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你有育儿发急吗?

先讲一个小故事。
焦虑的爸爸
一个抑郁症孩子的爸爸,在某一天晚上十一点多给我发消息:“老师,能电话吗?能给你打电话吗?只占用您一点点时间,我家孩子今天情绪很不好,我不了解该怎么办了,不知道怎么处理。”而白天我刚给这个女孩做完心理辅导。犹豫再三,我还是接了电话,担心孩子真的会有什么状况。
电话那头的爸爸大约从呼吸里就能感觉到他的焦虑和不安:“她今天不像前几天一样跟我们说说笑笑,早上吃完饭就睡了,没有吃午饭,一直睡到下午起来吃晚饭。作业也没做,我们进去叫她做作业,她就很兴奋,让我们出去,让她静一静,接着就蒙着被子哭起来了……”接着,继续强调:“她今天真的跟前几天不一样,前几天我们都觉得她完全好了,跟以前一样了。她今天到底怎么了呢?”
我忍不住泼他冷水:“孩子并没有觉得她前几天好了,她仍旧难受的,只是可能在你们面前表现得比较好而已。”
我彷佛能听到电话那头沉重的叹息声,布满了无奈和挫败。接着,说:“我们能做的都做了,她怎么还不好?成绩还更差了,情绪还是不好。咱们能做的都做了,也帮她找了辅导,也找了心理老师……”
那一瞬间,我涌起莫名的愤怒。因为联想到了孩子的状况,突然能够更切身的理解孩子承受的压力和无奈。
自责的孩子
孩子有很多“应该”,有很多“必须”,只消自己没做到就自责,甚至自残。
她有很多的自责:考差了自责,同一个教室,同样的老师,为什么别人都能考好?考好了就会解释为“运气好,其他人没发挥好”;吃多了,或者精确的说是感觉到了饱便会自责,因为想要减肥,认为这是自己自制力不够强;睡晚了会自责,担心会伤害自己的身体,觉得是自己没有安排好时间,拖拉……
每当感觉到自责的时候,她便会自残,之前会用刀划手,后来为了不被父母发现,便改成用指甲掐自身的手,或者不停的刮自己的手指,掐出很深的印,有时候会刮破皮。
她说:“有时候用我自己有抑郁症这个事情来自我安慰一下,我才能不那么怪自己,能稍微放松一点。有时候,说真的,我不太想好。”停了停,持续说:“但是一到晚上,我痛苦得喊也喊不出来,哭也哭不出来,那种撕裂的感觉又让我很想快点摆脱。”
她完全认同了父母的焦虑是自己造成的这一观点:因为我做得不够好,他们才会焦急,他们才会不开心,都是我的错。于是,拼命努力去到达父母的期望。只是,这个世界上原本就不存在:“都在一个教室里,都是一个老师教,他人都能考好,我也能考好。”这样的道理。
她不这么认为,于是,不断给自己加码,终究将自己逼到崩溃的边缘。
当然,职业伦理很快提醒我,我的愤怒是不恰当的,我让自己平静下来,尝试去理解父母。我能够理解他们的焦虑和着急。他们自己无法处理和消化这份焦虑,只能不断地去要求孩子,希望孩子能够改变,从而让自己不焦虑。
却不知,孩子是没办法像机器人设置程序一般去按照父母的意愿塑造自己的。
告诉我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我曾经发起一个问答,询问大家如果有一种药,能够解决孩子所有的问题,让孩子变成“完美的小孩”,你会给孩子吃吗?一个孩子在后面给我留言:“如果是我妈,估计会给我吃吧。”当然,也有很多家长说:“不会,这样的话,孩子不就成了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了吗?”然而,在焦虑状态下,要是真有这样的药,我们还能保持这么理智吗?
还有一个小故事,是前两天我发了一篇厌学的文章,很多的留言都是在表达:“你分析了半天,有什么用?你倒是说怎么办呀?”我很感慨,原来大家都不习惯去了解事情背后的原因,不想听这样的分析了,都巴不得能够来一针,解决所有的问题,然后自己可以高枕无忧。家长们希望看到的都是列好的“一二三四五”怎么做,怎么做,就觉得这是上等的文章,少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去反思,去了解背后的动力,寻求根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遗憾的是,无数的实践经验告诉我,凡是那些列好“一二三”的方法,当时看起来非常有用的“万灵丹”,只要一拿回家,都会最终被证明:没用。花钱或者不花钱换来的那些方法,最终都只会换来“无奈”“失望”而已。
因为,这个世界上的道理都是那些,除了特别没有知识的人,其实大部分人在理性的时候都知道自己该怎么做的。问题的出现,创伤的造成,关系的破坏,往往都是在不理性,在情绪失控的时候,这样的时候,所有的方法都会被忘在九霄云外,人们会回到自己原来的模式中。
家庭的互动,是由背后看不见的动力,是由每个人的人格相互推动的,而不是我们以为的道理、规则那么简单。
不去了解这些动力,想坐火箭一般瞬间到达理想的目标,想有万灵丹一下解决孩子的问题,注定是缘木求鱼,永远不可能会真正地有改变。
走出焦虑的操控,理性地探索事情背后的原因和动力,才是真正地解决之道。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116285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