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资讯正文 孩子被盯着才乖?让自律成为孩子的一种生活办法,孩子不优秀都难! “孩子做作业要大人守着,电脑一玩一整天,睡觉、吃饭、上幼儿园都得催,总之,小事小事,都得大人看着,否则,别指望他能自己做好。”其实,这些都是娃儿缺乏自制力的表现。那么,我们该如何有效的普及孩子的自律力呢? ▌1.制定公道的家庭规则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即便是在家里,也要制定合理的规则。对于孩子来讲,他们天生是没有“我只能吃一颗糖”、“我只可看十分钟的电视”这种意识的。也就是说,孩子不是天生就会自律的,对于大多数的孩子来讲,自律的前提应该是他律。 他律是自律的基石。对于孩子而言,自律最结束源于家庭规则建立。 孩子小的时候,常常控制不住自己,比如看电视、吃糖果,这时候就需求来自父母的“他律”。 比如孩子想要玩ipad,那么就规定时间,和孩子讲好每次只玩15分钟,时间到了后,就让娃儿去做别的事,如果孩子还闹着要再玩一会,父母也别轻易放弃执行。 通过制定符合孩子认知水平的规则,让孩子知道,想不想做是一回事,能不克不及做是另外一回事,每个人的行为必须在一定的规则和边界内。 ▌2.帮助娃儿认识和管理时间 在自律的反面,有个词叫稽迟: “作业周一交,我今天晚上再完成” “爸妈还没催,我再多玩会手机” “没事儿,再睡会,上学该当不会迟到” “反正不急……” 本该现在完成的事,总会给自己找很多的理由,然后拖延下去。面对这类孩子,想要培养他的自律,就要引导孩子认识时间、管理时间、利用时间。 父母可以先教孩子遵循时间计划去做事,给孩子制定时间表,比如当孩子做一件自己不太愿意做的事情时,让孩子自己给出一个完成时间,告诉他在这个规定时间内做完后,剩下的时间就可以自由支配,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 ▌3.先“苦”后“甜”,延迟满足 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当引导孩子按照先“苦”后“甜”的原则做事情,教会孩子先将享乐推迟,先完成自己的小目标,再去“享受”。 不要总是第一时间满足孩子的要求或欲望,给他们一个等待的时间或是通过做事情来交换,这是一个意志力锻炼的过程,可以更好的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和抵御诱惑的能力。 比如已经上学的孩子,让他放学回家先做完功课,再去玩。 或者带孩子逛商场,孩子总是要这要那,那么出门之前,父母就该提前告诉孩子“一次只能买一样”,其他东西等到下一次再买。这个等待的过程中也能让孩子逐渐学会自我控制,学会等待。 当然,如果父母承诺了,就一定要兑现。 ▌4.孩子的自律,根源在于父母 不自律的家长很难教育出自律的孩子。 如果你做事拖拖拉拉,经常拖延,但是要求孩子自律的话,这是没有说服力的。尤其家长是孩子模仿的对象,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孩子也可能会成为那样的人。 所以,想要孩子自律,不妨自己先做到自律。这样家长能为孩子起到一个表率作用,有时候不用你说,在耳濡目染中,孩子已经成为自律的人了。 试想如果我们小时候,一个吸烟酗酒通宵麻将的大人,反复对你说:“你要多看点书”、 “你怎么就知道玩”……这样的“言教”对孩子来说,毫无说服力。 家长是孩子学习的一面镜子,父母的生活毫无自律,行为缺少基本的自控力,孩子极有可能有样学样。 毕竟,再好的教育理念都抵不过“身教”这两个字。 日本艺术家山本耀司的一席话激励过无数人:“我从来不相信什么懒洋洋的自由,我向往的自由是通过勤奋和努力实现的更广阔的人生,那样的自由才是珍贵的、有价值的。” 那些懂得自律的孩子,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100258745.html 链接