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王飞燕: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
统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22课
教材解读
教学目标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2.揭示问题,理解题意
重点理解“鼓”的意义。
(二)初读课文,认识知音
【学习提示一】一读:自己读 读准字音、读好停留。
1.自由朗读课文,指导多音字:“少”“为”的读音。
重点关注(读音和停顿)。
2.根据学生读的情况指导长句子的朗读停顿。
重点关注:“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学习提示一】二读:同桌互读 借助注释、读懂故事。
1.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这篇文言文的意思。
2.概括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故事情节:伯牙鼓琴子期听之 ,子期死,伯牙破琴。
3.质疑:为何子期死,伯牙要破琴绝弦呢?
【设计意图】学习文言文,“读”占鳌头。通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懂故事,这样几个环节的精心设计,既契合文言文文本特征,又契合学生学情的动态变化。两个环节逐步推进、层次分明,学生读得兴味盎然,教师教得轻松。
【学习提示二】一想:再读课文,思考:为什么伯牙破琴绝弦,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圈画相关句子,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了什么?听到什么?做简单的批注。
1.随机交流: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1)想象“巍巍乎若太山”的画面,聚焦“巍巍”,理解意思。
(2)想象伯牙弹的琴声,听《高山流水》有关“高山”的片段,指导有感情读。
2.随机交流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1)想象“汤汤乎若流水”的画面,聚焦“汤汤”,理解意思。
(2)再听《高山流水》有关“流水”的片段,指导有感情读。
(3)借助想象,感受子期善听的特点。
3.交流:善哉乎
(1)了解“乎”和“哉”的意思,质疑:一个赞叹为什么要连用两个语气词,这说明什么?
(2)出示相关资料: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擅弹古琴,技艺高超,被人尊为“琴仙”。
(3)借助日积月累中的词:“天籁之音 余音绕梁 黄钟大吕”想象别人对伯牙的称赞。
(4)对比子期的赞叹,感受子期能从琴声听懂伯牙所表达的内容。
4.交流:“少选之间” “方”
(1)聚焦“少选之间”“方”的意思。
(2)感受伯牙和子期心有灵犀,他们可以称之为——知音。
5.补充资料:想象说话
(1)出示《列子》的记载:“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并理解意思。
(2)想象说话:如果伯牙鼓琴志在 ,那么锺子期可能说
(3)想象拓展:方鼓琴而志在(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乎若( )
(4)提出质疑:伯牙既然能用琴声表现这么多意境,面对子期,却只弹高山、只弹流水,这是为何?
(5)出示相关资料理解:
(四)深悟绝弦,深化知音
(五)资料链接 歌颂知音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作者简介
王飞燕,女,1989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海盐县通元小学教导处副主任。先后被评为县“教坛新秀”、县第六批“学科教学能手”,县第五批“德育名师”、县“十佳班主任”。30多篇论文在市、县级获奖,7个课题在市、县级立项,多次承担市、县级公开课展示。在扎根农村教育的12年中,她努力追求“扎实、有效、灵动”的课堂教学风格。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112239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