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案】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七下 10.2 平移 第2课时

【教学教案】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七下 10.2 平移 第2课时


教学教案









【教学教案】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七下 10.2 平移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所给条件作简单的立体图形平移后图形.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操作、欣赏、认识探索平移的基本特征的过程,理解平移时对应点所连线段平行(有时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当,对应线段平行(有时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以及对应角相等的理论.

【情感态度】

培养良好的识图能力,领会变换的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平移的特征和平移的根基性质.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平移的特征和平移的基本性质.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1.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平移实例,学生回忆已学知识.

2.什么是平移?

3.平移的三要素是什么?

【教学说明】 通过这些画面的展示切身感受到我们身边的生产、生活中广泛存在着平移现象,激发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本节课探究问题作好了铺垫.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如图△A′B′C′是由△ABC平移得到的.

 

1)平移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的形状、大小有没有发生变化?

2)每对对应线段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

3)每对对应角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

【归纳结论】 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也可能在同一条直线上),对应角相等,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

2.观察探索:△ABC沿着PQ的方向平移到△A′B′C′的位置,除了对应线段平行并且相等以外,你还发现有哪些线段平行且相等?

 

【归纳结论】 平移后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并且相等.

3.注意:若把△ABC沿着BC的方向平移到△A′B′C′的位置,在平移过程中,同学们发现了不同于所概括规律的特征吗?

 

【归纳结论】 在平移过程中,对应点所连的线段也可能在一条直线上.

4.将图中的△A′B′C′沿着RS的方向平移到△A″B″C″的位置,其平移的距离为线段RS的长度.

 

【教学说明】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便于让每个同学都能在自己的探索过程中找到一定的成就感,从而获得进一步探索的信心和勇气.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见教材第116页例题.

2.在平移过程中,对应线段( )

A.互相平行且相等

B.互相垂直且相等

C.互相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

3.如图所示,平移△ABC可得到△DEF,如果∠A=50°,∠C=60°,

那么∠E=____度,∠EDF=    ,∠F=     ,∠DOB=     .

 

4.如图,面积为12cm2的△ABC沿BC方向平移至△DEF的位置,平移的距离是边BC长的两倍,则图中的四边形ACED的面积为( )

 

A.24cm2         B.36cm2           C.48cm2           D.无法确定

5.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BC>AD,∠B与∠C互余, 将AB,CD分别平移到EF和EG的位置,则△EFG为      三角形,若AD=2cm,BC=8cm,则FG=       .

 

6.将字母A按箭头所指的方向,平移3cm,作出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说明】 考察学生能否灵活运用平移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答案】2.C 3.70  50  60  60   4.B   5.直角  6 cm   6.解:略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2.通过本节课,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

3.通过本节课,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课后作业

1.布置作业:教材第117页“习题10.2”中第1、2、3 题.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五、教学反思

该节课要注意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状态,利用大量的动画展示平移的特征,其目的之一是加强直观性,目的之二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习的效果.从上课的情况来看,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当然,对于学困生来说,在观察引导后,还需多加辅导,特别是画平移的图形.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129282879.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