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时候被管教过严的娃儿长大后难有大成?

为什么小时候被管教过严的孩子长大后难有大成?




    记得我初为人母的时候,有位好朋友曾经大发感慨:她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小时候对孩子管教过严。孩子长大后,中规中矩,做事没激情,遇到挫折就颓丧很久。


    当时,我对此很无感,心底里对这个说法充满怀疑。孩子不管教才危险,管严点顶多受点小委屈,总比纵着孩子造反强。后来,自己的孩子们一天天长大,我对于管教孩子这件事终于有了很多实践经验。


    我发现,管孩子最重要的就是设立明确的规则。和孩子一起定好规则,只要孩子不越线,就可以了。如果希望孩子把事情做得更好,鼓励永远是比打压更好的策略。所谓家长管教过严,其实就是家长利用大人的权威,要求孩子全方位、无原则地服从自己的意志。家长达不到目的,就采取各种威逼利诱的手段与孩子斗争。


    在这样高压管教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小时候可能很优秀,但大多缺乏长久的成长动力,缺乏争取人生主动权的内心能量,缺乏与逆境抗争的勇气。


    虽然在生活实践中,我和朋友都观察到了这样的现象,但是小时候“管教过严”和长大后“难成大事”,这两者之间究竟有没有必然联系呢?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积极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关于习得性无助的实验。


01

经典心理学实验



这个实验是被称为“积极心理学之父”的塞利格曼的成名之作。他把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三组,前两组动物会受到电击。第一组是主动组,动物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逃避电击。它们只需要用鼻子去推墙上的一齐板,就可以使电击停止。第二组是无助组,动物所遭受的电击强度和第一组完全一样,但是这一组可怜的动物被设定为无论做什么,都无法逃避电击。第三组动物是控制组,不会受到电击。

一段时间后,主动组的动物都学会了通过推板子来逃避电击;无助组的动物变得消极,原地不动地承受电击。然后心理学家们进入精了彩的第二阶段实验——观测不同组的动物对新环境的反应。

动物们被带到一个穿梭箱里,箱子由两部分组成,中间有个矮闸,所有动物都可以很轻松地从矮闸上跳过去。动物被带进的一侧箱子,会有电击。而矮闸另一侧的箱子里,不电击。你猜猜,前面的三组动物在穿梭箱里会有什么不同反应?

在实验中,主动组的动物,也就是可以用自己的行为控制电击的那组动物,在进入穿梭箱几秒钟后,就发现可以跳过矮闸来逃避电击,全都顺利跳过了矮闸。第三组动物,那些未曾接受过电击的植物,也在几秒钟内就学会了跳过矮闸。只有无助组的动物,那些认为无论怎么做都无法逃避电击的动物,在进入穿梭箱后,停留在有电击的这一半,默默忍受电击,都没有去尝试跳过矮闸。

这个著名的实验,后来被命名为“习得性无助”实验。它推翻了曾占据主导地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开启了积极心理学的新时代。这个实验揭露了一个真象:如果动物通过反复尝试,认为自己的努力是无效的,就会放弃努力。即使在新的环境中,努力可以轻易见效,动物仍然很难改变自己的态度。

后来,这个实验又经过近10年的发展完善,以各种动物和各种形式反复验证。有的心理学家,以恼人的噪音代替电击,在人类志愿者身上也做了近似的实验。实验结果,惊人的一致——经历过“无助”的人或动物,都对新环境产生了消极的反应。


02

对养育孩子的启发

    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管教过严‘这个问题。孩子小的时候,是对世界最充满好奇的时候。人的一生,对世界的基本认知,大多来自童年的经历。这个世界是友善的,还是充满痛苦和压抑的?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还是由外力决定的?这些看似深奥复杂的问题,其实答案早已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

    小孩子贪玩好奇的天性,常常与各种规矩和大人的期望发生冲突。大人的惩罚和管教,就像对动物的电击一样,另孩子产生不快。这个时候,如果孩子发现,自己只要遵守规则,就可以避免被惩罚、被管教,他们就找到了避免电击的“窍门”。他们会深深意识到,自己通过努力可以改变环境,把握命运。

    可是,在有些家庭里,父母以管教孩子、施展大人的权威为乐。家里规则不明确,惩罚全随父母心情。孩子的努力得不到认可,家长反而变本加厉不断提出新要求。长此以往,孩子会感到,无论自己怎样努力,都跳不出父母的手掌心,都逃不掉被“电击”的命运。他们的内心会渐渐变得消极麻木,表面看起来乖顺听话,但实际上早已对生活和未来失去了激情。

    所以,管教孩子的核心不在于宽严,而在于规则明确,奖惩适度。所有令孩子长期感到压抑、无法逃避、无所适从的管教,都会导致他们逐渐丧失对自己的信心,陷入消极被动的人生态度。



03

凡事皆有例外

为什么小时候被管教过严的孩子长大后难有大成?

    

    谈到管教孩子,很难不提起著名的美国虎妈蔡美儿。她对两个女儿,可谓管教到了极致。各种惩罚、打压,甚至羞辱,简直不像是在对待亲生孩子。但是,人家两个女儿既没抑郁,也没颓丧,成长得很优秀,很健康啊。这是为什么呢?与上面讲的实验结果矛盾啊。

    其实,在近10年的关于习得性无助的实验中,心理学家们已经发现,无论人还是动物,在本应变得消极无助的组中,都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实验对象,始终拥有与环境抗争的勇气。不论在前面的实验中被怎样打压,他们都能够在第二阶段不放弃努力,继续尝试改变自己的命运。

    同时,另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在对照组中,虽然从没有受过挫折,每10个人中都有1个人,宁可忍受噪音,也不会采取行动改变环境。在动物实验中的数据也大致如此——大约十分之一的动物,天生消极,不愿付出努力去改变环境。

    所以,实验得出的结论,只是对大多数人有效。大约三分之一生性顽强的人,可以在经历无可逃避的挫折打击之后,仍然不懈努力,与命运抗争。如果父母有幸养育这样的孩子,可以尝试大胆施压,激发他们的无限潜能。

    而另外十分之一生性悲观消极的人,却格外脆弱,没经过什么挫折就会主动放弃努力。如果发现孩子天性如此,父母就需要格外小心呵护,多鼓励、多引导,耐心地一点点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



04

养育孩子没有捷径

为什么小时候被管教过严的孩子长大后难有大成?

    

    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是从发展出实验的方法开始的。通过生活中的观察,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总结出很多常识和道理。但是,只有经过科学严谨的实验,收集足够的数据来验证,才可以完善成一个靠谱的观点。而每一个观点,都会存在局限,不可能做到绝对的放之四海而皆准。所以,那些“做对了一件事,就……”“哈佛教授告诉你……”之类的教育观点,可以了解、可以参考,但千万不可奉为真理。

    我一直在奉劝身边的家长朋友,自己的孩子,只有自己最了解。别人的成功经验,复制到自己孩子身上,可能就成了失败教训。专家的只言片语,也不见得就适用于处在不同成长阶段、有着不同天性的孩子。家长们只有自己通过学习、思考、实践,通过与孩子用心去交流沟通,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这里真的没有捷径。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我们陪伴孩子成长的机会也只有一次。衷心希望每位家长,都能珍惜这个唯一,适度管教,全心去爱孩子。祈愿多年以后,回首往事,每位家长和孩子都能无怨无悔,感恩彼此的陪伴和共同的成长。

往期文章回顾:

为人父母的修养之一——超脱自我中心

从掌握身体到掌握人生

精细化育儿宝典——来自100位资深家长的宝贵经验(概览篇)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110248192.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