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的孩子,老是比不过别人?

家庭聚会可能是娃儿的噩梦。
各路亲戚云集的餐桌上,某个长辈突然的一句:“听说模拟考成绩出了”或是“给人人表演个节目”,都足以掀起一场战争。
热播电视剧《小舍得》一开头,就上演了如此的情况。张国立饰演的外公请全家人吃饭,两个女儿的家庭,上演了一场真实的“凡尔赛”直播:外孙女欢欢患有歌唱比赛的冠军,被⻓辈叫出来唱了一遍;紧接着,外孙子悠立马被要求在全家人面前背诵圆周率一千位。表演结束,小宋佳和蒋欣饰演的两个精致的母亲,又开始了言语上的明争暗斗。
这一场景让人高呼“过于真实”,人们想到自己被大人们支配的童年。在轮廓的一片祥和之下,孩子成为了大人们的攀比工具,被大人制造出的火药味吞噬。
这令人不禁唏嘘:为什么中国家长,永恒要拿自己的孩子作比较?
中国人的焦虑,一半都来自于较为
从小到大,中国人的生活里似乎总是有着一个隐形的“他者”。
小时候在外面哭闹,大人会告诉你“被人看⻅很丢脸”;上学的时候,你的成绩永远比不过“别人家的孩子。”习气了被观看和比较,导致我们要依靠外界的坐标系来确认自己的存在,通过一个“他者”来定位对自己的评价。
逐渐的,我们长成了喜欢主动去做比较的大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 (leon festinger)在1954年提出社会较为理论,它是指每个个体在缺乏客观的情况下,利用他人作为比较的尺度,来进行自我评价。
尽管,良好的社会比较能够使人清楚地了解自己和他人,找出自己和别人之间存在的差距,发现自己的⻓处,找出自己的不敷。但恶性的社会比较则会使当事者不确定自己的想法、感受,处于高压力的情景中,并促成一个强烈的竞争环境。
而生活里,我们也会发现,能够激发人们“比较感”的常常是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新闻里有人中了五百万,和亲戚家的娃儿得了第一名,后者远比前者能引起人们内心的坍塌。
跟附近人的比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工作、生活、婚姻……一切都可以成为⻓久的攀比疆场,而当家长们发现,自己的人生已经没有更多的比较空间,战场又一次延伸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
从考学、升职到孩子,不一样是现代人不想攀比的。

这句话是中国父母鸡娃的经典台词。
当所有人都从起跑线开始冲刺时,父母已经做不到冷静思考了。
只有放下攀比的执念时,我们才能找回生活那个原本正确的坐标系。
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难道不是另一种形式的精神控制吗?
养育孩子最重要的一点,应该是保护孩子与生俱来的、简单的快乐。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118233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