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发了atom同学和其他几个同学泅水的评论,大家纷纷拍大腿叫好!
我说我也用开车,打网球打过比方。正好这两天在评论区也有一些同学用开车开打比方。如许吧,我把这些比喻都发出来。我们真是想浑身是嘴滴说明白一个道理啊!🤣
今天看陈老师公众号发的《你在寻找一击就中的育儿秘笈吗?》结合最近自己的练车经验也来谈一谈!
学车是几年前的事情,学完车几年了至今我还不会开车。我想了想缘故原由有以下两点:
1.我的教练是经验很丰富的教练,他有自己的一套应付考试的方法,车子开到那条线你就打方向盘,开到车身那个位置你就停,你看到前面的草了没有,车头到那个位置了你就踩刹车,到了这个地方你就回方向盘等等等等!乃至带我们去了考场,在考场手把手教我们怎么去找考场里面的参考点和参考物。教练教的好,我也很给力,科二100分,科三(靠边停车主动放弃,扣了10分)全都一次性通过。
可是,即使考试过了,我依然开不了车,车不是练习的车型,实际开车也不那么多的参考物给你去参考,你得自己在一次次的实操中摸索。
2.考完驾照信心满满用自家车练习。队友当陪练,全程叨叨叨叨叨叨叨。我个子小,坐在车里,感觉像在一条船上面,特别不适应。可队友呢?你还不踩刹车,你的车都歪了,你为什么打方向盘那末慢,我看你的车都要撞上了,你看到了没有,刚刚那个人蹬了你一眼,巴拉巴拉!我的自信心瞬间被打击到,一气之下放弃了。这一放弃就是几年不曾开车!
最近又想练车,可队友还是那个队友。他不知道他做的副驾驶和我的视线不一样,他的履历是他的,我的经验得我自己慢慢摸索!刚刚升起的一点自信心又一次被打击灭了……
由此想到育儿,好比练车找的各种点点点,这些经验只有在固定的场合固定的车型之下,才能准确无误的把车停进去,育儿中的各种招式也是一样的道理,这些招式是养育者根据自家孩子的特点,接受度,反应度等等得出的一个经验,并不能放之四海皆准!
由队友型教练想到的,自信心是多么宝贵的东西啊,自我肯定,自我激励,自我认同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在育儿中也要时刻提醒自己,方式法子固然重要,招式动作也可以慢慢学,但这些底层的东西,自我价值,好奇心,探索欲等等才是最重要的,需要我们好好培养和保护的!
哇,看到你这一篇真的好有共鸣呀,也可以说心有灵犀,哈哈哈,因为我昨天在路上的时候就突然想到了当时学驾照的时候教练就是告诉你在什么位置怎么做的固定招式,所以虽然顺利通过了驾考,但是其实一直是一脸懵的状态,当时对驾驶这件事一片空白,然后一上车教练就把他的模式灌输给自己以后,自己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就生硬的按照他的套路来,以至于我一直搞不懂倒车怎么打方向。怀孕前短暂的开过几次,后来怀孕后不敢开了,最近这段时间公司领导为了锻炼我们这些女司机,下了命令只消是因公出去都让我们这些驾照很久驾龄很短的女司机开车,第一次上高速的时候我也是腿有点发抖,手心出汗,最近练习了几次之后好多了,还有个收获就是那天同事带我练了好久以后我终于自己搞清楚倒车怎么打方向了,虽然技术有限,但是起码这个道理我懂了。把育儿比作开车,真的太有贴切了,如果我们总是听别人怎么说,看别人怎么做,似乎很简单,似乎永远不会出错,但是实际状况千变万化,只有我们自己真的上路了,才能找到驾驭这辆车安全行驶的法则。新手司机在路上,新手父母也在路上,一起加油呀!
看来开车这一事,对很多人都有共鸣,想当初自己学车,考驾照,听话按照教练说的,也一次通过考试,拿到证后,怀孕生子,耽搁了一段工夫,又全不会了,后来队友那个陪练,那过程,简直是恶梦,直到如今,开车自由,哈哈,育儿,开车尽有同弓之曲。
开车或是游泳的比喻都特别形象,让我们更好的理解了育儿过程的感觉,刚开始会很紧张很在意动作在意细节,所有的注意力都不自觉地放在规定动作或是标准姿势上,一些刻意的执行步骤总是会让我们觉得哪里别扭,所以总是无法真正放松。
刚学开车的时候,倒车入库的几个要点我背得溜溜的,看到后视镜与哪个点重合的时候,向右打死,车身与哪条线成什么角的时候,回半圈,继续退到与哪个点重合的时候,回正,纯靠死记,练习和考试的时候也一样,机械地按步骤完成,很顺利有没有。然后回家真实的情况是,地上哪里有线呀,我要看哪里呀,什么时候打方向盘呀,天嘛,左右两边怎么都有车,一个空这么窄这要怎么进!什么平行停车、垂直停车,现实是每次开过去车的角度都不一样,而且马路也没那么宽的地方够我操作所记所学的那几个步骤。
那怎么办呢?队友鼓励我直接上路吧,不会停车以后再说可以先去找一大片空地停,所以拿到证没几天我就上路了,去空无一人的会展大广场上开,去人少的辅道开,去乡下开,上高速开。虽然停车技术至今还是不咋地,但我发现真的就是去开就好了,多挪多调整几趟车子也能进去。放下那些记忆的参考点,忘记那些成套的动作,车子动起来的时候,真实的视野和感觉会给我们直接的反馈,太左了我们就向右扭一点就正了,扭太过了就再掰回来一点,所以我喜欢在路上的状态。入库停车感觉就不一样了,调整时间太短空间太小了,所以我特别紧张害怕,可能只能依靠倒车影像吧。
与孩子互动也有这样的感觉,我们也是不断根据孩子的现状、需要,根据孩子给我们的反馈,不断地做出调整。我们会发现今天我这样说,这样做,孩子不高兴不开心难过了或者生气了,那我下次肯定就不这么去刺激孩子;如果今天我这么说这么做,孩子反应很好,这个经验我就记住了,下次我就知道孩子喜欢这个方式,那我就继续这么应对;同样的招久了肯定又会行不通,那只能再去调整。所以真的就像老师说的要去做、去实践,开始,就好了,这是一个不断反馈和调整的长期过程。
另外,我很喜欢“身体记忆”的这个概念,无奈得知“身体记忆”是一个伪科学假说,正确的叫法应该是“内隐记忆”或是“程序性记忆”,但不管怎么说,概念的理解是没有错的,有些技能一旦get后终身也是会的,也会变成一种条件反射。
学骑自行车、学开车、学游泳…道理是一样的,从初学者开始,多练习多实践多去感受,最终学会了,这种技能会变成我们肌肉记忆的一部分,学会了就是学会了,就算很久没有骑、没有开、没有游也还是一下子感觉就来了、技能一下子就恢复了,不会说时间久了就不会了。
我觉得育儿方面我们从心理解孩子的mindset也一样,虽然现在我还处在刻意练习的阶段,实践起来有忍耐、有自我提醒、有事后复盘,但我相信只要我不断在体验在实践,最终我也能把这些刻意行为都变成新的内隐记忆,以替换原先旧的mindset,变成自然而然的表现。这是不是也是老师常说的“内功”!
每个星期他们有小组训练,单独训练。赛季这个星期开始了,每周末都有一次比赛。
教练在训练的时候,会讲解动作要领,在小组训练的时候,教练会观察小组成员训练的情况,有时候会再提醒一下动作要领。单独训练的时候,教练分几个时间段,比如15分钟练习边角球,10分钟练习正反手,10分钟练习发球等等吧。在练习的时候教练经常会喂球。我家俩娃,最后30分钟,让俩娃互打。
训练和比赛有什么不同呢?不需要我说了吧。训练的时候,教练分动作要领,分时间段,有时候还喂球,让连续练习某个动作要领,如果十个都过关,就结束。比方说,教练要求孩子打到对方某个位置,十个都打到,就练习别的动作。诸如此类。
比赛的时候怎么样?比赛的时候,对手是不会给你喂球的。比赛的时候就需要孩子把各个动作自己整合起来,根据对方来球,判断怎么回击。这个时候动作要领是被整合起来的,是灵活运用的。
至于比赛打得好不好,那个体差异太大了。一起学的孩子,有的孩子进步快,有的孩子进步慢。哎,不多说了,扎心啊
这个课程也是这样,我讲课,好比是给大家喂球,我举的例子,其实就是我喂的球
大家面对自己的孩子,就是真正的打比赛了。你面对什么对手,对手给你回过来的球是什么样的,你应该怎么去应对,这就需要你把所有学到的都整合起来,因地制宜地运用起来。你也不要说,哎呀,老师讲的,我用了,不好用。跟网球运动员一样,多训练,多参加比赛,经验越来越丰富,技术越来越好,赢的可能性就大了。
孩子们参加比赛,我们也不会要求他们每次必胜。所以你们在生活中,也不要说每次必胜,每次都好用。开始用的时候是生的,难的,没关系。觉得不好用,就多思考,多了解自己的孩子,多总结归纳。你仓库里的料越来越多,会慢慢变得从容。
是不是这个道理?当然我也想说,学得好不好,个体差异也蛮大的。
大家可以观察一下,课程里的同学们现在已经好多了。你们的改变是肉眼可见的。微博上,还有你们经常混的妈妈群,很多人问的问题,是不是属于:把球拍一扔,跟教练说,教练,这场比赛怎么打,你替我打吧。
还有一点也挺有意思的。最近澳网公开赛开始了,教练跟孩子们说,你看比赛和你妈妈看比赛不一样。你妈妈(我不是网球运动员哈)看比赛,可能看球来球往的,球是不是出界了,看个热闹。你看比赛不一样,你看人家的foot work(步伐),握拍的姿势,怎么旋转,你看得出很多细节。
你学了课程,你看得出很多名堂,很多门道。没上过课的人可能只看得表面,看个热闹。
《从心理解孩子》课程有效期一年,平时课程是关闭的状态,只在招生的几天时间开放。每年3月下旬和10月下旬招生。
因为课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本课程不能插班,报名开放的时间也只有几天,所以老有人留言说又错过了报名,还有人问我能不能提醒。我一个技术盲哪会这些?🤣 现在好了,诚淀学院帮我解决了技术问题。《从心理解孩子》秋季班在诚淀学院已经开放预约,有需求的同学可以提前预约,等课程开始报名时会有提醒信息。预约地址:https://v.wiseit.com.cn/h5/index.html#/pages/notice/notice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106248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