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育儿方式,让你老无所依吗?

乡亲们放心,本”号只有育儿干货!
作为北师大教育学硕士,前绘本编辑的毛豆妈,
宁愿不推送也毫不制造文字垃圾!
最近网上这则消息炒的火热:
“河南中牟一位男子为给弟弟相亲,和女方客人在饭店用餐后,开车回家,车里坐着父亲、两个媒人、一位醉酒的亲戚,后备厢里坐着母亲。照片发到网上后,引来一片骂声,网友大骂儿子不孝,公德沦丧。记者采访到当事人,还原事发情景,原来这家人离饭店很近,是母亲主动要求坐到后备厢的。这位母亲还求记者在网上为儿子说些好话:儿子真的很孝顺,不信你们问问村里邻居。”
照片上,这位坐在后备厢里的妈妈满头银发,泰然自若。
我相信她的话,她的儿子很孝顺,没有人逼迫她必须坐后备厢。
因为,我见了太多类似的“中国式”父母。
那些为孩子死亡一切的父母
我朋友小a的婆婆,一到吃饭时间,饭菜摆上桌那一刻必定要开始做家务,套上胶皮手套、扎好围裙,风风火火的刷锅,给菜板消毒,拖地,一气呵成。
家里人坐在凳子上不知所措,儿媳说:妈,快吃饭吧;儿子说:妈,连忙吃饭吧,饭都凉了。
然而这位婆婆“大义凛然”的挥着手:你们先吃,我干完这些活再吃。
小a说,怎么劝都没有用,这是每餐的必修课。
我还看过一则励志故事,故事里的女主人公小b从小在海外长大,如今已成美女学霸。
她从小就和父母移民,当时,她的父母都是中国的高知分子,在国内有着令人羡慕的工作,前途无量,但是为了她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毅然移民,移民后,语言、文化和教育背景成为限制他们继续前进的拦路虎,她的怙恃不得不四处打零工,最后买了几台二手洗衣机,靠开洗衣店为生,每日与隆隆的机器声和洗衣液作伴,过着与世隔绝的清苦生活。而她,也一直在兼职补贴家用,她学习成绩优异,最终成为励志故事中“别人家的孩子”。
而我,看完这个故事,更多的感受却是唏嘘不已,因为,她的怙恃用牺牲自己人生的方式,成就了她的人生。
我的牺牲,你需要用听话来回报
看过一句话:任何馈赠,都是暗中标好了价码;
同理,任何牺牲,都毫无声息的期待着回报。
这些回报叫做“孩子,你得听我的话”。
小a说,她的婆婆是个管制狂。
她家所有大事小事,最终决定权都是婆婆,她们伉俪只负责围观;
她家所有的物品,必须要严格按照她婆婆的想法和审美来规划;
她家宝宝的日用品,都必须颠末她的检验才能入家门。
遛弯散步撞见跳广场舞的大妈们,她婆婆一定会感概一句:其实我也可以和她们一起跳的,但是我得照顾家里;
抱着孙子玩,一定会语重心长的说:宝宝,你以后要孝顺奶奶,听奶奶的话,奶奶可是为了你牺牲了所有出门的时间
如果哪件事情,忤逆了老人家的想法,老人家沉默、叹气、抹泪一气呵成:我就是一把老骨头,说话没人听,活着有什么意思?还不如死了算了,可怜我养了这个不孝儿啊。。。
家里人,只好乖乖就范,再把“官印”重新交还给老人家。
小A说,他家宝宝已经5岁,白天都在幼儿园,其实奶奶完全可以多一点自己的生活,但是,她还是不停的“牺牲”自我,以此换取话语权。
而励志故事里的小B,她说过:我这么努力的学习,最主要的是不想让我的父母失望,因为他们为我放弃了所有。
小B很成功,她没有让她的父母失望。
但是,那些不得不接受父母的牺牲,却没有成为父母心中的精英的孩子们呢?
我以前写过一个男孩儿,他读高中后,她的妈妈为了陪读而辞职,每天的任务便是做饭与看他写作业,她的口头禅是:你要是考不到前3名,就是对不起妈妈的付出。
他压力很大,整夜的睡不着,偷偷去网吧,屡次被发现,他妈妈声泪俱下,痛苦不已,教训、大骂,最终,在又一次冲突中,他纵身一跃,从5楼结束了年仅15岁的生命。
这是个极端的个例。但生活中,父母“牺牲”自我而引发的亲子问题不胜枚举。
妈妈陪着儿子去上辅导班,妈妈说:
“儿子,妈妈本来是要去做美容的,为了你,都取消了。”
儿子回:
“妈妈你为什么不去呢?爸爸送我去就行了。”
妈妈说:
“因为妈妈为了你什么都可以放弃,你要好好学习。”
儿子垂下头,默不作声,而此时的妈妈,为自己又完成一次完美教育而窃喜不已。
承认吧,有些牺牲便是筹码罢了,以此换取对孩子的控制。
你毫无底线的牺牲,剪断了爱的纽带
《巨婴国》里,作者写道:
“中国人是普遍没有超过6个月的巨婴,也就是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所谓的处于正常共生期的婴儿,这个时期的婴儿认为他和妈妈是一个人,所以混沌,并且认为他是无所不能的神,所以控制欲强。在任何一个共同体内,巨婴们都在争夺唯一说了算的话语权,一旦占据了这个话语权,就会要求共同体内其他人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孝顺或听话哲学,其实只不过是,巨婴水平的父母们一个必然的表现而已。”
而且,我们的文化,是一个普遍缺爱的群体,口头上的表达令人难以启齿,行动上的表达令人坐立难安。
所以,对待爱,便有了另外一种表现方式:
牺牲,我的牺牲换来你的愧疚。
而且,这份愧疚,被包装成爱,看起来更坚固,更容易控制,然而,也剪断了爱的纽带。
当老母亲固执的要坐在后背箱里,儿子和亲戚朋友一旦接受这个设定,便又完成了一次“牺牲”与“控制”的交换。
然而,我们的年轻人,早已不再满足于做一个听话的巨婴,这从反抗过年相亲的浪潮中可见一斑,观念的碰撞,势必会引起亲子关系的又一大挑战。
其实,当你面对同样的选择时,大可不必坐在后备厢里,而是,招手拦辆出租车,体面的回家。
因为,孩子们并不想要你坐在后备厢里的牺牲啊!
作者:Lemon妈妈,理工科女博士,新晋妈妈,毛豆妈的好朋友
☟ 毛豆妈的近期好文章 ☟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111286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