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珏丨是谁杀死了这个孩子?!

◎王珏(宁波军转群众)
军旅文苑
(图片来自网络)
本来快过年了,不想写糟心的工作,可今天实在是有些忍不住了。
因为,一个孩子死了。
一个15岁的孩子,和我的儿子一般大,花一样的年纪,在万家团圆的春节就要来临的时候,在美丽的三亚海边,结束了自己短暂而苦难的一生。
他为什么死?
因为网络暴力,杀人于有形。
哪里来的网络暴力?
微博,抖音、微信圈……然后所有的暴力源头,都指向了一家标榜自身“以责任为灵魂”的大型媒体——《新京报》。
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也不复杂,一个从小父母双亡的孤儿刘学州,从别人口中得知自己是抱养的,受尽白眼和欺凌。极度渴望亲情的他,在看到孙海洋寻子的报道后,也在公安部门的帮助下,寻到了亲生怙恃(生下来就将他卖了换彩礼)。但没曾想短暂的温情过后,就因为提出想要一个自己家的愿望,被生母拉黑,被生父称为“网络乞丐”,气不过的他表达了想要起诉生父母的想法。
就在这时,《新京报》粉墨登场,结束了它的“表演”。
记者采访了刘学州的生母张某,然后写了篇“小作文”,用张某的话把刘学州打造成一个“心机boy”。张某说拉黑刘学州是因为想获得平静生活(我呸,卖过娃儿你凭啥,脸呢?),她本想借钱给刘学州让他去旅游,没想到刘学州居然要求自己买房子,还威胁亲生父母分别离婚,导致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小作文发出后,无数的”键盘侠”秃鹫闻腥而动,将铺天盖地的暴力抡向一个只要15岁的、未成年的孩子。
如果说这些“秃鹰”是凶手,那《新京报》的这篇“小作文”即是杀人的刀。
我是新闻系毕业的学生,上大学的时辰,老师教育我们最多的,有三条:
搞采访要全面深入;
写新闻要客观公正;
当记者要热血良知。
我就想请问一下《新京报》的记者,这三条你做到了哪一条?
搞采访的时候,你全面了吗?你采访刘学州让他发声了吗?你采访了解事件的第三方了吗?张某口中的刘学州要买房借钱拆散家庭,你去深入调查取证了吗?最起码的新闻采访“三方原则”对你来说是空气?
写新闻的时候,你的文字完全采用张某的一面之词,只把事情的一个面、还是有极大过错方的“卖惨面”展示给读者,“客观公正”这个准则在你的眼里只是一坨屎?
当记者的,为了博眼球吸流量,视15岁孤儿悲苦的生活而不见,帮卖亲生子、逃避养育责任还买乖的女人站台,冷血、偏颇、自以为是,你的良知是喂了狗?
一个堂堂大报的记者,已经沦落到“新闻事实不重要,只要有新闻热度就能高潮”的地步了吗?
一个堂堂大报,在被自媒体冲击的网络新时代,已经沦落到为了爆红、为了流量就能放弃媒体从业准则、毫无节操的地步了吗?
不过《新京报》这也不是第一次作妖了,从汤兰兰事件,到未经同意公开慰安妇老人身份,再到为731部队和侵华日军细菌战洗地,再到为港毒歌手站队,再到美国骚乱中,大搞双重标准……声名早己狼籍,改叫《心惊报》得了。
我还曾看到一则留言:在这个孩子身上,折射出社会、人情、亲情的冷暖。
而我想说的是,《新京报》放大了这种冷暖,而这其中无限放大的冷恶,最终摧毁了这个可怜的孩子。
目前,《新京报》删除了小作文,关闭了评论,至今还没有新的发声。
但我希望这件事情的后续,是卖孩子的亲生父母受到惩罚,组织网暴的“秃鹫”受到惩罚,无良丑陋的《新京报》受到最严厉的惩罚。
希望这件事情,能够推动法治,推动网络实名制,最重要的,是能推动媒体的改良。
新华社原社长郭超人曾说过:记者的笔下有财产万千,有毁誉忠奸,有是非曲直,有人命关天。
新闻媒体,曾一度被视为“良知”和“道德底线”的代名词,要对得起这个时代、而不是被这个时代千夫所指啊!
最后再说说这个孩子。
这个孩子,生前获得过很多奖状,获得过抗疫“最美志愿者”的称号。
这个孩子,曾出于被诬陷的愤怒说要起诉生父母,但他考虑到从未相处的弟妹们,选择了放弃。
这个孩子,他的遗书温情平和(惊叹于他的文笔细腻感人),还在遗言中把极少的财产留给了爷爷奶奶和孤儿院的孤儿。
这个孩子,受尽世间苦难,却在离开这个世界时依然没有憎恨,致敬美好!
一个多么善良、优秀、有爱和共情力的孩子啊!
希望你就像遗书里写的那样,在另一个平行世界里,已经过上了快乐幸福的生活,那应该是一个很美好的人生,在爸爸妈妈的怀抱里长大……
你值得!
附:刘学州的遗书全文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时间一到,一切都报!
——陈毅
拿起笔,随便写写就行
记录下你人生这场特殊旅行时的心情
投稿请发 taogetalk@vip.qq.com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111233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