的游戏,因为他们喜欢那种“消失”又“出现”的惊喜。
但是如果他们不知道妈妈是走了,还是消失了,他们会局促不安。所以暂时离开的时候,一定要告诉孩子,妈妈会回来的。最好能把时间量化,比如,时针到了12那里的时候,妈妈就回来了。
高质量陪伴,不用时间换取自己的满足感
我们总是以为长时间与孩子的厮守,就是他们安全感的来源。其实不是的,安全感来自于孩子内心的感知,他们能够确定爸爸妈妈能看到我,他们爱着我。
所以陪伴的时间不是最重要的,优质的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帕蒂·惠芙勒在《倾听孩子》一书中指出:孩子喜欢在家里,在至亲面前表达全部情感,是因为他能被倾听和理解。孩子被理解的越多,以后在外面他就会表现得越好。
在婴幼儿事情,一个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比任何教育技巧都重要。
下次孩子再只对妈妈“作妖”的时候,想想这背后的积极力量。
毕竟,当他们逐渐有了独立的自我意识之后,我们才会意识到,他们这么黏我们的时光,真的很珍贵。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129307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