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教育】暖心过暑假丨孩子睡不好怎么办?

【积极教育】暖心过寒假丨孩子睡不好怎么办?

转自思明教育


睡不着、睡不醒、

睡不好、睡不够、

不想睡!

最近常听家长说,

寒假里,孩子的就寝乱套了!

怎么办?

今天,让咱们一起聊聊如何

让孩子“睡好觉”。

长期睡不好是“毒蛇猛兽”

让孩子长不好、学不好

要谈睡不好对孩子健康的危害,人人都能说出几点,譬如白天精神状态不佳、注意力不集中、长得慢、长不高。但若说睡不好是“毒蛇猛兽”,避之不迭,恐怕有人也会觉得夸张。不过,大量科学研究证实,长期睡不好对孩子的危害,并不比“毒蛇猛兽”咬上一口轻。



长期睡眠不足,不利于青少年体内的生长激素分泌,从而出现长得慢、长不高、大脑发育迟缓等症状。还会造成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泛起皮肤干燥、汗多、心慌、气短、憋气、进食差等现象。此外,还可能使青少年出现虚胖或消瘦、女孩月经不调等问题。


长期缺乏高质量睡眠,除了会导致青少年的精神状态不佳、注意力不集中、造成记忆力减退。还易引发情绪低落、压制、焦虑、烦躁、易怒等心理问题,心理上的反常表现反过来也会影响睡眠,导致入睡更加困难,形成恶性循环。



如果青少年长期睡眠质量差,患疾病的风险也会增高,如泛起近视、肥胖症、2型糖尿病、抑郁症、猝死等。

怎样才算睡得好?

看看孩子一周的就寝情况吧

既然睡不好会对孩子身心健康产生巨大的伤害,那么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存在睡眠问题呢? 在此,我们建议各位家长朋友,用一周时间,注意观察孩子的睡眠情况,是否存在下面的表现行为。


睡眠作息差

晚睡(超过晚上十点入睡),出现睡眠剥夺(想睡觉却坚持不睡),甚至通宵熬夜。生物钟紊乱,一天内总睡眠时长较短,通常少于六小时。

入睡困难

躺在床上准备睡觉,但超过三十分钟还没睡着 。

睡眠质量下降

失眠、睡眠浅、多梦、早醒,醒后无法再次入睡。

睡眠维持障碍

频繁夜醒,夜间觉醒次数不少于两次。

日间残留效应

头昏、精神不振、嗜睡、乏力等。

而好的睡眠表现包括足够的睡眠时间、良好的睡眠质量、规律睡眠。


为什么会睡不好?

请关注青少年自我睡眠剥夺

当今孩子主要的睡眠问题还是集中在晚睡、睡不够,导致上述睡眠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值得家长关注的是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正在进行的自我睡眠剥夺。睡眠剥夺指的是不让人有正常节律的睡觉,通俗来讲是孩子想睡又不睡,不愿意睡。


对于青少年来说,学习、社交几乎占据了白天所有的时间,只有睡前才是独属于自己的时间,于是想尽情享受这放飞自我的片刻自由。青少年在上学期间,常在晚上10时或11时休息,放假后自由时间增加,孩子自律性不强,生活节奏很容易被打乱,导致熬夜情况增加。


另外,还有一些自我要求高的青少年会通过有意睡眠剥夺来表达对自己的不满和惩罚,比如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必须比别人再多学一会儿。


一些青少年睡觉拖延则是源于没有目标和乐趣的空虚感,对学习生活感到厌倦,不想迎接第二天重复的生活,仿佛不睡觉就可以不用面对。

另外,假期电子设备使用时间增加,进一步挤占了孩子的睡眠时间。再加上很多家长自己就是“熬夜党”,一不注意,孩子就越睡越晚……还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不宁腿综合症和嗜睡症等生理性睡眠障碍也会导致青少年得不到充足的睡眠。


想让孩子睡个好觉

尝试7大关键措施


让孩子拥有良好睡眠这件事,看似是个难度系数很高的长期工程,但事实上也有一些“关键措施”。


意识到睡眠的重要性

家长和孩子充分意识到睡眠对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才更有可能优先考虑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

减少孩子心理压力

假期期间,家长应鼓励孩子保持恰当的学习节奏,不宜在家庭中制造过于紧张的学习氛围,若孩子承受过大的心理压力,则可能导致睡眠障碍。无论何时,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应客观、理性看待,并让孩子在学习之余,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制定作息时间表

家长和孩子共同商讨制定作息时间表。规划每天睡眠时间,睡眠总时长, 并约定无论前一晚几点入睡,尽量在固定的时间起床,不要赖床或睡回笼觉。

建立入睡前常规

每晚睡觉前30~60分钟应该是比较放松、安静的时间,可以看书、听舒缓的音乐、洗热水澡、泡脚等,不要在睡前做令大脑处于过度兴奋的活动,比如玩手机、做运动等。


如果有些孩子在睡前出现精力旺盛、入睡困难、不愿入睡等情况,则可适当延后就寝时间,但避免过晚入睡。

白天充分释放精力

坚持每天进行有氧运动1小时。中等强度的运动和光照,有助于夜间的深度睡眠,但睡前2小时避免剧烈运动。

营造适宜的睡眠氛围

卧室安静、光线宜暗,温度适宜。床垫相对坚实,枕头柔软舒适。卧室尽量不放娱乐性电子设备。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人际关系

负性情绪是影响睡眠的重要因素,二者常常相互影响。发现孩子出现情绪或行为问题时,比如连续多日的入睡困难、噩梦多、紧张、焦虑、频繁哭泣等情况时,家长需要及时与孩子及老师沟通,早期干预,必要时带孩子去正规医院就诊,进行心理疏导。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119276353.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