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花卉类作品属花鸟画范畴,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历代出现过不少杰出的花鸟画画家,仅在唐、五代、两宋时期就产生了无数著名的花鸟画画家,如:边鸾、黄筌、徐熙、赵昌、赵佶等,他们都是各具独特风格的代表性画家,并有不少的作品被存储下来。他们的作品很有影响力,为后世所喜爱,这些珍贵的古代艺术品,是学习花鸟画的参考资料。我们可以通过对历代名家名画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吸收传统技法,另一方面还可以从中体会古人是如何在生活的基础上,经过艺术提炼,塑造出生动的艺术形象。
初学工笔花鸟画,要本着循序渐进的方针,一步一个脚印,不可操之过急。首先要解决造型能力,需不停地画,不停地观察、理解所画物象的结构和特点。然后要学会熟练地把持各种绘制技巧,以达到生动地塑造物象。还要不断地向传统或名家学习,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才能画出高水平的作品来。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写生就是向生活学习,通过对所要绘制的自然的、变化多样的物象的观察、比较、综合和描绘,从而达到生动的、形象的表现,不但是绘画创作的重要步骤,还是艺术反映生活的桥梁。
写生的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即初期、中期、后期。不过在这里既不能规定每个时期的具体时间,也不能在每个时期间划一条什么界线,要看各人的具体情况而定。初期写生,宜选择简单的花卉进行,要求从规矩入手,逐步由简到繁,从易到难。这个时期主要着重于在懂得所画对象的结构特征的基础上,准确地描绘。一般是先选好所要画的花卉的角度后,在稿纸上先用浅淡的笔道勾画出大轮廓,一是注意构图,二是注意花朵与枝叶的比例,调整好之后,再以慢写的方法仔细地画出层层的花鯽,及多姿多样的枝叶。
这个阶段要反复地练习,画熟练了,就可以有意识地选择层次较多的花卉作为写生对象。中期写生要讲究剔繁去琐,即着重提炼取舍,并且与速写结合起来,以锻炼敏说的观察力和艺术的概括能力,大量的写生,也是为创作广泛她收集素材。一张好的写生作品,或几张相类似的写生作品,是不妨组织出好的创作稿子来的。后期写生多用默写,并着重于艺术形象的创造。这三个时期虽各有特点,而又是紧密联系的,都离不开观察、分析,离不开动笔描绘。写生用的纸张可以自由选用,只要能描绘就行,最好都裁成8幵,便于统一保存,为创作时用。
临摹是仿照他人(包括古人与今人)的作品来画,也是初学者的重要学习过程,通过临擊来学习传统章法、技法,汲取他人的创作经验,还可借以熟悉工具材料的运用。临摹分“临法”和“摹法”。而临法中有“背临”与“对临”两沖方法。“背临”是将看过的别人的画,凭着记忆去绘制。这种临法,适用于写意画作品。“对临”,即对着范画,一笔不苟地还是画。摹法系先将稿纸蒙在画上,依样脱下稿子(有时需要借助拷贝灯),然后将稿子衬在绘制的稿纸下面,(临摹作品所用稿纸,一般以原作为准,大多采用熟宣纸或矾絹)再对照范画仿画。这样的摹法最适用于对历代名画的印刷品的摹仿,但对当代或近代的作品切不可用此法,因原作者享有著作权。
然而,无论是临还是摹,在具体动笔前,都要仔细观察原稿,这也称为“读画”,即是要将原画从内容到形式,从处理题材到表现方法,加以仔细分析,做到动笔时“胸有成竹”。
工笔画作品一般都有“稿子”,也称“草稿”、“大稿”,即用铅笔在图画纸上绘制的。一张完整的工笔花卉画稿,代表着这件创作作品曾经完成了一半。能够独立完成工笔花卉作品的创作稿子,是代表该作者的绘画水平已从初学阶段,进入创作阶段。
幵始工笔花卉作品的创作之初,需先确定作品刻画的内容,在着手完成稿子之前,则要考虑好构图。构图就是把画面中的描绘对象的位置和气势布置妥帖,根据艺术规律和造型特点安排画面,进而更好地表现内容。解决构图问题,可分两步走,一是动笔前,在小纸上多画几种“小草图’二是在起“稿子”的过程中反复修改,以达到所要追求的艺术效果。
构图在中国画传统理论中就非常重视,被称为“章法”、“布局”。魏晋时期南汽的著名画论家谢赫在《画品》中,曾首次提出绘画之“六法”,此中的“经营位置”即在指构图的重要。一张好的花卉作品,尽管写生素材的形象生动,线条优美,而构图不好,仍然不能成为一幅好画。
构图的一般规律,就是不能拘守某种定式,而是跟着内容的需要变化无穷。
处理构图时,首先要突出主题,宾主呼应。一个画面要表达一定的主题思想,在结构上就要有主有从,不能主次不分地平均对待,更不能宾主倒置,喧宾夺主。例如:画牡丹,花朵就是主题,因此在构图时要把花朵精彩地、突出地部署在画面的显要位置。其余的枝干叶蕾虽是次要部分(即所谓“宾”),但决定着画面的伸展、气势,也得戡酌处理得当,使其宾从主用。这样,画面就能主次分明,花朵枝叶还能产生出相互顾盼的情趣。
处理构图时,还可以利用矛盾,就是使画面在变化中求得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统一是指画面的整体气势,变是指结构上的多样,画花卉最讲究整体魄力,但也要有花叶枝蔓等结构上的变化。一幅画只有统一而无变化,就会单调、呆板;只有变化而缺乏统一,就会使观者感到零乱、散漫。
另外,变化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艺术效果邻接而产生的,所以又称是对比的艺术手法,像大与小、疏与密、繁与简、浓与淡等等,都能产生不同的艺术感染力。例如:画盛幵的牡丹花朵,阁下相应地伴有小花蕾;几个花朵置陈在一块儿,要有大小、高低、向背的不同;枝叶的分布要有聚密的地方,也有疏散的地方,称为“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初学构图,往往容易忽视空白的重要性,其实空白也是一幅画的组成部分。空白留得好,有“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以上仅仅是构图中的几个主要方面,另外,不同的构图还要与不同的花卉相适应。画铅笔“稿子”时还要注意将枝叶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并提前留出题款的地方。这些问题都解决好了,一张成功的“稿子”也就完成了。
工笔画分白描、重彩、没骨。相对来说工笔重彩刻画最细致真实,最适合具体的表现对象。勾线和色是工笔重彩画的制作技法。因为每个人对生活的认知不同、艺术感觉也不同,所以,即便同一张“稿子”,经不同画家之手完成,也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因此,学习者在学习技法的过程中,还要不断体会、总结不同的技法的艺术表现力。
勾线,在工笔重彩画的创作中非常重要,因为所绘对象的形、质、情态都靠用线来刻画。线由运笔生成,工笔重彩画一般常用的运笔方法,有中锋和侧锋两种。因而由于运笔方法的变化,线条也出现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利用线条的变化规律,来塑造不同的物象,是学习工笔重彩画的作者要逐渐达到的境界。古代从人物画中总结出了“十八描”,就是为了表现画中人物及衣饰的质感、量感和各种神态,所用的18种不同样式的线。画花卉也是如此,常利用线条的流畅与苍劲、浓重与浅淡、疾与徐、虚与实,以及转折、起伏等变化来表现不同的形与质。如:牡丹花瓣是柔嫩的,就适宜用柔而淡的线条刻画;荷花含水量高,花瓣挺抜,就适宜用硬而细的线条刻画;木本植物的枝干较硬,可用浓重、刚劲的线条;萱草叶长而姿态多变,可用轻重、起伏、转折等多变的线条塑造。
勾线的好坏,选用的毛笔是重要的因素。一般有:红毛笔(分大、小号)、衣纹笔、叶筋笔等等,现在还有一种笔尖有长锋的狼毫笔也非常好用。选用时挑选那些笔锋有尖、有弹性的,要好用一些。
分染、设色的基本要求,早在魏晋时期,南齐的著名画论家谢赫在《画品》中,就曾提出过,他总结的绘画“六法”中之“随类赋彩”,即在强调用各沖色彩来表现不同的物象。色彩是工笔重彩画表现力的重要因素,正确地运用,能明确地表达一定的构思,加强画面的感染力。反之可使一幅构图很好的作品归于失败。用色优劣,常随作者的感觉、好恶和艺术水平等不同而各异,因而,古人有“妙设众色无定法,妙合众色无定方”之说。
绘制工笔花卉作品的着色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分染法”和“罩染法”。“分染法”,就是在勾出形象以后,用颜色染出深浅变化和花叶的正反关系。方法是,用两支羊毫笔,一支笔薩颜色、一支笔纏清水(薩色的那支等,笔锋一定要有尖),夹在右手的拇指、食指、中指之间,并要做到能将两支笔在三个手指间熟练地交换。“分染”时,先用蘸有颜色的笔,涂染需要颜色重的地方,再用薩清水的笔,将颜色润幵,反复多次,使颜色达到由深到浅,再到无的效果。“罩染法”用在“分染”完成后,大面积地“罩染”花朵或叶子的固有色。之所以称这道工序为“罩染”,是因为此时不可平涂,也要一遍遍地根据需要来渲染。
最后是点花蕊,并统一地对全画的素描关系加以调整。这样一件作品就完成了。
我在创作工笔画作品时,不赞成最后再“复勾”(“复勾”指最后用墨或色在原来勾线的地方再勾一遍)。最初勾勒的墨线有“力透纸背”的艺术效果,而“复勾”的线容易使人感到“浮”。所以,分染时每一遍颜色涂得要薄,多画几遍,不要一次浓色就把墨线吃掉。
由于版面有限,在此只介绍了一些技法的基本规律和创作的一般法则,希望能对大家有用。但是学习工笔画还是要靠学习者自己多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运用,掌握技法,做到举一反三,扩而充之,从有法到无法,便受用不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