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为孩子点灯——记陈吉祥老师(母校旧事之一)

家访为孩子点灯——记陈吉祥老师(母校往事之一)

家访为孩子点灯——记陈吉祥老师(母校往事之一)


【编者按】

     一直以来,八坼中学78届校友沈正元局长始终牵挂着母校的发展,关注着母校的成长,通过回忆点滴校园过往,追溯老一辈教师身上淳正师风、重教勤学的宝贵精神,沈局长完成了关于母校的系列文章,现经得作者本人同意,在此转载,以希望更多的学生能感受学校的文化,传承优良传统,更多的教师能承继前辈精神,立志教育担当。


     近日去母校八坼中学,向母校送上出版的文丛,聊表对母校的感恩之心。志祥校长是个细心之人,找到了我1976年就读八坼中学的学籍卡,还找到当年学校的老照片(现在的八坼中学是2005年异地新建落成,已了无当年学校的影子),作为学子,自然如获至宝。

     与当年的同事见面,聊过往,说曾经,三十多年前的人和事历历在目,恍如昨日。

      1976年,年仅14岁的我成为了高一学生,到离家10多里的镇上读书,还是第一次离开父母住宿,算是独立生活了。

     我高一时候的班主任是陈吉祥老师,也是我的语文老师。陈老师个子不高,皮肤白白,斯文绉绉,给人第一印象,是一位可亲近的老师。

     陈老师的语文教学蛮有个性的,他朗读课文时,带有吴江口音的普通话,听起来倒还是很亲切的;再有就是他独特的“个么”“个么呢”的口头禅,在课堂小结的时候用得特别多。而且陈老师朗读课文时还抑扬顿挫,兼有一些夸张的动作,还有那一本正经的表情,对于我这样没见过世面的乡村孩子,学语文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

     陈老师做班主任一年,印象最深的是他带着我们、陪着我们的社会活动。一是第一学期的军训,到吴江部队农场一个月历练,磨破了两双鞋底;二是去农创村山荡以及东太湖复堤挑土。那时学工学农是高中学生的必修课。

     作为班主任,陈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则是他到我家家访。我读高中的时候,乡村闭塞、文化落后,高中毕业生被视为有学问的人,能上得高中,还是住宿在镇上,享受起街上人(那时城镇与农村的两极使得农村人十分向往镇上人)的生活,自然让人羡慕不已。还有高中老师来家访,更是不得了喜事。当年交通不便,陈老师是步行一个多小时到我们村的,足以显示老师对家访的重视,自然也就认为是对我,对我们家的重视;况且当年我们村与我一起上高中的有近十位,陈老师选中我为家访对象,村里人觉得老师看得起我,自然也认为我在学校表现好。陈老师具体与我父母说了什么已经不记得,总体是表扬肯定的话,还有就是美好的希望。这对于我,对于我们家,对于我们村里人,都是欣喜不已的。由此我就想,老师的家访真的很重要,尤其是老师家访中对孩子的肯定和鼓励,是为一个孩子甚至是一个家庭点亮了一盏灯!即使是信息时代的今天,教师上门家访所产生的效应是一个电话、一条微信所无法替代的,教师的家访,需要注重时机,需要讲究的方式,尤其是在家长面前对学生评价,这种评价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人生。我后来在明星联中做老师的时候,就经常到学生家里去家访。

      缘分的是,我1986年从明星联中调往八坼中学任教高中语文,与陈老师做了同事,还成了邻居。那个时候发现,陈老师十分的勤快,家务事似乎都是他包干的。记得1990年的冬季,镇上的自来水断了,只能到边上的运河挑水。运河里船来船往,一定要起得早乘船少得时候水清去挑,水质会好一点。那个冬季很冷,路面结了冰很滑,挑水不仅仅是力气活,还是技巧的测试。我也加入了挑水行列,就摔过几次。所以很佩服陈老师!也许是陈老师勤快,学校后来安排陈老师担任总务主任,负责食堂,他每天起早去验菜,有时则亲自去买菜。

那个阶段,每天都能碰到陈老师,陈老师始终是那样,笑嘻嘻的,和蔼可亲。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101294619.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