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到底拼什么? 听听三位资深教诲记者怎么说……

小升初到底拼什么? 听听三位资深教育记者怎么说……


小升初这件让家长揪心,孩子无助的大事,到底要怎样才能赢得先机?要如何选择学校?怎样才能让孩子顺利地从小学过渡到初中?不妨听听资深记者怎么说!


小升初拼什么?实际上拼的是父母的教养

——成都商报资深教育记者 杜玉飞


每年一过3月,就是小升初家长最着急的日子。这么多年小升初“陪跑”经历,我特别推崇实外副校长李俊的观点:小升初的优秀不是突击来的,真正的素质教育从出生就该开始,到小升初的时候,是12年教育的累积。



一位家长说:“小升初拼的是父母,初升高拼的是孩子。”这句话有一定原理,但在我看来,不管是小升初还是初升高甚至高考,实际上拼的都一样,是父母。


何也?你看,一个班的孩子,教材一样、老师一样,其实智力也都差不多,为何有的是“学霸”,有的却成“学渣”呢?本来答案早在“基因”里就埋藏了,优秀的家长,早在小学时就特别注重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包括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到了初中,实际上就是拼习惯。一般来说,女中学生比男生成绩更好,为什么呢?即是女生成熟得早一些,行为习惯一般比男生好一些,所以成绩就优秀些。

而孩子年龄到了,父母对孩子的引领作用更大,父母的眼光、视野、胸怀甚至品行,会潜移默化影响和激发着孩子。在我看来,现在城乡教育最大的差距还不是师资、硬件等的差距,而是孩子父母之间的差距。

“袜子和内裤,能不能放在一起洗,为什么?”“你几天洗一次澡?”别笑,这不是幼儿园老师的题目,而是去年成都小升初面试现场一考官向学生提出的问题。虽然不能动笔,也难倒了大部分的考生。

“家长和孩子往往只看到语文、奥数、艺体等考试,但忽略了一个重要的考试。”北大成都附属实验学校招生办主任汪晨曦表示,那就是孩子自理能力的考试、行为习惯的考试、进修能力的考试、思维方式转变的考试,这些看不见的考试,往往决定一个孩子最终成就的大小。很多孩子从小在父母的庇护下,连袜子不会洗,这样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

成都石室中学校长田间在参加成都商报名师大讲坛时曾表示,所有孩子的题目,归根结底都是大人的问题,问题在孩子身上,根源在大人身上。

那么,即将面对小升初的家长,扪心自问一下,你的孩子学习习惯好吗?小学只有两门主科语数,初中还要增加物理、化学、历史、政事、地理等科目,知识的宽度比小学阶段大得多,孩子的习惯能适应强度更高的学习吗?对即将进入初中的孩子来说,学习方法尤为重要。

公办OR民办?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成都商报资深要闻尔子 张瑾

●读公办学校花费少,孩子就近划片退学,离家近方便家长照顾;


●民办学校可以择校,生源质量相对较好,比赛氛围也更加浓厚……


每年小升初,不少家长都会罗列出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优劣来举行比较,孩子读公办好还是民办好呢?这是一个问题。




对于家长们而言,民办学校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可以“择校”,孩子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学习成绩、综合素质)进入心仪的学校,这消除了大部分公办黉舍实行“多校划片”带来的不确定性。然而,优质民办校激烈的竞争和高昂的学费又使得家长们心生犹豫,于是各种负面情绪随之产生。

在多年小升初的采访中,我见过太多“发急”的家长:

他们会给孩子同时报五六所民办校(以前没有限报规定),让孩子在假期里马不停蹄地辗转于各个科场;他们会在孩子三四年级时,去学习奥数,不管是否适合,只为小升初做准备……

“焦虑”中的家长唯恐孩子不能读到一所好学校,而很少会有家长沉下心来研讨孩子适合哪所学校。

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曾介绍说,在发达国家,也存在着择校,但由于其公办学校大致均衡,只有少数家庭会根据子女的共性、特点、兴趣,结合家庭的经济情况选择私立学校,这种择校属于“办学特色择校”,而非“办学质量择校”。

虽然目前成都公办学校的教育均衡程度还无法完全消除“办学质量”的择校,但近几年,成都义务教育段校际间的差距无论是硬件情况还是教学质量,都在逐步缩小,所以,家长们在为孩子择校时,应该将“特色择校”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那么家长如何判断孩子适合公办校仍旧民办校呢?

回顾以前采访过的家长们的经验,公、民办校最大的差异其实在于生源质量,民办校的学生都是经过一定考核选拔出来的,因此整体来说生源质量要高一点儿,孩子面临的竞争压力也会更大。同时,教学成绩是民办校生存的基础,学校在考试方面也抓得更紧,这需要孩子有足够的抗压能力。

而公办学校性价比更高,大多数不用住校。去年我采访过的一位家长,最开始也让女儿去报考了几所民办校,并被其中一所录取,但他最后还是放弃了,女儿通过第四批区上的微机派位进入了一所公办校。“我一点也不后悔当初的选择。”这位家长说,女儿的成绩现在在班上名列前茅,人也越来越自信,如果在民办校,“她可能还会跟不上”。

“家庭经济条件好,孩子学习成绩尚可,抗压能力强,家长工作又忙碌的家庭,我认为可以选择民办校。”该家长说,家长们不能为了一味追求“好”而让孩子去挤民办校,只有适合孩子、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才是最好的。

小升初咋衔接?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和心理一个不能少

——成都商报资深教育记者 王勤



今年我们采访了多位获得美国顶尖大学录取的高中毕业生,意外发现在这些学霸们小学到高中12年的学习生活中,初一是他们记忆中最难熬的时期。


●嘉祥外国语学校的毛峥(自学11门AP课程且全部满分通过,已被卫斯理大学、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全额奖学金录取)在刚上小初衔接的时候,因为不习惯住校产生了强烈的恋家情绪,不得不走读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成外的赵珈钰(已被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录取)则说初一时,面对身边优秀的同学们,自己是胆小、害羞、成绩中等的腼腆女生。他们通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调整,才渐渐适应了初中的生活。


初中不同于小学,最突出表现就是“三多”:课多、书多、老师多。不少孩子感到不习惯,对功课应接不暇。很多小学时优秀的孩子上初中就会发现,考试不那些容易拿高分了,还要比自己更优秀的学生,由此产生很大的思想压力,认为“自己不突出、不优秀了,甚至找不到自己的优点了”。如果碰到那种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孩子,成绩的波动加上进入青春期,容易导致心理上的厌学情绪。

小升初的衔接,首要衔接的是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和心理。心理上要让他们知道上初中后,大家都是在同一起跑线,是一个新的开始,每个人机会都是均等的,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第一。同时,要让孩子养成科学的时间规划能力、独立钻研问题的能力,并寻找适合自己的高效率学习方式。中学老师们教学更多是引导式教学,更加注重学生自己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从小学到初中是被动变主动学习的一个过程,善于主动学习的学生更有优势。

除了孩子,家长们也要做好小升初的衔接。

如果小学家长是全方位参与的模式,那么到了中学,应该学会给孩子们更多自己成长的空间。在采访的几位名校孩子中,我发现他们的家庭气氛普遍非常民主,在父母对于孩子的关注中,学习成绩并不是第一位的,他们更多的是陪伴和心灵层面的交流。

赵珈钰就提到,平时在家里都会和父母互相调侃几句,气氛融洽而温馨;但在每个需要作出重要选择的时刻,父母都在身边陪伴。

最后,我认为越来越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孩子们建立自己的目标,学会规划。中学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如果有一个目标的话,就是行为的推动力。如果能够在这个阶段引导孩子慢慢寻找到自己的专业兴趣点,学会设计自己短期目标甚至中长期目标,这将对孩子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

文 | 成都商报记者  杜玉飞  张瑾  王勤

成都儿童团稿件,版权归成都商报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为方便家长及时打探教育资讯,增进平台粉丝间交流教育心得,搭建家长与名师的沟通桥梁,团长按孩子年级和兴趣的不同开设相应微信群。扫描上方二维码,或添加团长小秘书微信号:cdertongtuan,给小秘书留下孩子的姓名+年龄+联系电话,我们将把您拉入最合适的群。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124274789.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