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来啦!高三各学科进修方法分享
“
绵阳二诊、成都一诊匆匆掠过
短暂的寒假却已过半(bushi)
尚在为新年吃吃喝喝高考努力拼搏的
学弟学妹们
希望这份学科学习方法分享
能为你们指路迷津
语文篇
史昕玥
一、平时功夫——重在总结积累
1. 分题型专题总结:梳理各种题型和板块的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比如选择题的考点和设错点,各种文体和相映主观题的思考角度和答题模板,语言文字应用中各种题型的基本知识。扎实的基础知识是自信走上语文考场的底气。
2. 试卷清理:清理语文试卷不应仅仅清理文言实词,新颖的设问方式和掌握不牢考点同样值得摘抄和分析。清理不需要写太多,也并不需要当一个没有思想的搬运工,重要的是把重点或者自己不熟的知识题型进行消化和理解,并复盘考试过程,反思自己的应试状态和知识掌握情况。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高频率的复习,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考场过上做到某个题能联想到之前做过的类似题)。
3. 作文素材积累:作文可以分为骨架和血肉。骨架是标题和分论点,这是套路模式化的,也是吸睛的关键。血肉则是文章填充的内容,每一个话题都要积累一两个相应的素材,确保写作文时不是全篇道理论证,每一道作文题都有话可写。素材的积累就需要下够功夫,没有过多的技巧可言。
4. 练字!书写可以不强求漂亮,但一定要工整清晰,字号适量调大一些,提前选好合适的笔芯。好的书写不一定会占到便宜,但糟糕的书写一定会让你吃亏!
二、考试技巧——重在灵活变通
1. 明确各种题型的答题时间分派,确定适合自己的做题顺序。
2. 审题一定要准确,不论是阅读还是作文,审题一旦走偏得分会很可怜。
3. 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一方面会让思维更活泼,答题更顺利,另一方面会在紧张时刻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取舍。
4. 拿稳基础分,尽量争取能力分,比如问答题基本的答题角度不能漏,随文出题的分拼尽全力去挣。
写在最后:语文是很难速成的,需要不断地反思和积累,但只要把功夫落在了实处,并且有较好的悟性,所有的付出是会逐渐反馈在成绩上的。撇开考试不谈,语文也是很美很浪漫的一个学科,沉浸在阅读和表达的过程就是一种享受。希望大家能以愉悦的状态来享受学习语文的过程,同时祝大家高考取得满意的成绩。
杨可宸
(长文警告!本则分享约8800字,觉得太长的可以先看其他学长学姐的分享)侧重高三语文温习进行一些分享,主要内容为整体感知、各考试版块的一些个人解读和应试策略。
首先,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三轮复习,在我看来,高三语文复习只有一轮复习!在老师对各版块考法套路进行一次系统性的梳理之后,后续的复习更多的只是做题讲题、背记巩固(作文除外,议论文部分的学习贯穿整个高三)。因此,在我们考前希望对语文进行类似数理化生的知识系统回顾或薄弱点弥补时,往往觉得无从下手或者产生“语文有什么好复习的”之类的想法。这可以说是语文这一需要长期积累沉淀和慢慢打磨的学科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在对各版块基本知识内容有了较为熟练的掌握之后,考前并不需要太多的复习(这里主要是指平时考试,文常文言实词等内容应该渗透在平时的早读和其他记忆记忆中)。我一般只会利用考前的一节自习来记忆之前积累的作文素材和温习少量几篇背诵篇目。但这并不是平时不好好学语文,考前不知道怎么复习索性不复习的借口。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即将进入高三下期的同学,也不必担心自己的语文之前落下了多少。趁着寒假的机会回顾一下自己在哪些板块相对薄弱(可以依据高考题型设置来划分),然找到之后再问问自己老师是否已经复习过了这部分(如果是的话连忙拿着笔记和真题开始补!),还未复习到的话可以等到时候再结合老师讲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高考真题不要过早刷完,建议保留几套,“知识的诅咒”会降低复习了这个知识点再去做题的效果。
关于语文学习,最常听到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我在语文上花了这么多时间,分数还是那样?”“语文怎么快速提分?”我也只能说出和绝大多数老师类似的话“我知道你很急,但是你先别急。”(笑)语文的提分和语文成绩的稳定一定是整体性的,专攻每一个板块都需要时间。就像你不会因为练了一个月导数压轴题考试就不再出错。语文成绩的自信和可观的稳定一定是在对每一个板块所考题型、常见套路、必背内容都有一定的概念之后(也就是我说的认为自己考前确实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在语文复习上的时候)。当然对某一个专题进行突破之后的掌控感也可以成为激励的来源。因此我对语文的学法分享也会依据高考考题设置分版块进行。
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前五道选择题其实是一类题,首先是记得注意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做题的时候我一般是把读原文和看选项交替着进行,在阅读选项的过程中就要有意识地勾出可能的设错点(即使你通过原文已经确定是正确的),这就需要对因果倒置、程度差异、张冠李戴、已然(“了”)未然(“将”)等常见设错陷阱掌握熟练,不必死记硬背,在做题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对设错点的敏感度即可。需要强调的是第三题常常涉及到推断,不要不假思索地将“合理推断”视为于文无据的“无中生有”。对于大家常常遇到的“极限二选一”的问题,反复比对原文可能已经无济于事,这种时候可以适当“放大争议点”,如果能说出“应该怎么改”而不是“我就觉得它不对”才选,或者将其归为上面提到的常见陷阱里的一种来分析出题者的意图。
第六题常常是信息摘取类题目,①常规题型:看清题干要求是“根据文章内容作答/分析”还是“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明确作答格式(前者总分式、后者可以采用“语言凝练+多答不扣”的思路),做题时先看题目再带着问题在原文中进行勾画。异同特定类概括题注意抓关键句段、措施看法类不妨分“个人、企业、政府”等形式的角度②科普文语言特色、说明方法等记得背③访谈类文章的套路性话语记得积累④非常规题:常常还是考查信息概括和整合的能力,比如2019年全国三卷“单车猎人”“新型志愿者”的题其实只是多了一个“翻译题干”的要点。如果确实遇到创新题就具体题具体分析了。
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内容为小说和散文,戏剧板块抽空看一下《优化方案》的梳理即可(比如“冲突”“人物”“潜台词”“背景”等内容)。小说散文部分同样建议将《优化方案》相关内容通看一遍(结合老师讲的内容和进度),表格型的干货内容记得积累,会花一些时间但一定有效果。(有时间的话部分“跟踪训练”的题也可以做一下)
小说:绝大多数小说不存在读不懂的问题,就不再赘述了。通常依据“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分层。抓住“情节、人物、环境、主题、标题、线索”六要素外加“读者角度”可以解决绝大多数“效率”题,如景物描写作用标题作用(作答:对人物形象塑造……;对情节发展……;对主旨情感……)。还有一些特殊的形式比如散文化小说、儿童视角也可以在老师教学过程中积累。
散文:根据我的高中语文老师的教学,散文最重要的两点是“读懂”和“会答”,散文可能比小说更需要沉下心去体悟文章整体意境而非径直功利地勾画标记。因此散文常考的一种类型就是其整体构思/行文安排/谋篇布局/材料组织方式(狭义而言指散文的线索),掌握好这方面之后读懂散文会变得容易很多。线索(行文脉络)是把握小说的关键,常见的有时间、空间、物件、情感变化、认知过程(这两点常见且重要且易忽略)……理解赏析语言/句段、标题意蕴、作者丰富情感也是常考内容。具体梳理框架可以参考《优化方案》散文专题的五个“高考命题点”。同时强推浙江卷《汴京的星河》!
①常规主观题:标题含义作用、景物描写作用、人物形象、主旨情感、艺术手法等等类型的题需要结合老师讲的内容、发的资料如黄皮书、《优化方案》专题内容、平时练题考试涉及到的题熟练掌握,到了后期基本算是送分题了,一般都能拿到四分以上。比如大家之前可能觉得比较难的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雪》“作者使用哪些手法使小说情节更加紧凑”一题就是结合了景物描写、排场描写、物象(书信)等对情节发展的作用这几个常规题型来设置的。同时在依据套路写完要点之后还可以根据文本具体内容加上一两点自己的理解(随文命题的特点),具体可以参照一下2022年(2019级)成都一诊语文《遭遇一九五零年的无名连》,两道题都是结合常规套路和随文命题的典范。练常规题型建议多做浙江卷。举例:2021年浙江卷《麦子》。
②创新题/随文命题:这类题目要做好需要建立在牢固的基础和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上,一般可以从文章的某些段落语句提取总结需要的内容。然后就是一定要对题干逐字分析,比如关键的新概念、“结合文本分析”“结合文本概括”的区别等,按照题目的要求分点作答,再加上自己的一些理解即可。“贴着题干作答”是圭臬,创新题的题目至少要读三遍。举例:2020年全国Ⅰ卷所考查的海明威的“冰山理论”,题干的“据此”“情节安排及其效果”就为作答提供了限定,回答“是什么”和“有什么用”即可;2019年全国Ⅰ卷《理水》赏析“故事新编”也同样在题干中提供了作答的方向。
阅读题同样是“多答不扣”,自己能想到的点都可以答上去。(只是也没必要出现类似把比喻拟人排比分成三个要点来凑数的做法)
在我看来,现代文阅读适当的刷题是有必要的。我在老师复习小说散文专题的时候是坚持每天晚上做一篇必刷题上的文章(顺便安利一下,高考必刷题现代文阅读专题的题很多都挺不错的)。兼顾常规题型和随文命题题型的训练,占15分的现代文阅读值得花时间去突破。
对出的比较规范的阅读题的答案一定要认真咀嚼!有些好的答案真的能给你带来震撼,有的是因为其每个要点的句式的整齐(可以尝试模仿)、有的是因为新颖的术语或概括(比如《石门阵》的“延宕”、2021新高考Ⅰ卷叙述类文本主观题的“札记”,这些内容积累即可)、有的是因超出常规套路的多重角度(如蒙太奇手法、如《西征记》的两道主观题)。刻意的感悟和积累会对作答和理解文章有很大帮助。
文言文:文言选择分为断句、文常、文意理解三道题。
①断句:语意(人名的省略提前熟悉,别把人名当实词翻译了、重要实词积累、通篇阅读后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语法(固定句式的起始词和结尾词如判断句的“者”“也”、还有一些被动句定于前置状语前置的句式一定要掌握、人称代词 指示代词 疑问代词 句首发语词 引文对话词 对推断断点都很重要、注重教材出现的“孰与”等词常出现在断句和翻译中、对偶句排比句几乎是送分的);语感(是文言语感不是现代文语感!当你发现某种断句按现代文的逻辑读着很通顺的时候就要警惕了,不要“以今断古”)。
②文常:做文言时先看一遍文常再读文章,有时甚至能根据已有知识排除一两个错误选项。死记硬背的常见文常比如科举、官职任免、纪年计时等必须记牢,送分题就不要白给了;陌生文常和原文语句推断型(“文中指……”)这种选项联系上下文很重要,有时甚至需要对前后某段的内容有一定的印象,或者像去年甲卷考的“含义相同”的判断,根据选项内容代入原文分析即可。遇到选项内部逻辑错误(即“读着都不通顺”)的选项可以考虑直接选。
③文意理解:定位之后先自己理解文意,不要被出题人带到坑里,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人物关系起因经过结果结论。现在常考纪事本末体,这其实降低了定位的难度,“一书具诸事之本末”,按照事件划分即可。再提一句前几年考的比较多的人物传记,基本方法雷同,但如果遇到的话可以注意一下四字词对人物局面的概括也有可能是设错点(高中遇到过一两次)。但像去年甲卷战国策的选材又再次出新,只叙一事,文章结构类似《曹刿论战》和《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再次体现出教材文言的重要性,同时也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做题方法仍然万变不离其宗。
④文言翻译 实词虚词一词多义熟词生义该背就背该积累就积累、教材重要文言实词记得积累、翻译时联系上下文、找准给分点(常为3-4个字词)觉得不会翻译就跳过=空着没做、多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就像现在读英语文章也不会翻译成中文再重新看一遍,文言其实就是一门我们更加熟悉的外语,文言语感的培养的一个检验方式是对“单音节词变双音节词”的掌握程度,比如2021年新高考Ⅱ卷《祖逖北伐》的“感激发病”中的“感激”一词。
多读文言文,比如考后就不必仅仅局限于把题做进去,可以再通读全文、查陌生实词等等。
诗歌:诗歌常常是语文最玄学的一个板块之一,我们当时成都一诊的诗歌甚至出现了3-4分的均分(按3+6分计算),有时候如果确实是题太难也确实不必埋怨自己。但是也并不是说诗歌只能看命,无论主观题题目是常规的还是反套路的,一首诗能读懂多少是得分高低的决定因素。首先是常见题材如战争、田园、送别、羁旅主要表达的情感需要掌握、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构思技巧相关的术语也需记忆。诗歌的选择题是理解诗的钥匙,诗家语有太多的省略和颠倒,但是诗歌选择题常常是让我们选择错误的选项,也就是说其他三个选项是完全正确的!出题人以这种方式来让考生对诗歌的理解落地,以期尽量减少多元主题和歧义理解。当时我对出题人也常常会让考生赏析唯一读不懂的一联,我对2019年全国Ⅱ卷的《投长沙裴侍郎》的印象挺深的(赏析颈联),当时我自圆其说了一套和参考答案截然不同的答案,为此和语文老师argue了很久,最后让我信服的理由还是与尾联的衔接和三个选项的引导性。诗歌练题首选真题,官方的出题会通过选择题和主观题的设置几乎涵盖对这首诗的解读。另外就是遇到一首较难的诗就多读几次吧,带入文言的语感和对诗风的感悟先体会再做题。
诗歌选择题可以专题做做《优化方案》上的诗歌阅读专题板块的选择题,有些题似乎有点怪,但是一次性做完一定会有收获的。
默写:主要是澄清两个误区①常常看见很多同学把考前复习语文的所有时间拿来背必背篇目,why bother?为什么一定要通过死磕这六分的送分题来给自己营造一个“我在认真复习语文”的假象呢?默写板块只需要三次练习:1.只看篇名默写所有篇目(不是很建议做那种挖空填字词的方式,这样并没有真正记住),早读一般会给时间。当然这个主要是针对高三的一次系统性复习,如果时间确实不太够或者觉得任务量太大的话,可以采用放慢速度默背的方式(放慢是为了在脑海中回忆每一个字怎么写),一定先不要照着原文看了再默记!这只是当时的一次短时记忆,不可能达到真正的记忆的效果2.语文组应该会出默写题的专题练习,通过题目来反馈每一句诗句表达的意思和熟悉可能出现的题型,考试时就是一个定位和检索的过程3.易错字的巩固(可以在默写全文时有意识地勾画,便于后续针对性复习)。完成以上三步之后,基本就不用管默写了(有时候可以在考前稍稍回顾两三篇不太熟悉的篇目)②也有些同学会觉得类似《阿房宫赋》这些文章太过难背,考试又最多考两分且很大概率不会考,索性选择跳过。有这种想法的同学请直接跳转到知乎“高考语文值得放弃6分默写吗?”话题挨骂(bushi)。
语言文字运用:考生、老师永远处于和出题人的博弈中滞后的一方,只能依据前一年的更新内容进行同质化的训练。但是也不必太担心,语言文字应用的题型再变,考点始终不会变化,变化的只是考法。去年考查的内容其实仍然是语病、成语、修辞、标点、补全语句等,因此相应的策略应该是语应考点全覆盖复习,这几年涉及较少的看图说话、漫画、流程图、推荐信都应有相应的练习,甚至可以花个一节晚自习把教材推荐名著的基本任务主要内容浅过一篇。语应的内容很杂,但其优势就是每一部分的复习并不会占用太多时间。
作文:60分的作文板块。。。我当时给自己定的标准是45、46很差,47、48正常,49、50挺好,50+起飞。(要求可能有些偏低。。。)可以看出,语文作文的极差甚至不超过一道理综选择题,但是一两分的差距其实已经是“能力层级”和语文素养的区别,常年45、46的同学可能需要反思一下其对自己整体语文成绩的多方面影响了。不过我的作文模式到后期就比较偏应试/迎合阅卷老师喜好了(无奈之举),也主要从这方面来讲吧。
审题:整体性和针对性的内容还是参考老师所讲和对每一次考场作文的评讲吧。我在这里主要提一些现在还能想起来的要点。①通过“而”“但是”等词语搞清楚出题人的情感态度,避免偏题②最好不要标新立异,最稳妥的方式还是“出题人应该想让我这么写”而不是“我这么写其他人肯定想不到”,当然也不排除成功之例,我主要侧重应试层面的稳妥,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裁定③注重题干的“倒数第二段”的内容如“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启示意义”“结合自身身份”这些看起来像废话的内容,细细理解一下可能会成为你的涨分点④以“xxx”为主题虽然不等于以此为标题,但这样的限制大量降低了我们审题的成本,贴着所给主题立意和写分论点⑤材料至少读两遍,关键词应勾尽勾,比如2022年绵阳三诊语文“追光者”“发光体”反复出现“光”就一定不要偷换概念,标题和开头结尾分论点也注意回扣关键词。⑥读材料时可以按照做数学题的思路(给一个条件推一些结论),对材料的每一句话能引申的观点、素材做好标注。
行文结构:题目观点化,形神兼备(观点的突出和适当的包装)。开头和结尾一定要多想想再落笔!标题、开头、分论点(段首句)、结尾几个部分决定了你的绝大部分得分。很多同学常出现开头天花乱坠结尾草草了事(比如“让我们一起……吧!”)的现象,即使是用稍微凝练的语言总结三个分论点并回扣题目都比喊口号口水话好的多得多。因此我们常常需要在细心构思开头的时候,预设一下我们的结尾,比如把哪一句名言留在结尾等等。如果完全考虑应试的话,分论点最好句式整齐、有能力的话多打磨语言,但最重要的还是角度不交叉。(正反式、递进式、并列式、三问法等形式就不再赘述了,老师肯定都讲过)
素材及素材运用:①话题素材:高三积累到后期一定需要对某个话题进行聚拢式的积累了,有时话题的交叉和融合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便利。可以通过《作文素材》还有老师发的作文资料来进行。名言、评论、人物的积累要并行。当然细碎独立的名言也是重要的②红素材:比如党史、国家、青年、感动中国等等内容真的需要专门积累记忆一批人物素材事迹、时评金句、历史事件,将其归为你考试遇到这类话题文章的“万金油”,甚至一劳永逸③教材素材:这是一个常常被大家忽视的点,如果能对教材上的一些内容进行灵活的运用(不过有实践可能的次数确实很少),一定是极大的加分项。比如《琵琶行》其实可以联系到现在的偶像文化工业——琵琶女年岁渐长,其技艺应该更加纯熟才是,但结果却是遭人冷落,这个现象可以联系到明星与一些追星现象;又比如战争话题用《采薇》中的“王事靡盬”等句子、《过秦论》也有可以借鉴和变化甚至反驳的点、《包身工》中人物的麻木适用于勾勒缺少独立思考能力或茫然的人群,等等。这或许是我们认为“百无一用”的教材能给大家带来的bonus。④独特素材:举例要“新颖”且“恰当”,冲高分的话这两点缺一不可。在平时的无意识的积累阅读中,有些内容很可能在你考场遇到相关题设要求时被迸发出来,它甚至可能是高一甚至初中时期读到的内容。《作文素材》的一些哲思板块还有《奇葩说》的一些较深刻的内容都是闲暇时间可以成为无意识积累的部门(只是个人观点哈),比如我之前就在一篇作文中借用了陈铭老师引用的“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当时这句话并不在我的积累本中(已经是两年看的了),但是在考场上就突然反馈出来了⑤星斗例>>一例到底:如果是仅仅叙述一个常见的名人的事例,字数越多,该素材的情感力度就越小。比如鲁迅弃医从文一事就真的不要再说他“去日本留学,看到中国学生巴拉巴拉,好气愤好难受,毅然投身文学救国之路巴拉巴拉”。。。通过排比的形式将多个素材内容进行凝练的效果在对分论点的佐证过程中是最佳的,而且在这之中穿插常见素材也并不会降低阅卷老师的好感。⑥积累的内容一定要过一段时间就拿出来背!
语言质量:①高级词汇:似乎有些老师不太喜欢刻意吊书袋(?)但我还是觉得“揆诸当下”“黼蔀黻纪”这些套话是可以用的(笑)。个人观点是还是可以有意识地去积累一些能用到的高级词汇(类似英语)。不过不建议去看知乎上总结的那些替词,一时记不住二是常常很生硬,还不如在平时阅读作文素材和范文的过程中摘抄积累并花时间记忆来的高效②刻意打磨:不可否认的是,排比句式、对称句式是真的太吃香了。在平时的作文片段训练(即有充裕时间)的时候和考场上的适当时候一定要刻意地强迫自己停一下,去想想下几句话“我要怎么组织”“我可以用哪些词语”“我能怎么融合素材”“我能找到哪些和上一句构成对偶的词”,只有长期进行这样断续的“刻意练习”,才会在某一天写出让自己都感到惊讶的“美句”,同时作文的语言质量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永久性的提升。
一些碎碎念:我们去年甲卷红楼梦的题材其实很有意思,对MZ的同学来说平时积累的很多素材都可以派上用场,也有很多可以引到自己拿手的话题的地方。相比之下,乙卷和新高考二卷这种背素材搬素材的题目就显得无趣了。但是我们也只能两手抓。
Tips:现在应该不会太多考查应用文/任务驱动型作文了,出题人更想回归写作的内容本身(虽然还是应试作文)。但是类似发言稿、书信等的必需格式还是需要熟悉,没完成这些“任务”的话就已经提前宣告失败了。漫画类(揭示寓意!)、关系性话题(明确关系不要割裂!)等的审题立意方法也需要掌握;以及时评文的“引议联结”的形式等,这里不再赘述。
书写:对于书写已经影响到老师阅卷和自己得分的同学,坚持练字一定是必要的。一般来说,主观题答卷上的字只要清晰、要点(老师的给分点)突出就可以了,只要不是让老师难以辨识的,就完全不会影响到得分。可以找一些空白的答卷来自己练,进行这样的练习时就不要一笔一划慢写,模拟自己考场上的书写速度和节奏,渐渐就会有一些体悟的;作文部分确实有必要在书写上下一些功夫,首先必须是正楷,不过这也就意味着为作文留出稍微多一点的时间(视考题难度而定)。
应试:我考试时是按照我的语文老师讲的“一分钟做一分的题”的大致安排来进行的,但其实在考试过程中你常常能快于这个进度:类似默写题和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一般不可能会在一道题花上两三分钟的时间,多出的时间便可以留给其他稍难一点的题同时给作文留出接近60min的时间。当然这个方法也只是个建议,不必机械照搬,更多的是在做完一个板块的题之后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时间参照,在做快了的时候给自己提供一个正向的激励(只要不是做的太飘,发现自己做得比平时快时不必刻意降速,仔细审题就好);在做慢了的时候给自己一个提醒。
主观题tips:在可控范围内建议采用“多答不扣”的策略、各个要点之间不要出现内容交叉,角度应不同、常见作答格式为“先总后分式”、口水话不要太多、作答时自己有意识地判断哪些语句可能是老师的给分点、题干有要求“结合文本分析”的一定要引材料/原文!
以上分享也只是一些个人在高三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实践,任务量和耗时都偏多。也有很多比我厉害的学长学姐不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就能把语文成绩保持在很不错的水平,因此这则分享仅供参考。
BTW:①你们现在复习用的《优化方案》是很好的资料,对高考真题的例题解题思维分析和表格式的干货总结都是质量很高的内容,当然也有一些较冗长的话语和一部分不太适用的方法论,不过有时间的话确实可以借鉴上面的内容进行复习,有些“跟踪练习”的题目也比较不错。当然,推荐《优化方案》也有可能是因为我高三用的语文资料只有这类学校发的资料(各种黄皮书)②研究真题及其答案是和积累复习并行的刚需③不知道你们今年还有没有订《招生考试报》,上面一些很牛的学长学姐对语文学科技巧的有些分享也是可以参考的一些方法论,比如审题干时可以将题目分为“导引语”“限制语”“指令语”、刻意练习将几百字的人物事迹处理成精炼的几句话、通过考后/老师评讲作文之后的二次写作强化“主题理解、行文方式、切入角度、纠正反思考场思维偏差”,同时能有更充裕的时间雕琢字句和斟酌素材。如果今年没订就算了。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实践!再多的方法技巧也必须通过时间和实践去落地。
语文或许不是在你的六科中能够“女娲补天”的一科,但当你在其他同学在语文课上写其他科作业时、在其他同学晚自习完全不把时间分配给语文时对它“不离不弃”(笑);在你感觉花了很多时间在语文上,但语文成绩还是没有可观的提升时再坚持一下,它一定会成为为你的高考成绩锦上添花的礼物!
最后想感谢我的高中语文老师的指导!本篇分享的很多内容即来自她课上所讲内容。
数学篇
景亿
很荣幸受到lr大大的邀请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点我的数学学习方法。我是一名学习了一年数学竞赛的退竞牲,在学习高考数学时可能会有更高的视角。在整个高中的数学学习中长期与各种大脑短路的“过失性失分”做斗争,长年在120和145+之间反复横跳。希望各位同学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借鉴我的方法与经验。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全国甲卷的数学题远远称不上“难”。纵观近两年的考题,对常见常考方法的混合考察仍然是主要的考察方式,并没有出现太多需要“灵光一现”的考验数学直觉和数学思维的题目。
这种情况下最重要的是两个方面:做题准确率(包括审题、分析、计算三个过程),重要方法吃透(比如圆锥曲线中的各种直线设法、再如函数导数中的构造法、切线放缩、极值点偏移)
对于做题准确率,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大多数时候击溃我们的都不是那些难题,而是那些每次对答案时让你捶胸顿足的低级失误。
我最后能给出的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是:
1.摈弃无效刷题,做题时保证状态在线,滥刷不如不刷。
2.区分清楚哪些是知识能力的问题,哪些单纯是“大脑短路”;对于讲不出理由的过失失分,没有必要死缠烂打分析原因,轻轻放过就好。
3.不要给自己贴“粗心大意”的标签。每个人都有恍惚的时候,偶尔状态不好很正常。向前看。
4.某些知识性的易错点,请务必牢牢记住,大考前多温顾复习。(比如空集、讨论斜率等等)
压轴题可能是限制很多同学通往高分乃至满分的屏障。对于这一部分,希望大家能够量力而行,不要盲目把时间花在难度较大的压轴题上。(想冲刺清北的同学也一样)
在高三个人认为练习压轴题最好的方法是分版块“练习+总结”,如圆锥曲线和导数大题,可以专门拿一两个小时,准备好资料突破一个板块(如“极值点偏移”),不求量,把这个题目的思路研究清楚即可。在二轮复习后期或者三轮复习期间可以把考试卷上的压轴题全部整理好做一次回顾,重点看看自己思路容易卡在哪些地方,哪些板块还有问题,用剩下的时间做好查漏补缺。
对于12、16两道压轴小题,个人的观点是不必单独练习,可以买一两本模拟卷(最好是新高考地区的),在碎片时间里专门拿12、16做着玩。小题忌讳大做,特殊值法、数形结合法等方法需要熟练地使用。
对压轴题不必有畏难情绪,平等地对待每一道题,上手分析,思考考点。平静地攻克数学压轴题能给整个考试带来巨大的自信和积极的影响。
最后分享一点我对数学考场心态调节的感悟。
数学可能是最容易出现“卡题”现象的学科。我甚至曾经卡过第二题(某个简单题算出来没有答案),那次考试最后心态炸裂喜提122。所以在数学考试中,适当的跳题与调整是很关键的。
1.设定一个选填题的最高用时,做题不要上头,没有什么题是非对不可的(放弃五到十分无伤大局)。
2.很多题只是一个细节没有转过来导致始终做不出来,先放一放做其他题,清空思路之后重新做很多时候就迎刃而解。
3.精神状态糟糕的时候学会调整,闭目休息半分钟,喝一口水,放空大脑,保证大脑始终处在清醒的状态。
4.永不放弃。计算量和难度都较高时,很可能出现时间严重不够的情况,这种时候很容易产生绝望情绪,想放弃。产生这种想法对整堂考试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这个时候希望大家能咬牙坚持住。越是难的题,越是思维和意志的锻炼。
最后祝福大家都能在高考的数学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谭添一
对于理科生而言,数学是理科的核心科目,不容得闪失;对于文科生而言,数学又是拉分的主战场,高考的必争之地。因此,保持不错且稳定的数学成绩便尤为重要。
一、 培养扎实且可靠的计算能力
计算几乎是高考题得出答案的唯一手段,同时也是高考考察的一个难点。可以说,计算是一切的基础。高考而言很多题之所以成为难题,便是因为涉及的计算量大、计算技巧高;同时高考的时间紧张,对于计算的速度也有一定的要求。针对以上两个方面,个人的建议是先着重提升准确度,再提速度,但实际过程中两者往往是同步提升的。准确度主要针对于机械的计算工作,要达到不能出任何差错的水平,主要通过大量的重复练习;速度建立在准确、熟练的基础上,对计算技巧有更高的要求。这一方面主要体现在圆锥曲线与导数,因此可以着重练习这两个板块的题目。
二、 注重一题多解、多题通解
在高三大量刷题练习的基础上,应当注意对题型与方法进行归纳梳理。一方面,有的题目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求解,复习时可以去探究其可能的解法,这样训练可以减少高考时因为思路方法单一而出现在某个题目上走入死胡同而一筹莫展,同时也避免思维套路化;另一方面,面对高中数不胜数的题型,应当注重归纳总结,尤其是注重思考某些题目具有的共同解法,挖掘出题目背后的核心考点。做到这一点,你会发现灵活创新的高考题万变不离其宗。
三、 善于利用好题本/清理本
题目是高三的宝贵资源,但题目的价值仍有一定的差异。在备考过程中,要重视对好题的收录与整理,这里的好题,是指考点核心、方法典型、思维灵活、有代表性的题目。好题的清理,也不是停留于摘抄答案,相反,除了题干以外,清理本上的任何一句话都应当是经过了自己的思考,最好有审题分析、方法解析、考点总结。不求面面俱到,但求字字珠玑。
与此同时,还要做到定期复习清理本,频率因人而异,推荐每周一次。复习并不是背题,而是要不断地加深对方法的理解,在不断重复地过程中达到对以前觉得高超地解题技巧轻车熟路,提高自己的解题技巧与解题“手感”。
四、 针对薄弱板块集中练习
对于自己感到比较薄弱的板块,可以安排在规定的任务以外安排额外的时间集中进行练习。比如可以抽出一周的时间,除完成规定的任务以外,其余的时间集中火力练习圆锥曲线或者导数,从而在这种大量集中的练习中提升针对于这一类题目的熟练度与解题思维,加深对题目的理解。
五、 练好选填题
虽然选填题单题的分值远小于解答题,但选填的得分密度极大,因此成为了同学们的心头肉,同时也是决定考试成败的关键。一般说来,选填题不出差错,那么也大题基本不会有太大问题。而落实到平时的训练,主要手段是安排选填题的定时训练,例如四十五分钟、五十分钟做完选填,之后核对答案、改错。注意在改错的过程中,应当把每个题都当作大题,认认真真地思考过程。
六、 考试技巧
数学考试本身也是具有相当的技巧性。一方面是时间规划,选择、填空、前三个大题和选做、两个压轴题分别需要多少时间,要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还需要高三的大大小小的考试中锻炼临场应变的能力和稳定的心态,例如出题人刻意在题目难度上设置陷阱,在简单题的位置提高难度,这时候需要注意单个题的时间分配,甚至可能需要临时改变做题顺序跳过题目。同时,在自身实力过硬的情况下,也可以去总结、使用一些得分技巧,例如选择题排除法、大题先猜答案再推过程等等,有助于提高考试效率。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一些“非法手段”,类似于“选项均分理论”“堆砌公式偷袭战术”诸如此类。但需要强调的是,上述奇技淫巧只能在考试时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平时练习考试应当杜绝此类方法。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122306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