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孩子的这3个真相,大概和你想得不一样

养育孩子的这3个真相,也许和你想得不一样

2023


鸿



新的一年,愿您有盔甲,也有软肋,心中有傲骨,也有慈悲,有说走就走随时出发的旅程,也有说干就干全心投入的勇气,愿您前路平坦,日子温暖又明亮。慢童年祝您新年快乐,阖家幸福!

文|时光屿

本文由|男孩派(boy666dj)

授权发布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鲁道夫·德雷克斯曾说:当怙恃容易,做父母难。
  大部分父母都没有专门学习过如何培育孩子,在育儿路上他们要么凭借自己直觉误打误撞,要末以自己父母的教育观来教育孩子,这样很容易陷入误区。
  养育孩子的这3个真相,父母一定要看一看,大概和你想得不一样。
1
  真正的教育
  是3分开导7分等待
  育儿圈里有一句典范名言:
  孩子静悄悄,必定在作妖,想必不少怙恃都深受其害,不敢让孩子离开视线。
  但最近我发现,当他们独自一人的时候,除给我们“惊吓”,有时也会给出“惊喜”。
  那天洗完澡,我收拾浴室,让女儿自己在床上玩,不一会就听到屋里“叽里呱啦”的说话声,进屋一看,她在比比划划的模仿我讲故事,不但讲得绘声绘色,还编出了不同的版本;
  过年时小姨给她买了个拼图,她很喜欢,但她怕拼不出从来不自己拼,每次都“饶有兴致”的看着我玩,有一次我忙着做饭没理他,效果她一个人拼了很长时间,竟拼成了;
  以前出去玩,她总是很“高冷”,从来不主动和别的小朋友说话,那天她拎着新买的蹦蹦球先下楼,等我下去时,瞥见她正兴奋的教另一个小孩怎么才能蹦得高,教完还跟人家手拉手,这番“社牛”的操作简直让我惊呆了。
  我不禁好奇,为什么没有我们“忙前忙后”的关心,她的本事反而变大了许多呢?
  著名心理学教授张梅玲在一次讲座中说:
  孩子的能力分为“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那些“看不到的”本领就是潜能。
  父母要想让孩子把潜能发挥出来,需要学会两个字“留白”。
  在综艺节目《妈妈是超人》中,霍思燕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那一期,嗯哼兴致勃勃的要给妈妈做果汁,可是才5岁的他并不懂得制作果汁的方法,他直接把水果放到杯子里就拿给妈妈。
  妈妈看了一眼,没有直接指出问题,而是问:
  “它没有成为汁啊?”
  嗯哼想了想说:
  “加上水就可以了!”
  妈妈帮他倒水,嗯哼喝了一口,自言自语:
  “为什么它不甜呢? 我觉得还需要搅拌一下。”
  妈妈又给他拿了一根筷子,嗯哼再次尝试搅拌,最后终于有了一点点味道。
  尽管嗯哼最终也没作出真正的“果汁”,但妈妈从他提出做果汁,到多次尝试失败,都没有打击他的积极性,更没有打断他的思考。
  无论对错,都让他的想法得以施展,在他“头脑风暴”后,才告诉他做果汁的方法。
  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书中提出,要给孩子“六大解放”,实际上也是一种“留白教育”:
  一是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
  二是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
  三是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
  四是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
  五是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
  六是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
  父母只有给孩子留出时间和空间,他们才能把看到的、听到的、接收到的信息消化吸收,融合进自己的身体,变成能力。
  有人说:“成功的教育,是30%的启发和70%的等待”,这“等待”是父母教育的艺术,也是对孩子的成全。
2
  孩子受挫,需要的不止是安慰!
  在《终身成长》这本书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伊丽莎白非常热爱体操,九岁时她第一次参加了体操运动会,她兴奋又自信,甚至把赢得的彩带挂在哪都想好了。
  比赛开始,她第一个登场,表现得不错,但在后来几个选手出场之后,她的成绩不再有优势,结果她一条彩带也没能得到,整个人非常沮丧。
  如果你是伊丽莎白的父母,你会怎么安慰孩子呢?
  1. 你是最棒的。
  2. 是裁判的不公平,让你丢掉了原本属于你的彩带。
  3. 输了没关系,体操其实没那么重要。
  4. 你有足够的能力,下一次肯定能赢。
  5. 也许,你本来就不该赢。
  当孩子遭遇类似情况,我们 “脱口而出”的话也许就在这五句话之中,那么它会传达给孩子怎样的信息呢?
  第一种(你认为她是最棒的):
  这些话对小孩子会有一些安慰效果,大一点的孩子会知道这不是事实,这样说反而会让他觉得父母话很虚伪、很无力;
  第二种(她受到不公平待遇):
  这是教她做不好事情先“怨天尤人”,当失败真正的原因是自己的能力不足,而不是裁判时,这样的说法只会让她离成功越来越远;
  第三种(体操没那么重要):
  这种说法很“有毒”,以后只要有什么事做不好,她就会首先去贬低这些事情,最终做任何事情都会半途而废;
  第四种(她有能力):
  这是所有信息里“最危险”的一个,这种盲目自信会让她在自己的幻想中沉迷,她不会明白如果没有改变,下次必定还会遭受同样的挫折;
  第五种(她本来就不该赢):
  这种表达看似无情,但却可以让孩子正视问题,真正得到成长。当然父母可以用委婉的语言来表达。
  伊丽莎白的父亲是这样说的:
  “我知道你对比赛寄予了很大的希望,而且拿出了自己最好的表现,但是依然没能赢,你一定很失望。
  如果你只是想拿体操当个乐趣,那没有问题。
  但如果你想在比赛中有所成就,那也许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练习。”
  她记住了父亲的话,开始反复练习和完善自己的动作,结果在第二年的比赛中赢得了5个个人项目的彩带,并夺得综合项目的总冠军。
  孩子遭受挫折时,当然需要父母的安慰,但如果父母只给他情感上的满足,他们下一次将不可避免的再次“栽跟头”。
  正如国际儿童心理学家麦克罗素在一次演讲说:
  父母不要再无效鼓励孩子了,其实如果孩子的能力不发生变化,这次输了,下次凭什么赢呢?
  安慰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但给他提出诚实而有建设性的反馈,帮孩子站起来才是父母的本事,也是给孩子最好的“安慰”。
3
  孩子叛逆,并不是真的想“造反”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叛逆”是个绕不开的话题,而且在每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花样。
  演员张萌在一个综艺节目中吐槽自己3岁的女儿,整天都在与她唱反调:
  她叮嘱女儿:“不要再看手机了, 会把眼睛看坏的”,女儿摆出一副“神气”的表情回怼:“我就是要把眼睛看坏!”
  看到女儿生活习惯不好,她说了几句,女儿立马哭喊:“我不要听妈妈的,妈妈是坏人。”
  简直分分钟把她气到崩溃。
  如果你以为孩子长大了就好了,那就太小看他们了,过几年他们会让你更“抓狂”。
  张智霖和袁咏仪就曾在节目中大吐苦水:
  媒体曾拍到过这样一组照片,张智霖把胳膊搭在儿子的肩膀上走在沙滩上,画面本来很温馨美好,可下一秒儿子就非常抗拒地把他胳膊打掉,说:“别碰我!”
  他们到国外旅游时开启直播,因为儿子经常被人误会不会说中文,袁咏仪就让儿子说一些中文,可他就像是没听到一样,依旧全程飚英文,袁咏仪被气得当场黑脸;
  孩子处处和我们较劲,他们究竟想干什么,难道真的是上天派来折磨我们的?
  著名教育家刘墉一次问儿子刘轩:“你为什么总是那么叛逆?”
  刘轩理直气壮道:
  “因为我觉得我长大了,不该什么都听你们的。
  所以你叫我往左,我就偏往右,我有自己的想法,我该找到自己在哪里!”
  他说得没错。
  通常孩子2岁左右会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从那之后,他们便开启了“探索自我”的路。
  首先,探索自我的边界。
  在 “可怕的两岁”时,他们用“不”、“这是我的”来获得存在感。
  用对一些事情的近乎苛刻的要求,比如饼干必须是完整的、鞋子必须按照固定顺序摆放,来显示自己的力量。
  而这些行为都是他们在尽力探索“我能”和“我不能”的边界。
  其次,和父母“夺权”。
  不可否认,我们既是孩子的照顾者,也是控制者。
  不管他愿不愿意去睡觉,时间一到我们就会抱他进卧室;我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打扮他,把应该补充的营养变着花样的让他吃进去……
  如今他们有了能力,便开始“寸土必争”,从几点睡觉到穿什么衣服,再到这个东西我吃不吃,都要自己说了算。
  他们在尝试把握自己的控制权,在“做决定”和“为自己的决定负责”的过程中,最终形成独立的人格。
  最后,搭建起真正的自我。
  随着孩子“自我意识”边界不断拓宽,他们在一次次和父母的冲突中试探和思考,最终明白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能力有多大,有哪些优势和特点,从而认识真正的自我。
  父母要像允许孩子犯错一样,允许他叛逆。
  因为他们不是故意和父母做对,而是一个渴望长大的孩子在“探索自己”而已。
  而他们只有经历过这个珍贵的“自我觉醒期”,才能真正长大。
4
  美国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师约翰·格特曼说:
  “为人父母,其实就是要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时候,以他最需要的方式去帮助他。”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117307019.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