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育儿:孩子的未来藏在怙恃的认知里┃荼岚

听育儿:孩子的未来藏在父母的认知里┃荼岚

听育儿:孩子的未来藏在父母的认知里┃荼岚
山伯教育养育分享:荼岚 音频: 进度条 00:00 13:52 撤退15秒 倍速 快进15秒

作者┃荼岚 默读┃静茉

指导┃郭新爱 编纂┃丄学号

《奇葩说》中有一道辩题:孩子的作业太多,老是写到半夜,我该不该找老师理论?
正方说:该找,因为孩子的妈妈不安太晚睡,会影响孩子身体发育。
反方说:不该找,因为孩子在用自身的方式解决问题,应该尊重孩子。

从始至终,都没有人问问孩子的想法。
蔡康永说:爸妈不用替孩子做每一件事,最好的教育,就是让他知道,他的人生是他的。
我想,大多数父母都认同蔡康永的这句话。
可是,真正在言行举止上,做到认同这句话的,有几个父母?
在几千年的传统教育下,我们的父母,我们父母的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殚精竭虑”式的,却很少主动问问,他们究竟需要什么?
可是孩子的人生是他们自己的,父母不能剥夺他们体会生活的机会,父母应该做的是感同身受的理解孩子,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给予孩子强大的后盾力量。


01

亲身经历是迈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中国第一“巨婴”—杨锁,是脖子上套着饼还饿死的真实案例。
父母十分溺爱这个儿子,8岁时,出门还被父母用担子挑着,不让他走路。当杨锁尝试干活时,父母就会说:“一边玩吧,别累着了。”
长期的溺爱,养成了杨锁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的习惯,父亲因病去世后,母亲也因为操劳过度,带病去世,留下18岁生活无法自理的杨锁。不工作,不洗衣服,靠讨饭填肚子,最终在23岁时被亲戚发现饿死家中。
杨锁的死怪他自己吗?当然怪,可是难道与他的父母毫无关系吗?
小时候,或许孩子会喜欢和依赖父母的帮助,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需要独立,也需要被认可。
父母的过度“帮助”,反而阻碍了孩子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严重的,连独立生存的能力都没有。
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一书中写到:如果一位母亲,控制自己蹒跚学步的孩子,不让他走到大街上,只能说她很谨慎,而如果这位母亲10年之后,还在这样做,那么适度的控制,就会变成过度控制,因为那时孩子早就可以独立过马路了。
我见过家长替孩子写作业,也见过家长帮孩子打架。
这样的家长似乎认为周围的一切,都是孩子成长的阻力,却没想过,他们在替孩子除去阻碍的同时,也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作为父母,担心孩子很正常,但是一定要为孩子的未来考虑。可以引导、督促孩子,却不能取而代之。
虎妈蔡美儿的大女儿,曾在采访中这样评价母亲:“我从上高中开始,她就不参与我的选课了。她让我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我觉得她的培养更多的是给予我自信,和培养好的工作(学习)习惯。从小培养这样的能力,非常有益于我今后的发展。”

量变的积累,才有质变的爆发。
孩子的自信大多来源于成功的体验,可是如果父母连亲力亲为的机会都不给孩子,那么孩子如何迈向成功?又如何能体会到成就感呢?
失败不一定是成功之母,但经验绝对能指引你迈向成功。


02

感同身受是了解孩子的最佳方式



很多人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慢慢与父母有了隔阂,面对父母时,也越来越沉默。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或许《小舍得》里,田雨岚训斥子悠的那段话,能给我们一些提示。
“你作业写完了吗?没写完就在那玩。你玩这些东西能考上翰林吗?这么大的人了,一点自觉性都没有。”
“都五年级的人了,还是不长记性,到处丢三落四的。我这个当妈的做到这份上,你还想让我怎么样啊?”
听育儿:孩子的未来藏在父母的认知里┃荼岚
田雨岚的责备一气呵成,儿子从头到位都插不上几句话。
这样的责备,这样的情景,是不是有些熟悉?是不是也伴随着你的成长?
你跟父母说:作业写累了,想休息时,父母认为你在找借口偷懒;
你和父母说:题太难,不会做,父母会责怪你学习不认真,不愿动脑子思考;
你跟父母说:不喜欢弹钢琴,不想去培训班,父母却责备你不上进,不如别人家的孩子。
所以,你渐渐变得沉默,不再与父母分享自己的感受,因为你知道,无论你说什么,他们都不会理解你,反而会有许多拒绝的说辞。
黄磊曾经在微博上分享过一段小女儿尿床的对话,让我记忆犹新,
感动的同时,也非常认同他的育儿方式。

“妹妹昨天晚上尿床了,早晨她问我你知道我怎么尿床的吗?我说你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要尿尿,然后就找卫生间,找啊找,找啊找,终于找到了,然后你就尿尿,然后你就觉得凉凉的,然后你就醒了,就发现自己尿床了。妹妹无比崇拜的看着我说:哇塞,爸爸你怎么知道的?”
这条微博获赞29万,更有网友调侃:因为爸爸也是这么过来的。
是啊,父母也曾是孩子,又怎会不了解孩子的感受?可是顶着“父母”这一头衔,我们似乎就忘记了对孩子感同身受。
没有谁规定过,父母必须把自己的要求和期待强加于孩子身上,那么,我们是不是对“父母”这一角色有所误解呢?
要想让孩子理解你的良苦用心,首先得对孩子做到感同身受。


03

从孩子自身出发,才是为孩子好



有一种冷,叫父母认为的“冷”,有一种好,是父母认为的“好”。
《小欢喜》中,乔英子喜欢天文学,想报考南京大学,妈妈却坚持让她报考清华或北大。
《小舍得》中,颜子悠喜欢研究昆虫,喜欢踢足球,妈妈却坚持认为奥数才是他最擅长的。
有这样一句话,几乎是所有父母的口头禅,叫“我这都是为你好。”
可真的是纯粹为孩子好吗?这种“好”里面,夹杂了多少父母自己的期待、虚荣和攀比。
真的为孩子好,就应该从孩子本身出发,给孩子适当的尊重与理解。

演员俞飞鸿曾在采访中说:父母权威的教育之下,孩子很难有说“不”的勇气。
我想,这也是很多人在青春期,就无比向往自由的原因吧!
我有一位朋友,在孩子学习方面心态挺好的,从幼儿园到小学快毕业,从未想过送孩子去培训班或者辅导班。
但前段时间,眼看着周围的孩子纷纷在参加各种课外辅导班,她便觉得至少应该让儿子去参加一个,这样的话,既不会被其他孩子落下太多,也不会让她对儿子的教育心存愧疚。
可儿子自觉在学习方面,不需要课外辅导,而且特别反感上课外辅导班。争执之下,儿子上演了一场离家出走的戏码,才勉强平息了课外辅导班的风波。
课外辅导班到底有多火,《小舍得》里就有深刻的写照。
虽然不是每一位家长,都可以心平气和的接受孩子成绩倒数的名次。
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做到:给孩子的爱,不受成绩影响,不受个人情绪影响,更不受外界环境影响。


04

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的力量源泉



有这样一句话: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可见,童年的幸福感有多么重要,而童年时期,幸福感大多来自父母的爱。
每当我回想起父母之爱,脑海里浮现的都是:生病时,父母陪在身边,对我嘘寒问暖、端茶递水的情景。
那时,虽然身体不舒服,却感觉被浓浓的幸福所包围。
我相信,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只有在生病时,才会明显的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注和深深地爱意。
这种感受,让我们在今后的余生中,无论遇见多少艰难困苦,都有勇气去面对和克服。
《你好,李焕英》中,最让我感动的一幕是,李焕英骑着自行车,载着女儿一路说笑的情景。
不是因为那是妈妈死前的最后一幕,而是因为,在那一幕之前,女儿刚刚伪造大学录取通知书,让妈妈在众多亲友面前颜面扫地。

然而,妈妈却没有把自己的失望、丢脸和愤怒等情绪,一股脑地发泄在女儿身上。
对女儿的爱,战胜了她的负面情绪。
这样的妈妈,是我们每位父母都应该学习的榜样。
尼采说: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
每一位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可以被影响,但不可以被主导。
父母可以是孩子的陪伴者、引导者,却不能做孩子的决策者、主导者。
所以,孩子写作业到深夜,该不该去找老师理论?
我认为,比这个选择更重要的是,先问问孩子自己的想法!

赞赏归作者


朗读者┃静茉

静茉,成长型宝妈,相信细水长流的努力胜过一蹴而就的成功。


山伯教育指导┃郭新爱

郭新爱,深圳市学校校长,一级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宝安区先进教育工作者,曾担任德育处主任,从事教育34年,热爱书法和文学创作,作品屡获各级各类书法文学比赛大奖,关注青少年成长、心理教育和亲子养育综合素质教育。



点击
阅读原文进入
童星在线5天4夜领袖少年写说演挑战特训营:让孩子达成学会作文三大超级密码,挑战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创作,即兴演说/舞台表演,结营进行写说演挑战赛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119265660.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