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怕是不能退园去读幼稚衔接班了~

以后怕是不能退园去读幼小衔接班了~


点击上方蓝字并关注,对话框回复“入群”,
热门教育资源一手评测,和群内爸妈抱团交换。


今年教育界大事,一件接一件。


北京大面积关停整顿线下机构;约谈在线教育头部平台负责人;央媒暴光挂牌名校学区房;提升示范性高中名额分配比例……


每一个事件都来势猛烈。


它们看起来分别打击了教培机构、择校、学区房,但背后遵循的逻辑是一般的,把家长从内卷化的焦虑中拉出来。


现在,终于来到了幼稚衔接。


教育部为此专门出台了一个文件——《关于大力促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

鱼sir将它称为官方版“幼稚衔接”。

这个《意见》的重点,大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a.幼儿园不得设学前班,不得提前教小学知识,如数学、英语、拼音等,不得部署读写算家庭作业,如果发现大班孩子流失严重,要跟踪加报告;

b.小学要放慢教学进度,给孩子多些顺应时间,最好是边玩别学;

c.校外培训机构不准搞学前孩子学科类辅导。


若再粗暴一点理解的话就是,以后,大家不准去上什么专门的幼小跟尾班,尤其是校外的,这一环由幼儿园和小学合作,共同完成。

然而,面对这个官方版“幼小衔接”,家长们的普遍反应是:

这种反应很好理解。
家长们为啥需要送孩子上专门的幼小衔接?
因为,小学进度太快,不先学,孩子根本跟不上。
以后怕是不能退园去读幼小衔接班了~
再加上,身边每个孩子都在幼小衔接,你如果选择站在原地,就等于“被落后”。
现在《指导意见》不允许原来的幼小衔接了,大家慌呀。
到时候,幼儿园说:“这个小学会教。”小学默认:“这个幼儿园教过。”
结果,幼小衔接,变成了幼小断裂。
不过,官方版“幼小衔接”没有无视家长们的担忧。
此前,幼小衔接这个工作,都让幼儿园和校外培训机构做了,尤其是校外培训机构的加入,刺激幼小衔接不断前置,幼儿园小学化严重。
以后怕是不能退园去读幼小衔接班了~
网络上流传的“幼升小普娃牛娃”配置表截图。
而小学基本是“坐享其成”的状态。
小学恨不得家长送来的都是神童,一个个都不用教,直接能考出好成绩。
而今,官方版“幼小衔接”最大的调整是,小学要负起幼小衔接中“小”的部分。
在《指导意见》中主要是3点,鱼sir也做个简单地概括:
1.小学一年级不能光想着上课赶进度了,得先想想怎么幼小衔接,将入学适应教育纳入一年级教育教学计划;
2.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让一年级教学进度慢下来;
3.改变教学方式,让孩子边玩边学,逐步适应小学节奏。

理想的一年级课堂应该是怎样的呢?
《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的开篇做了一个描述:
“入学初期,创设与幼儿园相近的班级环境,如:允许儿童适当携带自己喜欢的图书、玩具,增强心理安全感,缓解入学焦虑;根据需要灵活摆放课桌椅,支持教师以游戏和活动的方式开展教育教学;在一年级的户外活动区域提供适宜的体育器材和游戏材料;张贴温馨的图文提示,帮助儿童熟悉校园环境。”
这样的设想非常美好,也非常合理。
按照这个方案,以后部编版小学课程标准必须得改,目前在用的这个标准: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左右要会书写。
目标至少得减一半吧,不然怎么有时间给孩子适应,还有玩。

那么问题来了,家长适应不了,或者说没法心安理得地让孩子以这样的方式幼小衔接。
为啥校外培训那么吃香?因为它们够快,够超前。
看看一些在线教育机构,把幼升小的识字量提到了800甚至1000。
以后怕是不能退园去读幼小衔接班了~
现在官方版“幼小衔接”在之前慢的基础上,更慢了。

习惯了快,突然慢下来,家长只怕会更慌更焦虑。
这种焦虑不是家长自找的,而是,目前的政策并不见得能让“幼小衔接”回归到一种理想状态。
我们有中高考这样的选拔机制在,学习成了一场与周围人的竞争,“违规抢跑“很难完全杜绝。
官方版“幼小衔接”落地后,鱼sir猜测可能会有这样几种情况发生:
1.听话的学校成绩会不如那些“偷着学”的学校,家长一看有差距,都挤到那些“偷着学”的,最后白搞;

2.机构不让教,那就请家教,或几位家长一起私下搞个班级,这对经济实力强的家庭造成的影响不大,但会增加普通家庭的教育成本,甚至直接刷掉部分家庭参与竞争的资格,教育更加不公平;
3.原来的“幼小衔接”转到“地下”进行,本来大家互为参照,量力而行,现在好了,“敌人”都在暗处,家长们完全不知道该使多少力,只能无上限地使力,内卷化进一步加剧。
4.当一部分家长认识到上面三种可能时,会思考怎么办,一条相对有保障的路径——买最好的学区房,于是,学区房再涨一轮。

我们会发现,官方版“幼小衔接“设定的这些个条条框框,只会对那些资源、选择原本就有限的家庭造成约束。
就如《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一书中所分析的:

不平等加剧的一个直接影响是,它扩大了收入分布的最低点和最高点的家庭可用资源的差距,这样导致密集型教养方式对富人来说变得相对便宜而对其他人来说则变得难以负担。富裕家庭日益增长的教育和娱乐服务的需求使得财务限制对穷人更具约束力,因为全社会的学费和服务价格随着富人需求的增加而增长。

国家明明是在做好事,为孩子为家长考虑,可结果怎么会如此南辕北辙呢?!
因为,从本质上来说,家长和国家对教育的期待有一定冲突。
国家希望我们教育出来的孩子不近视、有充足的睡眠和锻炼、不会太胖、更不是考试机器,而是个综合素质杠杠的人。
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大家根据自己的实力实现分流,最后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不同层次的人才。
这样的教育期待是健康的。
但落到每个孩子身上,那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在当前的社会评价体系里,越高的学历和越好的学校,就代表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更高的收入。

感受一下清北学生在教育行业的收入。
家长不会为国家的期待负责,可一定会为孩子和自己的未来负责。
如何负责?一方面,追求外部教育环境的公平公正。更确切地说,追求教育资源的绝对平均。
体现在“幼小衔接”上,谁都没法抢跑。公立、私立学校、校外培训、各种家教,通通不准抢跑,只靠孩子的实力说话,家长负责在边上摇旗呐喊,给孩子加油,你再有钱有实力,也无法兑换成教育资源。

若真的这样,家长们估计也就撒手不拼不卷了,乐得轻松。

可这根本不可能,就算用行政干预的手段实现了,那也未必是一件好事,反而是一种危机,因为整个社会的教育水平,被强行拉低了。
教育是培养更多优秀的人,而不是让每个人都变得一样普通。
显然,优质教育资源的绝对平均是一个幻想,也不符合实际。


既然改变不了外部环境,那家长就只能自立自强了,以孤注一掷的魄力,助力孩子成为优质教育资源的享受者。
如果把每个家庭对教育的期待加在一起,就是:每个孩子都成为优质教育资源的享受者,都考上985、211,都成为社会精英,走上康庄大道。


国家对教育的期待是分流,人才健康又多元。


家庭对教育的期待是,实现阶级跃升(至少不下滑),成为人上人,要分流那也坚决是把其他人分下去。


双方谁也没法让步。


那怎么办?


一切回到起点,大家靠实力说话。


怎样的实力?


讲个故事:一只气势汹汹的熊正向两位露营者冲来。其中一个赶紧系好自已的鞋带。另一个说:“你在干什么?你不可能跑赢一只熊!“第一个人回答:“我不需要跑赢熊——我只需要跑赢你!“



 最 新 评 测 

步步阅读 / 宝宝玩英语 / 斑马英语 / 魔力耳朵 / 叽里呱啦 / 久趣 / 伴鱼 / 哇啦哇啦 / 葡萄英语 / 兰迪 / 鲸鱼启蒙 / 鲸鱼培优 / 哒哒 / 贝达 / HiRead / 久伴 / VIPKID / 阿卡索 / 小狸AI / abc360 / 51talk / yiyi / 瓜瓜龙 / 新概念 / Wonders / Reach / 自然拼读 / 分级阅读 / 听力 / 兰登 / 培生 / ABCtime / 大猫 / 红火箭 / RAZ / ABCReading / 牛津树 / 火花思维 海豚思维 / 掌门少儿 / 豌豆思维 / 你拍一 / 学而思 / 斑马思维 / 迈思 / 小猴思维 / 学前 / 小学 / 洪恩 学而思 /  豆神 / 河小象 / 芝课 / 叫叫阅读 / 明兮 / 火花 / 小狸AI / 悟空 / 麦田 / 中文分级阅读 /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126247801.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