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手机(纹身、吸烟、早恋等等)怎么办?

注:我把同学们在从心课程里发的评论,都归到#从心课程感悟#里,同时我决定贴上“原创”标签,这样别人没办法随便拿去。我以后会多多分享她们的谈话。“从心理解孩子”22秋季班的报名工作已经结束。请关注“诚淀”微信服务号,2023春季班的报名工作大概过了中国新年就要开始了,具体听诚淀君的昂。
今天我发一些同学们对一个问题的讨论。看看诸位读者是只看题面还是能抓住讨论的重心。
很多时候,就是在孩子在类似做美甲,或者别的有点离经叛道(毕竟,学校不允许)的事情的时候,放开让孩子体验。让他有了这种“做这样的事情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麻烦”的经验了,她在面对诸如:纹身这类问题的时候才会有更为成熟的判断。
当然,这其中也需要伴有与父母良好的亲子关系,她才不会更为依赖其它群体的认可。如果你从小对孩子各种不认可,就算在一两件事情上很形式化地开明一下,也不可能起到想要的效果的。
你们这些同学已经get到了!👍
上述的讨论涉及到的问题,打游戏,纹身,早孕。。。这些事情都有可能发展到父母无法接受的地步。
文章开头的问题问的是应不应该适当控制孩子的手机使用时间。答案也很简单,1,要么是不应该;2,要么是应该。
所以,本文一开始的题目过于简单,如果只针对题面,答案就是“是和否”的答案。但是我有接着问下去的必要。1,如果是不应该,那父母真的就不闻不问吗?显然这样的做法要冒相当大的风险。2,如果是应该。那应该的话到底要怎么做呢?为什么要这么做。我觉得父母只有把自己的“为什么”解决了,才能打开思路。这才是问题的核心。上面讨论的同学们其实回答了这个问题。
从心课的同学们自动从题面拓展了,从题面(手机游戏)拓展到普遍的问题(比如纹身,早孕,我还可以接着说,抽烟,吸毒,飙车等等),讨论了我们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
希望本文开头提问者能够理解我们这样的思维方式,即,怎么面对所谓的“问题”,我们要问自己的问题应该是为什么?以及怎么做。并且,将看待儿童发展的视线拉长,通过长期和孩子相处对孩子的了解,跟孩子开放地讨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很多“问题”其实根本就不会发生。
再放两个同学的回答吧。
关于连续性的思考
过年确实是大考,在手机、电视的夹攻下,如果面临亲子关系大考的人,是一个青春期的孩子……简直就是灾难。
没有了规律的作息,学习和生活的时间从按部就班突然变成全由自己决定,失去了学校和学习这层窗户纸,亲子关系里的所有矛盾,也会在这种传统年节里爆发出来。
亲戚家的孩子去年秋季刚上初中,今年过年回到老家,我感受到原本就紧绷的亲子关系,越发的紧张了。
表面看到的现象是孩子起床就抱着手机玩,打游戏、刷短视频。大人让孩子别玩手机了,出去干点其他的事情,孩子不为所动;大人问今天你的作业做完了吗?打卡了吗?孩子不情不愿的说,我玩一会晚点再做不行吗?大人说屋子里冷得要命,你出来晒晒太阳嘛?孩子瞬间爆炸,很无礼地大喊:我不冷!我不冷!我不冷!!!!
表面看来,这是不是就是我们过年常见的熊孩子?大人好心好意的给予她建议,她不但不领情,说话的语气还很冲,不领情也就算了,过年过节根本不愿意与大人相处,宁愿自己躲在阴冷的房间角落不停玩手机(南方没暖气,屋里比屋外还冷🤦♀️🤦♀️🤦♀️)
但是我们仔细听一听大人们说的话,不难发现,他们根本没有理会孩子的需求,不管是生理需求还是情感需求。让孩子不要玩手机,那有没有给孩子找一些她适合的娱乐项目呢?问孩子作业做完没有的时候,语气里满满的不信任和失望,试问我们自己听到这种“我认为你就是个不会主动写作业的孩子”的语句,我的感受会不会好?我感受到了关心和提醒,还是只有鄙视和打压?大人让孩子不要缩在房间里,出来晒太阳的时候,请问如果孩子坐在太阳底下玩手机,是不是又会挨一顿骂?比起玩手机挨骂,那孩子是不是情愿躲在房间里,比起寒冷她更不愿意被骂。
我又想了一下,他们的亲子关系是今年才那么紧绷的吗?似乎也不是,孩子从小到大就一直被大人用“嘴”教训着,她做什么事情,大人都是高高在上的批判她,她小的时候因为人小力量小,她没有办法反抗父母,不管心里多委屈,都只能默默承受。但是走到青春期以后,她一定会用自己的方式,去抗议高高在上的父母,争取属于自己的那份尊严。
很多人总会觉得,青春期的孩子性情大变,是孩子的问题。但是从连续性来说来,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没有尊重过她的自主权,就没有认真对待过孩子的需求,那么到了孩子青春期的时候,父母也不会突然就醒悟了,突然开始尊重孩子的自主权,突然开始认真对待孩子的真实需求……亲子关系这根小皮筋,在最开始的时候是父母拖着孩子走,孩子从来没有体会过什么的商量,等到孩子的力量增强以后,她已经不会用商量的方式跟父母说话了,何况,她的父母根本就不可能“跟她商量”,不符合父母的想法就是不允许存在的。那么孩子想要争取自己的权益,只能靠蛮力了,这根皮筋,也许会随着父母的力量逐渐弱去以后,开始被孩子扯着走。也有可能,双方势均力敌,在某一个时刻,绷断了。
我再次回想起我们开学前,陈老师开的关于青春期的讲座,我现在回忆起来,我觉得青春期固然有这个阶段的特殊性,但是很多共性的东西其实早就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埋下了。青春期的孩子愿意用商量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大部分是取决于父母在她小的时候,是如何对待她的。尊重她的自主权,尊重她的实际需求,她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是你来我往有进有退的,不会永远是一方独大;父母承担了属于自己的责任,该后退的时候也能够勇敢的后退一步,把属于孩子的世界,一步步让渡给她自己去经历、去体会。
孩子终会长大,不该被圈在我们的世界里成长,每一个重要的心理阶段,都不会是独立存在的,和之前的每一个阶段都息息相关。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108307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