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育儿:考研人数创历史新高,背后现象让人欷歔:真正厉害的人,都懂得如何休息┃哈利
作者┃哈利 默读┃雨舟
指导┃郭新爱 编纂┃丄学号
近日,万众瞩目的考研落下帷幕。
据官媒报道,2023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为474万,创履历新高。
在考研这场零和博弈中,有几许人金榜题名,又有多少人名落孙山。
让人唏嘘的是,比起金榜题名,很多名落孙山的人,往往更刻苦。
《认知觉醒》中分享了一位「考研党」的故事。
这位同学自备考以来,就十分刻苦复习。
备考期间,她每天都只想着学习,甚至吃饭的时候都听着音频。
铆足干劲的她,更是天天五六点就起床复习。
她的学习安排几乎是以分秒来计算,舍不得浪费一点时间。
长期缺乏休息的状态,让她每日都紧张焦虑,学习效率大大降低,白白浪费了很多时间。
无论在学校或是职场,我们都认为天赋不够,必须刻苦来凑。
休息于我们而言,就是在挥霍人生,虚度光阴,其实不然。
列宁曾说过:
“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会休息才是提升工作效率的第一步。”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用力过度,会让我们提前透支,输在中途,
学会科学休息,才能支撑我们跑到终点。
生活中,低效工作往往不是做得太少,而是不会休息。
真正厉害的人,都懂得如何休息。
01
平庸的人不懂休息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盲目在意工作时长,往往演变成无意义的重复劳动。
长时间硬扛式的工作,很容易让我们掉入低效的内耗陷阱。
《科学休息》一书中写道:
“我们都相信世界级的表现来自己一万小时的练习。
这种理解是错误的,这些世界级的表现不仅来自一万小时的刻意练习,
还有一万两千五百小时的刻意休息。”
当你感到精疲力尽时,可以考虑停一停,给自己喘口气。
看过一个有趣的实验。
实验人员将一群小提琴演奏者根据水平分成3组进行研究。
研究发现,小提琴演奏者的水平与休息的频率和时间有关。
优秀组每次最多练习90分钟,练习不会中断但会安排休息时间。
最差一组表演者甚至都没有区分练习和休息时间。
前两组演奏者演奏者平均每晚睡8.6小时,最差一组平均每晚睡7.8小时。
前两组演奏者每周小憩3小时,最差一组演奏者每周小憩时间不到1小时。
最后实验得出结论是,优秀演奏者的休息时间往往多于平庸的演奏者。
很喜欢卢伯克的一句话:“休息不等于虚度。”
休息从来不是浪费时间,10分钟的休息,甚至比多工作1小时更重要。
很多时候我们只想着工作而不考虑效率,但决定成败的往往是效率。
只有时不时将自己与工作“隔离”,才能不被工作榨干。
想要取得好成绩,非充分休息不可。
杰夫是一名铁人三项运动选手,22岁时,他参加了奥运会并获得了第四名。
不满于第四名的他,回去后给自己安排了魔鬼式的训练,几乎每分每秒都放在了训练上。
在缺乏休息的情况下,高负荷的训练使他关节受损,其中一只膝盖一直都在疼。
他的教练也时常提醒他需要休息,这样身体才能恢复过来。
求胜心切的他不愿意停止训练,即使伤痕累累,也要坚持。
他的膝盖在一次世锦赛中彻底撑不住了,导致他输了比赛。
赛后,他的膝盖进行多次手术却难以恢复,只能提前结束运动员生涯。
他非常后悔当时没有好好休息,最后毁掉了身体,葬送了自己的前程。
范德克姆曾说:“要有最佳表现,就是管理好‘停机时间。”
废掉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一直忙。
管理好作息,是对自己最大的投资。
生活中,你只看到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却不知优秀的人比你更会休息。
高效的人都懂得给工作做减法,给休息做加法。
02
优秀者有计划休息
现当代著名教育家朱光潜先生曾分享过自己的写作经历。
日常写作,他也有灵感枯竭、写不出来的时候。这时候他越想写好,写出来的文章越糟糕,
很多时候,他带着烦躁的心情写下去,出来的基本都是废稿。
后来,在写不下去的时候,他干脆停笔,然后出门散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他发现,放松片刻后再回头伏案工作,能让自己精神百倍,写作效率也大大提高。
原本看起来很棘手的任务,休息后也能轻易解决。
这个经历让他明白,想要做好事情,必须得有充沛的精力。
J.R.西利说过:“伟人的优秀之处就在于他们善于休息。”
工作时间越长,耗费精力越多,效率越低。
工作之余,科学安排休息时间,有帮于我们走出低水平勤奋的怪圈。
想起作家雨果的故事。
在旁人看来,雨果的日常生活都是被写作填满的。
恰恰相反,雨果真正花在写作上的时间,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少。
比起写作,他每天把将大量的时间都“浪费”在与写作无关的事情上。
比如早上起床,他都会先喝一杯咖啡,洗个冷水澡,中午约朋友一起吃顿午餐,聊聊天,打打牌等。
写作并不是他生活的全部,工作之余,他都在享受生活。
懂休息的日子,让他创作出了《巴黎圣母院》、《悲催世界》等传世杰作。
乔尔乔.瓦萨里说过:“最伟大的天才有时候工作少,反而收获更多。”
很多人在休息时都带有愧疚感,认为休息纯属是浪费时间。
其实不然,人不是机器,不可能每时每刻不停歇地运转。
忙里偷闲,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身心交瘁时,无需死磕;逸以待劳时,无需自责。
越懂得休息的人,学习工作越游刃有余。
合理作息,劳逸有度,人生才能更上一层楼。
03
真正的休息,是主动休息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周末约上朋友湖吃海喝、熬夜狂欢,周一上班又累得不行;
好不容易完成一个项目,一觉睡到第二天中午,还是觉得没睡够;
假期躺在床上刷一天手机,最后非但没放松,反而更疲惫了;
就算休假期间什么都不做,还是觉得没休息够…..
以上这种放纵式的休息,就是典型的被动休息。
英国作家埃尔伯特有句名言:
“没有比刚刚度过假的人更需要假期的了。”
不是有更多的假期,就能有更好的休息。
休息的质量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休息的方式。
被动休息只会让我们越休越累,主动休息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放松。
主动休息,是需要耗费一定体力和脑力的休息。
心理生理学家谢切诺夫做过一个实验,为了消除右手的疲劳,他设计了两种方案:
一是,让两只手静止休息;
二是,右手静止的同时,让左手适当运动。
接着用疲劳测试器对右手进行测量。
有趣的是,在左手适当活动的情况下,右手能更快地消除疲劳。
《科学休息》书中提到过这样一个观点:
“大脑在休息状态下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和工作状态下的大脑一样活跃。”
如果学习感到焦头烂额,效率低下,不如出去散散步,或能迎来柳暗花明。
工作若停滞不前,才思枯竭,不妨喝杯咖啡,换换脑子,反倒容易打开思路。
生活中,很多时候陷入困境,都是我们自己“逼”的。
我有一个朋友,他是一名设计总监,平时非常忙,放假很难约到他。
本以为他是个工作狂,连假期也在拼命工作,后来才知道,他利用假期时间,屏蔽与外界的联系,去研究一些感兴趣的事情。
这几年,他已经陆续学会了健身、摄影、西式糕点、插画、日语等技能。
更令人感叹的是,假期紧凑的学习并没让他心力交瘁,反而每次假期结束他都是精神饱满的。
他把这种学霸型的休息方式称为“换脑”。通过新事物的刺激,在面对压力和疲惫时,让自己能更好地放下一些烦心事,让大脑真正地休息。
通过新输入激活思考,既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还能在休息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位朋友看似一直在折腾,从不好好休息,可他通过不断“换脑”,找到了难得的轻松自在。
英国作家柯南道尔曾说:
“变更工作内容便是最好的休息。”
休息不是什么都不干,也不是盲目放纵,而是换一种信息输入方式。
方式不对,越歇越累。
比不休息更可怕的,是不会休息。
真正的休息,是找对切换的休息项目,主动休息。
04
成功的人生,是劳逸结合的
尤金·维格纳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曾表示:
工作时,只要在屋子里待上几个小时,他就变得无法思考。
遇到这种状况,他一般会选择外出散步。
在户外待了一会,大脑自然而然地活跃起来,然后会本能地回到了办公桌前。
放松后的思维会异常清晰,各种灵感源源不断地出现在脑海中,
不一会,最佳答案就会自己跳出来。
《巅峰表现》一书中写道:
“真正的高手,不仅会工作,还得会休息,让自己能长期处于巅峰状态,发挥最大的价值。”
休息从来不是工作的对立面,而是人生战略的一部分。
休息犹如人生途中的加油站,适时的停下,给自己加加油,是为了走得更远。
真正的休息,并不是浪费时间,而是为生活蓄能,为人生充电。
生活不只有工作,还有放松和休息,真正成功的人生,是需要劳逸结合的。
作者:哈利,一个失败了很多次但不服输的倔犟男孩。
赞赏归作者
朗读者┃雨舟
雨舟:天津平祥缘股份有限公司区域负责人。曾在一家国企做宣传工作15年,喜爱文字,在企业报及各类报纸上发表过100多篇优质新闻稿,同时在一些报纸杂志上发表过散文、诗歌等。喜爱演讲,是企业培训讲师,曾参加上五百余场演讲。
丰富的人生阅历,历练了坚强自信的性格,余生愿与志同道合的人,共赴每一场人生盛宴。
山伯教育指导┃郭新爱
郭新爱,深圳市学校校长,一级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宝安区先进教育工作者,曾担任德育处主任,从事教育34年,热爱书法和文学创作,作品屡获各级各类书法文学比赛大奖,关注青少年成长、心理教育和亲子养育综合素质教育。
童星在线写说演幸福家原创作品打造平台:阅读写作+演讲口才+艺术表演,一站式系统训练,让孩子找到学习最大的快乐和成就感。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121276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