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案】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七下 10.2 平移 第1课时

【教学教案】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七下 10.2 平移 第1课时


教学教案









【教学教案】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七下 10.2 平移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的平移变幻,探索它的基本性质.

2.能按要求画出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造就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学会判断图形在方格纸上沿竖直和程度方向两次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格数.

【情感态度】

通过观察、归纳、推理可以获得数学猜想,了解数学活动中布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图形的平移变换.

【教学难点】

掌握两次连续平移的方法,准确判断平移的距离.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请你判断: 小明跟着妈妈乘观光电梯上楼,一会儿,小明兴奋地大叫起来:“妈妈!妈妈!你看我长高了!我比对面的大楼还要高!”小明说的对吗?为什么?

【教学说明】 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新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的一些如图所示的现象:如滑雪运动员在白茫茫的平坦雪地上滑翔,火车在笔直的铁轨上飞驰而过等等.

 

2.我们还可以看到如图所示的一幅幅美丽的图案,它们可以看成是由某一基本图形沿着一定的方向移动而产生的结果.

 

3.根据上述分析,你能说明什么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吗?

【归纳结论】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4.图形在平移的过程中有哪几个要素需要注意的呢?

【归纳结论】平移三要素: 几何图形——运动方向——运动距离.

5.当我们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时,△ABC沿直尺PQ平移到△A′B′C′时,就可以画出AB的平行线A′B′了.

 

我们把点A与A′叫作对应点,线段AB与A′B′叫作对应线段,∠A与∠A′叫作对应角.此时:

1)点B的对应点是                                             

2)点C的对应点是                                             

3)线段AC的对应边是                                          

4)线段BC的对应边是                                           

5)∠B的对应角是                                              

6)∠C的对应角是,上述问题都给了我们平移的大致印象,哪位同学能说—说什么叫平移?

【教学说明】 让学生自己总结平移的概念,掌握平移的三要素.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平移是由                                                所决定.

2.下列四组图形中,有一组中的两个图形经过平移其中一个能得到另一个,这组图形是( )

 

3.下列图形中,是由(1)仅通过平移得到的是( )

 

4.在以下现象中,①温度计中,液柱的上升或下降;②打气筒打气时,活塞的运动;③钟摆的摆动;④传送带上,瓶装饮料的移动属于平移的是( )

A.①,② B.①, ③         C.②, ③          D.②,④

5.如图,△A′B′C′是由△ABC平移得到的,写出图中的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点.

 

【教学说明】 通过练习,进一步了解平移的概念和三要素.

【答案】1.平面图形、平移的距离、平移的方向 2.D    3.C   4.D

5.解:对应角是:∠A和∠A′,∠ABC和∠B′,∠C和∠A′C′B′.

对应线段是:AB和A′B′,AC和A′C′,BC和B′C′.

对应点是:A和A′ B和B′C和C′.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组织学生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并作适当的补充.

课后作业

1.布置作业:教材第113页“练习”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首先,通过创设大量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形成直观上的初步认识.然后,让学生通过演示,使平移运动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机会.将静态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动态的过程,将传统的教学方法演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引导学生在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中,积极思考、充分探究、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起到突破难点的作用.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126282885.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