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各位父母
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
市教育局将持续推出“家长微讲堂”专栏,
为大家多维度剖析家庭教育。
今天我们请来的是,
张莉云老师,
别让您的焦虑影响孩子。
中共党员,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高级学习能力指导师,三级心理咨询师,新乡市家庭教育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河南省教学标兵,现任教于新乡市第一中学。
别让您的焦虑影响孩子
第一,讨论话题经常和成绩相关。每天下班见到孩子,聊不几句就会说道成绩上,快要考试时,不停地叮嘱:你怎么还不复习?你这样下去怎么考得好?
第二,总想给孩子多报文化课培训班。打听到其他家长给孩子报补习班,别人报,我家娃也得报,不能落于人后!
第三,见到孩子玩手机就容易激动。不管孩子使用手机是为了查阅资料还是为了玩游戏,总之就是一顿劈头盖脸。
家长朋友们,如果以上场景经常出现在您的家庭教育中,那么,可能您就有教育焦虑的的情况了。
教育焦虑是一个比较笼统综合性的概念名称,它包含很多方面,如“亲子关系焦虑”、“学业水平焦虑”、“学校选择焦虑”、“未来发展焦虑”、“身体健康焦虑”、“孩子交友焦虑”等。
当然,我们也不要恐慌,因为根据《中国家长教育教育指数的研究调查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家长教育焦虑的指数为67,整体处于比较焦虑的状态,所以教育焦虑在中国家长中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其中,学习成绩、校园安全、手机上瘾、学区房等问题成为焦虑的爆发点。
刚才我们提到,家长的陷入教育焦虑时,容易给孩子多布置作业任务——报校外文化课培训班。目前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学生的作业较之前有一定量的减少。但是作为老师,我在检查作业的时候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作业还是写不完。跟学生沟通过发现,原来是家长给孩子在校外报了培训班。校外有培训班的作业,校内有任课教师布置的作业,而上培训班本来就要占用一定的时间,这就导致孩子们往往校内校外作业完成的都不是很好,增加孩子的学业负担。
在上学期,我接到了家长的这样一通电话,电话接通,家长十分苦恼:“张老师,你都不知道啊,我们家啊,就是普通家庭,我给我们家孩报辅导班,哪个班说教的好,都跟他报,一年都花了好几万了,这成绩一点起色都没有,这可咋办”不止这位家长,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统计,近半数中国家长认为教育费用应该在家庭支出的40%左右。而西方家庭,教育支出仅占10%。我们对比数据不难发现,家长产生教育焦虑,过多的给孩子报辅导班,也给自己的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身体成长方面,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回家就应该学习,玩就是浪费时间,这极容易引起孩子身体的亚健康问题。不仅如此,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学生近视率呈低龄高发状态:小学生近视率35.6%,初中生近视率71%,高中生近视率达80%以上!而在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和学校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侧重点有所不同。家长应当承担孩子人格发育和发展的责任。如果父母生活在焦虑,担心,紧张之中,孩子很容易感受到这些负面的状态,也会不自觉地紧张和焦虑起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在过度焦虑的情况下,作为家长可能出现过激的举动,比如说打骂孩子,这就很容易激化家庭矛盾。例如近期发生在北京和开封的案例,十几岁的少年和母亲发生冲突,想要跳楼轻生。而这种矛盾不仅可能发生在未成年人和其父母间,在成年子女和其父母中也有体现。江苏省前不久一22岁的小伙与父母发展冲突,跳河轻伤,结果很遗憾,没有被救过来。所以家庭教育焦虑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会激化家庭矛盾,产生出乎意料的极端后果。
大家可以翻一翻自己的家长群,看到其他家长在群里分享比较不错的育娃经验时,大家的反应是什么?很多家长是这样的——拿来主义!别人家娃可以,这方案,用在我家娃身上,也一定行。事实证明很多时候是行不通的,因为盲目借鉴他人经验,没有考虑到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最后徒增焦虑:看吧,为啥别人家娃可以,我家的却不行,还是我家娃不如人家。
还有一个多月就到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了,在走亲访友的时候总爱寒暄几句:你家娃几年级了?在哪上啊?考试考了多少分啊?在这个攀比的氛围中,家长的焦虑进一步增加。
网上漫天飞着各种教育内容和心灵鸡汤,教你如何做一个父母,如何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等等。有些文章会没有底线地、夸大其词来PUA父母,假设你这个或那个事没做好,孩子就会毁于一旦……你想想,本来就担忧、惶恐的父母,但到这些字眼和内容,更加不知所措,当父母难啊,当一个优秀的培养优秀孩子的父母更难……
通过一定渠道,加强学习,持证上岗。学生成绩合格才会发放毕业证,但是家长呢?我们作为家长,在没有考取任何证书的情况下已经上岗了。所以,我们要不断学习,持证上岗,尽量减少教育认知误区和教育方法欠科学的现象发生。
首先,国家出台了《家庭教育促进法》,作为家长应当认真学习相关内容,依法带娃,不能出现育人方法和法律要求相悖的现象。其次,推荐身边的便利资源。大家可以通过手机关注“新乡市教育局”微信公众号,关注家庭教育中的相关内容。当然我们也可以在网上搜寻一些教育名家的视频作为自己学生的资源。
不是孩子没有优点,而是父母被眼前的这份焦虑遮住了眼睛,看不到孩子的优点。优秀的父母会做孩子的“粉丝”,然而大多数父母却成为了孩子的“差评师” 。高三的时候,我接到班级家长的电话,是“告状”的:家长说孩子在家玩手机,不写作业。经过给学生沟通发现,学生在家使用手机从来不玩游戏,而是查询自己感兴趣的各种资讯,而他的作业,在校也都完成了。据我了解,该男生文史知识特别丰富。后来在高考中,也比较争气,成绩居于班级第一。
育儿、教育这件事,本就是“焦虑制造机”。孩子从小到大成长过程中,每一个事情都像一项工程,让家长们忧心,所以想要消除焦虑是不太可能的。适当焦虑会促使我们保持一种警觉和谨慎的状态,但凡事都不能过度,过度焦虑则只能伤己伤娃……磕磕绊绊,是人生必须要经历的啊,我们谁不是这么过来的。你现在回过头想想,当年那些磕绊,是不是还挺有意思的,孩子只有经历了这些,才能成长的更好,不是吗?拒绝焦虑过度,给你和孩子多一些的时间和空间,在不越底线的情况下给他们犯错的机会,也给自己引导他们的机会。
育儿过程中,父母很容易给自己先贴上标签,好像只有孩子聪明、健康、优秀,才是合格的父母。换个逻辑来说就是:我要是想做一个优秀的父母,就必须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那么你的焦虑就是希望让别人肯定你,满意你而已。你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别人身上,那就很容易失望、失落,然后因为想要摆脱这种情绪和状态,就会想尽各种办法,从而变得越来越焦虑。因为这件事,结果不是你能把控的,反而给自己更多负罪感。如果我们可以意识到,这份焦虑并不是来自孩子,也可能和自己有关,因此,要客观看待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悦纳自己,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这条路上,哪有那么多十全十美的家长,跟着心走吧,跟着孩子的成长节奏,跟随生命的历程,共同成长吧。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在中国家庭中,孩子成了主角,一对父母加上四位老人,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家庭中的任何行为都是为了孩子。6个人的期望寄托在一个人身上,往往这个期望值比孩子的正常能力只高不低,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一但达不到理想的目标,随之而来的就是家长的焦虑。我们要明确,家庭关系的核心是夫妻关系,对于孩子,我们只在,他们需要的时候陪在他们的身边就好。如果能明白这个问题,很多盲目的教育焦虑就会迎刃而解。
秋辰说除原创外,推文素材多采编于网络,版权归有关权益人所有。推文观点不代表本公号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126233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