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随便”——为什么孩子老是这样回应你

“不知道”“随便”——为什么孩子总是这样回应你

“不知道”“随便”——为什么孩子总是这样回应你


作者:橙子妈妈001
来源:青春期手册(id:youngerdreamer)
鲁稚的阳台 编辑

01

和孩子说一件事,或者问他一件事,获得的回复总是:
不知道。随便。
这让很多怙恃非常困扰。
  • 他听进去了吗

  • 他为什么老是这么心不在焉

  • 为什么他又开始敷衍我

  • 他不知道、随便,这事还得往下推,怎么办

  • ……



类似的,还有更“简洁”的:
嗯。哦。
就像一个开关卡在了那里,打不开,也关不上,让人多少有些被噎住,很无助。
当孩子有以上表现,我们来梳理可能发生了什么。


02



想一想,我们和孩子的互动是否发生在合适的时机?
尤其是比较重要的事,需要和孩子商量,或者需要孩子做出决策的时候,我们是想起来就随机问了,还是先观察了孩子正在做什么?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世界,他或许正沉浸其中。当他正专注于某件事,他根本没法做到从这个空间快速切换到那个空间。这时又“不得不”回应父母的问题时,“不知道,随便”就是他脱口而出的答案。他没脑子想,他人也不在“这里”。


即使他正专注的这件事,在你看来,是无意义的,是消耗时间的,我们也需要尊重孩子此刻正在“那里”。
一个可以尝试的方式是,预约孩子的时间:
有件事我想和你商量/需要我们讨论一下,你什么时间更方便,大约需要x分钟。
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明确说明是哪件事。
我们也可以给这个预约加上一个时间限,比如,今天睡觉前,周末结束前,周五前等等。


03

我们是怎么问(互动)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回应方式。
封闭式问题,是或否,行或不行,暗示孩子没有其它的可能性,孩子在两者之间无法决定,同时又没有想出其它更好的答案时,常常会通过“随便”来回避。
开放式问题,可以更多地打开对话的窗口,但如果问题过于开放和庞大,孩子无法驾驭或者覆盖对它的思考,也会很茫然。可以尝试给出一些备选答案供孩子参考。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备选只是为了给予参考,或者提供一个思考的框架,我们不能借此将我们的期待强加给孩子。
让孩子感觉到他是有自主选择权的,对于他与我们的互动质量至关重要。


04



我们在提问时,是否目的性太强,有明显的倾向性,也决定了孩子的回应方式。
不否认,我们会假借提问的方式,来灌输我们的意志。
目的性过强,着急想要得到一个预设的(自己的)答案,孩子会以抗拒来防御边界被侵入。
有明显的倾向性,孩子的触感非常灵敏。他会想,你都已经决定好了,还问我干吗?我不同意有用吗?那就随便吧。


如果和孩子的对话始终无法打开,试着暂停“简单粗暴”的提问,即暂停指向一个具体问题寻求具体答案的提问,替换为:基于这个话题,创造环境,进行更宽泛的交流。在交流中澄清和表达各自的想法,倾听孩子说的每一句话,慢慢捕捉孩子是怎么想的。孩子得以打开他自己,也更容易呈现他思考的框架。
答案,不是问出来的,是交流和碰撞出来的。
他有权利为自己做决定。其次,才是这个决定的现实性。
常陪孩子“散步”,边散边聊,在途中遇到一个路口,因为有了散步的过程,向左还是向右走,就不再显得那么决定艰难。你可能都不需要他说出他将要走向的方向,因为他已经迈出了走向那个方向的一步。


05

如果孩子当下真的不知道可以吗?
当然可以。
抛出一个问题,尤其是对孩子来说比较重要但他还没有完全想明白的问题,要求孩子当下就做出决定,确实有点强人所难。
更何况,不知道本身也是一种思考。
不要求孩子的即时反馈,给他更多一点思考时间。
然后我们依然可以约定一个时间,在这个时间点前,让孩子给出他的答案。
这个答案,如果与我们想的非常不同,我们可以基于此展示更多的讨论,创造机会,不仅让孩子,更是让我们自己更多地觉知我们的想法,构建一个再思考的过程。
重要的,不是那个答案本身,而是经由寻找答案,展开的思考和磨合的过程。
磨合后,去选择不控制的信任。
▍往期回顾
孩子需要“被看见”,而不是“被赞美”——学会进行“不评价”的交流
6个沟通障碍告诉你:孩子为什么“不听话”!
彭小华:珍惜情分,保留推断的谦卑和沟通的开放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125307402.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